“高铁时代”下东北三省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的研究
2013-10-13李辉王乐
李辉王乐
(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1)
1 前言
黑、吉、辽三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浓厚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在国内位于前列。但是由于东北三省南北跨度大,运输条件有限,长期以来,其体育旅游的发展都受着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从大连出发到哈尔滨的列车最快也要9个小时到达,交通的不便利使得东北三省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等多个方面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体育旅游的开发上还存在着许多盲点。而高铁的开通打破了以往时空的界限,东北三省不同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融合程度必将会逐步的加大,如何借助高铁优势,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是东北三省旅游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
2 “高铁时代”下东北三省体育旅游的发展优势
2.1 时间优势
哈大高铁施行冬夏两套运行方案,时速分别为200和300 km/h,按照这个速度,每年的12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从大连到哈尔滨仅需5个小时多一点时间;而每年的4月1日至11月31日,从大连到哈尔滨仅需3个半小时时间,路程时间的大大缩短使得东北三省各个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将更加频繁,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正悄然来临,所以,从时间维度方面,高铁的快速性给东北三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创意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空间优势
哈大高铁纵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南北全长921公里,贯穿三个省份内的4个副省级城市、6个地级市,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为轴向四周辐射的多层串珠型的交通网已然形成,从空间角度分析,它不仅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也为高铁辐射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因此,对“高铁时代”下东北三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的空间优势非常明显。
2.3 运载优势
哈大高铁全程停靠23站,每隔半小时发一趟车,真正的实现了东北三省交通运输的公交化,而公交化的运营模式在提高运载能力的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乘客的出行,充裕的车票、灵活的班次为人们进行体育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间接增加了东北三省体育旅游的潜在人群。
3 “高铁时代”下东北三省体育旅游的发展思路
3.1 点-线-网的发展路径
代维尔(Boudaille)和拉苏恩(Lasuen)两位经济学家从地理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产业空间的地域聚集特征对经济的增长有重要地影响,其核心内容是指在核心区域或大城市内使某主导产业部门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通过自身的迅速增长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扩散作用,从而带动临近地区的共同发展。这种思路为“高铁背景”下东北三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创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东北三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创意性发展应该通过“点连线、线带面”的模式展开。首先,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四个城市为核心点,通过核心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主导作用来推动本地区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其次,将高铁线路上的各个城市连成线,借助高铁的时空优势加速整条线路上不同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融合和发展;最后,以高铁为主线,其他交通方式为辅线,建立多层的串珠型的交通网,从而形成点-线-网的综合交通格局,引导体育资源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区域流动,强化整个交通网下的体育资源的整合。
3.2 强化轴效应,实施不同区域分级发展模式
东北三省区域跨度大,地理位置的差异性使得各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不尽相同,结合当地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实施分级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强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轴效应,还可以更好的加快要素、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推动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的形成。
4 “高铁时代”下东北三省不同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
4.1 白色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
东北三省是我国冰雪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前往。对该地区冰雪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应该以高铁为主线,将哈尔滨、长春、沈阳作为三个一级核心区域,通过“以点连线”的模式带动高铁线路下其他城市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将亚布力、宜春、北大壶、长白山作为二级核心区域,以哈尔滨、长春两个城市为核心点,通过网状模式对冰雪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形成(见图1)。
图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路径图
4.1.1 一级核心区域内冰雪体育旅游的“以点连线”发展路径
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三个城市冰雪资源丰富、冰雪文化氛围浓厚,以赏雪、戏雪为主题的冰雪旅游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该核心区域内冰雪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应该按照“以点连线”的发展路径展开,一方面,发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地位,紧紧围绕冰雪文化,突出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三个城市冰雪体育旅游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借助高铁优势,将三个城市连成线,打造高铁贯穿下冰雪体育旅游的国际精品线路。
首先,将二龙山和阿城风景区作为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创新发展的两个点。二龙山冰雪风景区拥有世界级的比赛滑雪场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雪上竞技体育与体育旅游相结合的基地。因此,应将高山滑雪、跳台滑雪作为该景区的主推体育旅游项目,提升该景区雪上体育体验游的知名度;阿城玉泉风景区的冰帆、滑冰和冰球在近几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国内外游客。鉴于此,应该将冰帆、滑冰和冰球作为该风景区的首要体验项目,扩大经营规模、完善相应服务设施,将冰上体育体验游作为整合重点,增强冰上运动的吸引力。
第二,将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为以滑雪、滑冰为基础,越野滑雪和冰雪温泉为代表的综合性体育旅游度假胜地。利用净月潭国际级的越野滑雪赛道,开展形式各样的越野滑雪;通过冰雪运动+温泉度假游提升加深长春市体育旅游资源深度。
第三,将沈阳市白清寨和棋盘山两个滑雪场打造成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为一体的国际知名冰雪旅游圣地。依托白清寨具备承办最高级别国际冰雪体育赛事的能力,发展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U形场地滑雪等冰雪竞技体育旅游项目;借助两个景区不同级别的大众滑雪道和嬉雪场地,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更可以开展雪地足球、滑雪圈和雪地拔河等冰雪休闲体育运动。
4.1.2 二级区域内冰雪体育旅游的网状发展路径
第一,以哈尔滨为中心,创建黑龙江省内的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网。亚布力冰雪旅游区在发展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等雪上体育旅游项目的同时完善该景区的冰上运动项目,如滑冰、冰球、冰上雪地车等等;宜春地区降雪量大、雪质好、雪期长,在保留滑雪、滑冰等传统冰雪体育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展雪滑梯、雪地摩托、冰球、雪地足球、冰帆等新兴冰雪体育项目,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滑雪、戏雪的天堂。
第二,以长春为中心,建立吉林省内的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网。长白山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集滑冰、滑雪和体育旅游三者于一体的综合性冰雪基地,因此,该风景区应该发展以自然滑雪为基础、高山极限滑雪为主体、冰雪运动+温泉为辅助的综合性冰雪体育旅游;北大壶作为我国举办冰雪体育赛事最多、级别最高的一个滑雪场,已经成为集竞赛、训练、旅游、健身康复于一体的体育和旅游中心。不仅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高滑雪、自由滑雪、现代两项及雪撬、雪车等竞技体育项目应用仅有,像趣味波浪道、小型跳台、儿童专属魔毯,室内外儿童游乐区域、跷跷板、滑梯等娱乐设施也为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滑雪者提供了更广泛、更多元化的娱乐享受。
4.2 蓝色海洋体育资源的发展路径
相对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海洋、沙滩是辽宁省得天独厚的资源,大连被称为北方的香港,而高铁线路贯穿下的普兰店、瓦房店、鲅鱼圈、盖州也具备了发展滨海体育旅游的交通优势。不久的将来,以大连为龙头,以高铁停靠地区为中轴并向四周辐射发展的滨海体育旅游将会成为和冰雪体育旅游齐头并进的又一支柱型旅游产业。鉴于此,将大连作为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的一级核心区域,将高铁线路上的普兰店、瓦房店、鲅鱼圈、盖州作为二级区域,将丹东、葫芦岛、锦州和盘锦作为三级区域(见图2)。
图2 海洋体育旅游发展路径图
4.2.1 一级核心区域内水上竞技体育旅游的点状发展模式
大连作为海洋体育旅游资源的一级核心区域,应该通过“点状”发展模式对其水上竞技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并借助城市品牌推动滨海高端消费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2013年全运会,大连将承担皮划艇、激流回旋、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静水六个水上项目,如何借助高铁的便捷条件和全运会赛事的推动对大连的滨海体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继青岛之后我国另一个水上运动之都,是打造大连城市品牌的关键。加大对全运会赛事的宣传,推动大连全运观赛游,吸引更多的游客看全运、游大连;利用全运会期间对帆船、帆板、皮划艇等水上竞技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更多的游客对这些项目从陌生到了解再到喜欢,最终达到亲身参与的目的;加大对运动场馆在“后全运”时期的利用率,将瓦房店市的帆船帆板基地和金州新区激流回旋基地对外开放,作为游客体验水上竞技体育运动的场所,并在星海广场、老虎滩等知名景区增设水上竞技运动项目,满足水上运动爱好者的需求;将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高端体育旅游消费基地,通过在海边开设高尔夫、骑马、海底探险等贵族运动来丰富大连海洋体育旅游资源。
4.2.2 二级区域内海洋休闲体育旅游的线状发展模式
普兰店、瓦房店、鲅鱼圈和盖州四个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知名度远不如大连、葫芦岛、盘锦等沿海城市,但借助高铁优势,可将其作为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的二级区。以大连为起点,以高铁线路为贯穿,形成由南往北的海洋体育旅游线,通过大连在海洋体育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带动这四个地区海洋体育旅游业得发展;保持该地区原生态海洋资源,建设生态网络构架,倡导生态休闲体育旅游。例如,可将海水浴、日光浴、戏水、水上摩托车、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摩托车等作为主推项目,丰富体育爱好者的参与内容;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篝火晚会,使游客在载歌载舞中锻炼了身心,体会到了休闲体育的乐趣。
4.2.3 三级区域内的海洋生态体育旅游的网状发展模式
将高铁辐射区内的丹东、盘锦、葫芦岛和锦州四个地级市作为三级区域通过网状模式对海洋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该区域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可以开展海洋生态观光、海洋景观观光等观光型的体育旅游活动,通过观潮、观日等形式各样的活动使游客身心得到锻炼;突出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例如,将盘锦的红海滩作为代表性体育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欣赏举世罕见的湿地景观的同时泛舟于碧波、垂钓于亭榭,真正的去体验大自然;另外葫芦岛兴城海滨风景区内因其温泉水含多种矿物质,可治愈几十种疾病,已经建成了50多家疗养院,因此,可发展该地区的滨海疗养度假游。
4.3 多彩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
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四个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应该将其作为一级核心区域,对该区域内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特色开发,另外,依靠哈大高铁形成的天然轴线,实现东北地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点-线-网”模式下的联合开发(见图3)。
图3 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路径图
4.3.1 渔猎文化下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使得黑龙江省的渔猎民俗文化浓厚,与之相应的渔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一方面,东北地区渔猎文化下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应该以哈尔滨为中心,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森林狩猎和东南部的大河捕鱼两个民俗体育旅游区,从而形成渔猎民俗体育旅游的网状式发展结构;另一方面,要分季节进行开发。夏季,突出渔猎民俗体验游的同时将避暑引入其中,打造该区域避暑和渔猎相结合的民俗体育度假游;冬季,对冰上拉网捕鱼、冬季狩猎、冬季破冰捕鱼等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原始体育项目进行整合,以此来丰富该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使游客能够亲身参与。
4.3.2 鲜族文化下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
鲜族文化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应该以长春为中心,向延边、长白山等鲜族居住地延伸发展。大力开展荡秋千、摔跤、民间足球等具有鲜族特色的民间健身活动和赛事,使游客不仅能够观看到当地特色民俗体育活动、更能够亲身参与,满足体育旅游爱好者的需求;推动民间演艺活动的开展,使游客在欣赏鲜族特色舞蹈表演的同时参与其中,以此来丰富鲜族文化下民俗体育旅游的内容。
4.3.3 满族文化下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
沈阳作为“一朝发源地、两代帝王都”,其满族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应该以沈阳为中心,向辽东地区的抚顺、本溪等地区辐射开来,寻求满族民俗体育旅游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主推以满族骑射为主题的民俗体育旅游,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到诸如骑马、射箭等形式各异的传统体育运动;组织原生态的满族特色的婚礼表演,并通过放定、坐帐等参与活动让游客感受并体验原汁原味的满族婚俗文化。
4.3.4 滨海文化下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
滨海民俗文化是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放海灯、跑火把、祭祀海神等民俗活动都是在冬季举行。经过历史的变迁,表现形式虽然有所改变,但体育的内涵、劳动的本质却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滨海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应该以大连为核心,沿高铁线路向营口、锦州等沿海城市辐射开来。在发展过程中,要以主推具有当地特色的生产方式和民俗活动,并提倡游客的亲自参与。让游客跟随渔民一起出海捕鱼、赶海拾贝,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享受了满载而归的喜悦;保留当地的祭祀活动,引导游客积极参与其中,突出体育旅游的主体地位。
5 东北三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循序渐进发展
政府在东北三省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政府牵头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体育旅游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开发,打破原有的区、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推动东北三省体育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5.2 保持原生态、打造绿色体育旅游
东北三省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要遵循“三不”原则,即“不破坏、不损害、不伤害”。“不破坏”指的是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持原生态发展;“不损害”指的是不损害当地人的利益,保证当地人的应得收益;“不伤害”指的是不伤害体育旅游参与人的身体健康,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只有这样,东北三省绿色体育旅游的发展才能长远。
5.3 利用高铁加大媒体宣传
在高铁上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向乘客介绍高铁停靠站及辐射网内其他地区的代表性体育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将不同的旅游线路以及每条线路下的注意事项以杂志或者宣传册的方式传递给游客,最大程度的方便游客的出行。
6 结语
东北三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开发价值巨大,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高铁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原有时、空间隔的壁垒,为东北三省体育旅游带来了新的契机。以高铁为依托,构建点-线-网的区域体育资源网络,实施不同区域分级发展模式,依托地域旅游资源,实现两级区域辅助发展,进而形成东北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在政策上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循序渐进发展,保持原生态、打造绿色体育旅游,加大媒体宣传是东三省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的主要策略选择。未来,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将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周亚臣,房英杰.黑龙江省滑雪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冰雪运动,2010,32(3):76-80.
[3]纪国明.大连体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33-35.
[4]李英玲.辽宁省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45-48.
[5]王振.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