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功能视角下的电影《音乐之声》人物关系分析
2013-10-13董静萍中国石油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2249
⊙董静萍[中国石油大学外语学院, 北京 102249]
一、导 论
美国经典音乐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善良、年轻、活泼却又天性热爱自由的见习修女玛丽亚被修道院长推荐到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上校冯·特拉普家当家庭女教师,照顾他七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玛丽亚给沉闷的特拉普家带来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也带来久违的微笑,而她与冯·特拉普上校之间由暗生情愫到喜结良缘,期间各自走过艰难的心路历程,经历了角色转变。
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其独到的应用性为不同类型的语篇分析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本文依据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从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两方面,对《音乐之声》中男女主人公的前后两段对话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洞察双方的身份、地位、态度和内心活动的变化,揭示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人物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的动态发展,有助于深刻理解电影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二、人际功能理论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语义系统网络,该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论功能,即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94)。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与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一)语气
1.交际角色及功能
韩礼德把人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韩礼德认为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目的就是在说话人及听话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社会关系。说话者不自觉地为自己设定了某种角色,同时,他也要求对方能够就此做出相应的反映。由此可见,讲话的过程实际上是讲话者与听话者的交流过程,他们在给予或索取某种东西。交际中的交流物也可以分为两类,即信息、物品和服务。交际角色和交流物这两个变量组成了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同时,还有一套与其相匹配的反应:接受提供、执行命令、认可陈述、回答问题。
2.语气类型
功能语法将小句(clause)视为信息交流的基本单位,通常用于交流信息的语法范畴是“直陈(indicative)语气”,在直陈范畴内,通常用于表达陈述的是“陈述”(declarative)语气,用于表达提问的是“疑问”(interrogative)语气;在疑问范畴内还可以区分“是非”(yes/no)疑问,即表达对归一性(polarity)的提问,和”特殊”(wh-)疑问,即表达对内容的提问。除了直陈语气外还有祈使语气。祈使句的人称系统不同于直陈语气。因为祈使语气中交流的是物品与服务,所以主语是“你”“我”或“你和我”。主语和限定成分的位置决定语气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如果主语位于限定成分之前,这个句子就是陈述句语气。如果主语位于限定成分之后,那么这个句子就是疑问句语气。如果句子没有主语和限定成分,那么该句子被认为是祈使句。这里的主语不再是传统语法中的一个语法项目,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的主语谈论的是语义。
(二)情态
情态是人际意义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对自己所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做出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它是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的中间成分,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判断。Halliday把情态意义分为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当交换物是信息时,情态涉及的是命题,表达不同量值的概率(possible,probably,certainly)和表达不同量值的频率(sometimes,usually,always),是发话者表达对命题的可信度,如武断、拒绝、猜测和怀疑等。在英语中概率和频率可用三种方法来表达:(1)用动词词组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来表达,如that will be John中的will;(2)用表示频率或概率的情态副词来表达,如And I just thought that perhaps you might…er…change your mind中的perhaps;(3)两者并用。陈述句中情态表达讲话者的意见,疑问句中情态表示征求听话者的意见。当交换物是商品与服务时,意态涉及的是提议。提议中,意义的归一性表现为规定和禁止。规定表示“做此事”,禁止表示“不能做此事”。有两种可能性介于两者之间,这取决于小句的言语功能是命令还是提供。在命令句中,中介值代表不同程度的义务(obligation);在提供句中,中介值代表不同程度的意愿(willingness)。这些不同值的义务和意愿称为意态。义务和意愿都可用两种方式来表达:(1)用限定性情态动词表达,如I will not permit them to dream away their summer holidays 中的 will;(2)用谓语的延伸部分表达, 通常由被动词组表达,如you are supposed to know that中的 supposed to;或由形容词来表达,如I am anxious to help him中的anxious to;但两者能并用。以上情态与意态的功能与体现形式详见表1。
表1 :情态与意态的功能与体现形式
事实上,情态表达被赋予了高、中、低不同的值,作为实现情态的重要因素——限定性情态动词也根据它所表达的意义强度被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情态动词will,can和may的值要比它们各自的过去式would,could和 might高;must本身没有过去式,但它表达的意义最强烈,因此具有最高的值。各限定性情态动词的高低值详见下表。
表2 :限定性情态动词的高低量值
三、电影《音乐之声》对白的人际功能分析
本文选取了两段对白对其中的语气和情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社会地位和两人关系的变化。第一段对白选自电影开始部分,其情节是见习修女玛丽亚来到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上校冯·特拉普家担任家庭教师时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对话时间是三分零五秒。第二段对白的情节是玛丽亚从修道院回到冯·特拉普家后上校对她的真情告白,对话持续时间是四分零五秒。下面对两段对白的语气和情态资源进行对比分析。
(一)语气体现的人际意义
语气是研究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体现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者为了体现不同的亲疏关系、接触频率、情感卷入等人际意义,会使用不同的语气。下面的表3显示了两段对白中语气的使用情况。
表3 :《音乐之声》两段对白中的语气类型分布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段对话中上校的语气以祈使句和陈述句为主,上校近一半的语气是祈使句,其次是陈述句。而在玛丽亚的话语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陈述句,达到67.7%,祈使句的比重是零。这充分反映出两人的社会地位差异——雇主和雇员的上下级社会关系。冯·特拉普上校曾经建功立业并受到皇家约瑟夫一世的器重,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发号司令是他习惯性的作为,祈使句是用来索取物品与服务的,换言之,是命令句,要求别人做某事。面对新来的家庭教师玛丽亚,不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上校的口吻是命令式的,如”Turn”、“Hat off”,彰显其社会权势。显然两人处在截然不同的地位上,上校身份显赫,高高在上,玛丽亚初来乍到,受雇于人,而且作为修女,在上校面前地位甚是卑微,所以上校对她呼来喝去。其次,上校话语中的陈述句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首先这是由对话的情景所致,两人第一次见面,相互都有太多的信息空白需要填补,而陈述句是提供信息最主要的形式。另外,在同玛丽亚的对话中,上校不断提供信息,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来发起对话,并始终在对话中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Eggins,1997:85)。例如,“You're the twelfth in a long line of governesses,who have come to look after my children since their mother died.”.“I trust that you will be an improvement on the last one.”和“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children,only the governesses.”上校不断地用类似的陈述句向玛丽亚交代前任家庭教师的状况和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应该遵守的规则。他从未用是非疑问句征求过玛丽亚的意见,而是一味地用陈述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仅有的几个特殊疑问句如”Why do you stare at me that way?”和“What about this one(dress)?”明显带有质问的语气,他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容不得别人半点的怀疑与不尊重。再者即使小句“Fraulein Maria,I don't know how much the Mother has told you?”也是在索取信息,上校也是在问玛丽亚对家里频繁换家教了解多少,而非征求、听取她的意见或建议。
玛丽亚的话语里没有使用祈使句,而陈述句的比重高达67.7%。与上校使用陈述语气的情况不同,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如”The poor didn't want this one.”可以看出玛丽亚的陈述大部分话语是在回答上校的提问,而并非是对话的发起者,这说明她此时作为一个被雇佣者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然而,玛丽亚性格直率、热情奔放,独立、坚强、叛逆是她最大的性格特征。这点充分体现在玛丽亚所提出的问题之中,在上校命令她“Turn around,please”之后,她诧异地反驳道“What?”在得知频繁更换家教时她唐突地提出“What's wrong with the children,sir?”在上校滔滔不绝地说明规矩时她见缝插针地质问“Excuse me,sir,When do they play?”来表示她对上校管理孩子模式的质疑和建议。这反应了玛丽亚虽出身低微但品质善良,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她不畏权势,敢于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但碍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出于礼貌,她没有直接对上校的教育方法进行评论,而是通过提问的形式间接表达了建议。
通过对该部分上校和玛丽亚使用的不同语气类型和意义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之间贫富悬殊、身份地位相差甚远,尽管玛丽亚曾经有过一些反叛和不满,然而这也改变不了两人之间的主仆关系,这就必然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交际是正式的、体现等级特征的。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电影即将结束的第二段对话中,上校几乎没有使用祈使语气,而陈述句的比重上升到52.6%,其次是疑问语气。玛丽亚的话语中,陈述、疑问语气类型比重各为一半,祈使句依然为零。陈述句的作用在于给与信息,只不过此时的信息内容有所不同,上校更多的是表达玛丽亚走后家里的混乱以及自己对她的思念。双方疑问句的数量都明显增多,表明双方都在探寻对方的心理状态。虽然上校揣测到之前玛丽亚不告而别回到修道院可能与他有关,但他的内心不能确定玛丽亚对自己的感情,因此用“Only the children?”,“And I just thought that perhaps you might…er…change your mind?”,“You are?”和“…can you?”等一般疑问句和句尾反问疑问语气探索性地询问玛丽亚的感受和对自己的情感,迫切地想知道她是否也对自己情有独钟。同样,玛丽亚也不失时机地反问上校“Isn't it right I should have missed them?”“There isn't?”“You did?”来确认上校和男爵夫人的关系以及他对自己的感情是否真实的。此时两人所问的问题与初相识时第一段对白大不相同,第一次见面时双方都用特殊疑问语气询问,因为彼此都是未知数,都在努力了解对方,有无数新的信息需要交流。而第二段对话的语气选择表明二人相互已有很深的了解。祈使句数量的骤减使得两人之间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上校不再以命令的口气对玛丽亚下达命令,而是多了几分真诚,几分尊重与喜爱。通过仅有的祈使句“No,no,no,sit down please”,我们也可以看出上校是非常客气、非常真诚,而非强制性的命令。玛丽亚对孩子们的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她的真诚、纯真感动了外表冷酷的上校,他对玛丽亚产生了爱意。随着两人关系的改变,说话的语气自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玛丽亚自始至终未曾表达过祈使语气。最初由于双方地位不平等,玛丽亚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后来两人日渐亲密,也没有了表达祈使语气的必要性。
(二)情态体现的人际意义
鉴于电影对白中情态意义主要通过限定性情态动词来表达,我们对两段对白中男女主人公话语中的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然后再进行对比研究。
表4 :两段对白不同量值情态动词使用频率
通过该表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段对话中上校使用的情态动词以中高量值为主,达到87.5%,其次使用can’t一次;玛丽亚只使用了偏低量值的would和can各一个,均占50%。第二段对话中,上校使用的情态动词全部是中低量值的,玛丽亚的话语中中低量值的情态词will,should和can各出现一次。
一般来说,交际中权势占主导地位时,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方将会在话语中提高情态值,用不容怀疑、坚定的口吻来发布命令和指示。相反,具有较低社会地位的话语参与者往往在话语中降低情态值,一般以汇报、请示的语气说话,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和恭顺。(Jan Wright 1989:83)第一段对话中上校用了高值情态词显示了他的权势;中值情态词的使用数量和比例都大大超出玛丽亚,然而低值情态词的比重却远远低于玛丽亚。这充分说明了身份地位的高低与情态值的选择是成正比的。在言语交际中,权势大的一方由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一定的主导性,所以他们在一些场合,特别是在需要显示其威望和权力的语境下,如:领导向下属发出指示、上级向下级发布命令、长辈要求晚辈做某些事情时,他们在交谈的语势、语态上常表现出傲慢、自信、专横、不容辩驳;并多用指示、命令,甚至斥责、教训的口吻说话,使他们的意志得以畅通无阻地推行。第二段对白中上校没有再使用高值情态词,低值情态词的比重陡升,这显示了上校态度的极大转变;玛丽亚的话语中中值情态词的比重上升,低值情态词的比重随之下降。情态值比重的变化体现了身份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此时的上校俨然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命令者,此时的玛丽亚也不再是刚刚离开修道院、身份卑微、寄人篱下的家庭教师,两人地位趋于平等,关系愈加亲密,所以交际双方可以说是非常平等的关系,甚至是上校在苦苦哀求玛丽亚留下来。下面将对两段对话中具体的情态动词使用频率和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
表5 :两段对白中情态动词分布和使用频率
在第一段对话中,上校的话语中多次用到了will。will经常用来指可以预见的、有计划的未来,而不是单纯的将来。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情态的而非真正的时间上的将来(Palmer 1989:143;李战子 2002:179)。作为情态动词,当will与第一人称连用时,表示说话人的意图、意愿、义务或坚持。Will使用率高主要是由上校的身份地位决定的,他用will陈述计划和前景,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在小句I will not permit them to dream away their summer holidays中,“will”的使用体现了上校对孩子们严格管教的个人意志,表明在家里他是绝对的权威,所有人都要按照他的意愿行事。当will与第二人称连用时,则体现了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所承担的某种义务,是意态动词。第一段对话中包含will的小句大部分是用在第二人称之后的,例如,Every morning you will drill the children in their studies和You'll see to that they conduct themselves at all time with the utmost orderliness and decorum。可见上校是在以一种命令的口气向玛丽亚传达他的要求,他在以他固有的讲话方式对待一个受雇于他的人。当will与第三人称连用时就体现了一种通常性,例如,Each afternoon they will march about the ground,breathing deeply,这里 will体现的是孩子们经常性的、规律性的活动。Have to是一种高值情态动词,表达一种祈使语气,表现了上校对玛丽亚的绝对命令,这种要求不容商量。话语中唯一的低值情态词can以否定形式出现,也因而由低值变成了高值,表示绝对不可能。这一部分中玛丽亚仅仅用了两个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would和can。would是will的过去式,语气比前者还要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can是一种低值情态动词,在句子I can make my own clothes中表达了一种能力。
在第二段对话中,上校用的最多的情态动词是might,这个词属于低值里面的低值,体现一种商量的语气,即使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气也非常柔和、委婉。如小句I was only hoping that perhaps you…perhaps you might…er…中的might一词表明上校已经放下了自己的架子,以一种迫切的语气恳求玛丽亚能够留下来,他十分希望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其次,上校用了can这个词,放在否定句中,成为一种高值情态词,表明了自己不娶男爵夫人的坚定决心。玛丽亚也用到了can这个词,句子 Oh,can this be happening to me?中的 can 表示一种客观可能性,表示一种推测。之前玛丽亚不断受到上校的指挥和命令,如今却和他处在了同样的地位上,而且又得到了上校的真爱,面对身份、情感的巨大转变,玛丽亚难以相信,觉得自己简直像做梦一样。
总的来说,高值情态词体现着说话者的权威地位,低值情态词则体现着说话者相对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温柔的性格、优雅的举止。因此,我们通过观察会话双方的情态值的选择就能够了解会话人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角色关系。
四、结 语
本文从语气和情态系统出发讨论和分析了电影《音乐之声》中前后两段对话中人际意义资源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语气与情态相辅相成,语气是情态的语法化,情态是语气的词汇化。(李战子,2005:15)深刻理解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运用对于我们准确分析话语中角色、正确理解话语含义有重要意义。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2]Eggins, Suzanne & Slade, Diana.Analyzing Casual Convers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Wright,Jan.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Through Tenor Choicesin PhysicalEducation Lessons [J].Australia Reviews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9,(12).
[4]Palmer,F.R.The English Verb.New York: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1989.
[5]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9.
[6]李战子.从语气、情态到评价 [J].外语研究,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