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我国继电器发展述评及前瞻

2013-10-12

机电元件 2013年1期
关键词:继电器发展

金 峻

(厦门金欣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361000)

1 2011年我国继电器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不平静的一年。经历2010年超高速增长,对2011年市场前景充满了希望,但进入2011年,欧美陷入债务危机,且愈演愈烈,国内经济也同时进入转型期,国内外市场趋缓导致2011年继电器产业增速出现前高后低走势。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全行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调结构、转方式,继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2011年我国继电器生产指标基本正常,但生产、出口、效益增幅均出现下滑,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产业体系的任务更加迫切。

1.1 生产平稳增长,增幅回落

2011年,在上年高速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我国继电器销售收入和产量分别为155.52亿元和61.74亿只,同比分别增长9.17%和8.01%,增幅分别比2010年回落22.23个百分点和18.14个百分点,见表1所示。增幅下滑既有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运行周期性的因素,更有尚未建成自主可控技术产业体系,因而没能及时形成强有力的新增长点的深层次原因。

2011年我国继电器销售收入和产量分别为世界总额的45.17%和49.25%,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3.70个百分点和1.60个百分点。我国继电器制造大国地位进一步凸显。

2010年我国继电器销售收入增速为31.4%,但2008~2010年三年年均增速仅为11.68%。2011年我国继电器销售收入增速为9.17%,比前三年年均增速尚低2.51个百分点。

表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继电器主要经济数据

1.2 出口较快增长,前高后低

2011年我国继电器进出口总额为19.25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0%,增幅比2010年回落26.3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517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70.42%,增幅比2010年提高120.19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继电器直接出口额为10.3878亿美元,同比增长25.18%,增幅比2010年回落21.38个百分点;直接出口量为22.0310亿只,同比增长6.05%,增幅比2010年回落32.34个百分点,见表2所示。

表二 2011年我国继电器海关进出口数据

2011年,我国继电器直接进口额为8.8721亿美元,同比增长14.66%,增幅比2011年回落31.46个百分点;直接进口量为10.8744亿只,同比增长0.31%,增幅比2010年回落35.16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继电器出口单价和进口单价分别为0.4715美元和0.8159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02%和14.30%,增幅比2010年分别上升了12.12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进口单价高出出口单价73.04%,同比下降了5.63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继电器出口增速仍高于内销增速,直接出口额占比从2010年的38.45%上升到41.75%,提高了3.3个百分点,外销依存度有所上升。

2010年我国继电器出口额增速为46.56%,但2008年~2010年三年年均增速仅为9.91%。2011年我国继电器出口额增速达25.18%,远高于前三年年均增速,见表3所示。2011年出口虽增长较快,但是出口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表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继电器历年海关进出口数据

1.3 投资重大项目,蓄势待发

2011年我国继电器行业面向未来,朝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有效地进行重大项目投资。

2011年5月25日,宏发长泰基地项目投资协议签约,标志着宏发至今占地面积最大(600亩)、投资额最高(15亿元至18亿元)的项目正式启动。长泰基地将主要生产新兴继电器、精密零部件、专用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预计建成后达到50亿元的生产能力,解决1万人左右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2011年9月6日,宏发首个海外基地宏发欧洲公司大楼圆满落成,将形成销售、研发、检测、物流一体化的现代办公区,大楼占地700平方米,投资400万欧元。

2011年6月28日,昆山国力真空电器有限公司新厂房在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奠基,总投资2.4亿元,主要生产真空继电器、真空开关管和真空电容器,将实现10亿元销售收入。

除内资企业进行大手笔投资外,日本欧姆龙在2011年5月6日上海浦东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开工仪式上,宣布加快实施在上海追加投资91亿元的计划,已购地8万平方米新建厂房,在原有4条通信继电器生产线的基础上,再从日本和北美引入7条通信继电器生产线、8条汽车继电器生产线和7条汽车电子开关生产线,打造全球现代通信继电器和汽车继电器生产基地。

2011年10月28日,欧姆龙在上海成立欧姆龙精密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为自己提供自动化设备,力求在大批量生产中提高自动化率;在多品种、少量的流水线上有效地应用了机器人;在日常生产中,推进低成本的智能控制,以达到提高人工生产效率的目的。

1.4 入围元件百强企业发展,平稳较快

入围2012年(第25届)中国电子元件百强的继电器企业共4家,比上届减少1家,见表4所示。厦门宏发以百强综合排名第11、赢利能力排名第7位列入围继电器企业之首,2011年继电器营业收入29.4206 亿元,同比增长 6.51%,出口 2.1089 亿美元,同比增长43.36%。贵州航天位列入围企业第二位,继电器和连接器业务收入8.6023亿元,同比增长26.97%,出口238万美元,同比增长76.3%。宁波福特位列第三位,继电器业务收入3.8521亿元,同比增长7.65%,出口0.297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7%。东莞三友联众位列第四位,继电器业务收入5.9467亿元,同比增长9.56%,出口0.27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00%。贵州航天还以31项发明专利位列百强之冠,其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已连续四年超过9%,而百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尚不足4%。厦门宏发累计专利有效数191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继"宏发"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之后,"宏发"品牌又喜获"2011.CCTV中国年度品牌"称号,宏发品牌大众影响力日益彰显。宁波福特已累计申请专利81项,获授权6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福特荣获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2011)称号。

表四 入围2012年(第25届)中国电子元件百强的继电器企业

2 2011年我国继电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11年我国继电器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产业体系的紧迫性,坚持走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之路,加快继电器技术与新兴科学技术的融合,加大新兴继电器的研发力度,R&D投入再创新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1 出色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配套任务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仅贵州航天即为神八和长征运载火箭配套0.4万只继电器和1.4万只连接器。桂林航天、陕西群力、贵州群英、北京科通等均积极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863计划、大飞机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国际宇航合作等重大配套研制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2.2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1)2011年8月20日厦门宏发获批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包括早在2004年成立的我国继电器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国家级技术中心,宏发科研发展平台更加完善,对其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

2011年,昆山国力真空电器有限公司也获批成立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联合研发。

(2)哈工大与贵州群英联合成立可靠性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哈工大在航天电器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新型测试技术、密封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多余物自动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

(3)贵州航天PLM系统上线应用,对产品研发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4)桂林航天为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组建十大专业研究室,除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外,还成立软件技术、电路技术、集成技术、电装工艺、特种工艺、可靠性技术等专业研究室。

(5)2011年5月,三友联众电器有限公司荣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宁波福特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2.3 自主创新成果水平全面提升

2011年重点面向新兴应用,强化融合创新,积极向智能化、组合化、多功能化方向探索前行。

(1)2011年5月18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研究所承担的“现场可编程软起动固体功率控制器预研”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解决了可控硅移相角控制技术、电动机软起动、软停止等关键技术,具有三相交流电机缺相保护、相序检测以及在线调整初始门限值、软起动时间、软停止时间的功能,实现了三相交流电机的智能化控制,以及故障在线检测功能。

(2)2011年上海沪工自主研发的“车用智能化电子接线盒”通过验收。项目基于车身中央控制、强弱电融合及模块化设计思想,形成继电器盒、保险丝盒、电源控制模块、分线盒、接线盒等功能的一体化电路架构,完成了中央集控电器盒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在汽车总线控制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3)2011年7月1日陕西群力“带电连接器的微波继电器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产品达几十个品种,工作频率可达18GHZ,产量可达到年产40万只。

(4)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用NEV系列“无弧”直流继电器,是全球第一款750V dc分断无弧继电器,电流等级从10A到200A。该款产品将电力电子器件与机械式继电器有机结合,大幅度提高了无弧性能,与传统继电器相比,可以无弧通断感性负载,可靠性高;与功率半导体器件相比,无需外部散热器件,无需单独驱动电路,大大减小了体积。该产品消除了电动汽车“自燃”隐患,大幅度提升了电动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2011年贵州群英承担的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汽车智能化电子继电器产业化”竣工验收。

(6)徐州奥泰电子有限公司研制成功智能电表用单相、三相100A、80A、60A双保持双向全自锁继电器(磁保持与机械锁定),在恶劣力学环境下或失磁情况下工作绝不会产生误动作。该公司还同时研制成功智能电表组合端钮(将继电器、电源互感器和按钮组合成一体)。该产品将单、三相智能电表中的强、弱电进行隔离,有效排除互相干扰,更有效利用电表内部空间,使电表电路的整体布局更简洁。

(7)继电器自动化校正技术取得新突破。厦门宏发2011年技改投入2.53亿元,同比增长19.30%,绝大部分用于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全力推进自动化校正技术,提出自动化生产线免校正率要达到95%、全线操作人员降至8人及以下、人均产值100万元的标准,以消除人工校正质量隐患和提高效率。2011年宏发小型PCB继电器校正设备已投入使用,该设备采用影像检测系统、压力测量系统、高精度伺服调整系统等先进技术,不仅能完成机械、电气参数检测,还具有超程间距调整、压力调整等校正功能。目前,宏发免校正率稳定在90%的自动化生产线已达到11条。宏发自2010年6月发动的一场免校正技术革命正在快速推进从设计、零件工艺及控制、组装工艺及控制到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整体技术提升。

2.4 自主创新扎实推进结构调整

2011年,全行业加快通过自主创新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高端转移迈出实质性步伐。努力提升汽车继电器质量和可靠性,大力提升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强化出口基地建设,厦门宏发2011年汽车继电器销售额增长21.10%;加快攻克高频继电器核心技术,高达18GHZ的高频继电器已在陕西群力投产,以满足现代通信的高端需求;全力推进智能电网用磁保持继电器规模化生产,宏发2011年电力控制继电器增幅高达42.33%;积极研制高压大电流继电器,以满足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需求;面向城铁、高铁、船舶、码头机械等领域,研制其特殊需求的高可靠继电器等。

2011年,全行业大力推进军民技术互通互用,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宏发2011年军用密封继电器增长51.24%;北京航天微机电研究所研发的安全继电器系列、急停安全继电模组为大型设备控制系统提供高品质高可靠功能安全保障;桂林航天瞄准民用机车电器,2011年自主研发6种电力、内燃机车时间继电器,温度继电器已成为中国南车的供应商;贵州天义电工研发高铁用110V继电器、地铁平衡力继电器、新能源400V高压接触器、电动汽车高压接触器;陕西群力研发了高频继电器、混合延时继电器、超薄(3mm)无引线光MOS继电器、强功率直流接触器(500A&28Vdc)以及贵州群英研发了信号倒相模块、继电器控制盒等军民两用产品。

3 自主可控是我国继电器产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国际环境和形势深刻变化,竞争程度不断加剧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国际环境和形势正面临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国际市场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和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二是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步伐加快,信息网络、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生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生产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产业链的关键。

当前,国际环境和形势使我国传统继电器出口愈发艰难,加之目前我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新增长点,已成为阻碍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当务之急是大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着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提升品牌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努力创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3.2 产业步入“全产业链”竞争时代,竞争层次差距拉大

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继电器巨头准确把握全球经济转型的方向,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转移。2011年3月,Tyco电子更名为“TE Connectivity”,提出智能连接的概念,强调在互联互通时代,要力争成为最佳互连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以满足各行各业传输信息和传送能源的需求。欧姆龙2011年启动了“超全球化”十年战略,以新兴市场为重点,要在2020年前尽早实现销售额1兆日元(约合830亿元人民币)和营业利润率15%的两个目标。继电器巨头以争夺全球资源、强化产业链整合及控制能力为主要目标,相互展开竞合博弈。2011年,TE以20亿美元收购了以军用继电器、连接器著称的Deutsch公司,以强化其军品的优势。2011年9月,欧姆龙为抢滩新兴智能电网市场,收购了中国一家磁保持继电器专业生产厂;2011年10月正式成立欧姆龙精密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目标是2012年所生产的自动化设备在设计、原材料与生产环节均达到50%本土化率,使设备成本下降50%;也是2011年,欧姆龙在中国上海成立首家企业大学。继电器巨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的领先优势,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频繁的兼并收购,抢占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地位,围绕新增长点扩张业务,占据专利战略制高点,快速推出新兴产品,设置技术壁垒,提升市场竞争门槛。这充分表明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再只是来自于单项优势技术或产品,而更多地来自于对高效集成的产业链的高度集中、高效流动的资源掌握和运营力,产业竞争模式已正式向“全产业链竞争”转变。今后,全产业链竞争态势会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继续深入调整而愈加激烈。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马太效应”,我国企业与跨国企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面对继电器巨头为构架新的产业格局而进行的频繁兼并收购,以及由此在产业链各环节逐步形成的整体优势,我们必须加快完善继电器生态环境,尽快形成根植在中国的、纵向贯通的、完整的“全产业链”。

3.3 生产下行风险加大,企业经营面临困难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缺乏,资源环境约束日甚,经济增速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实体经济面临困难明显增加,制约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叠加,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生产下行风险加大。2011年增速逐季趋缓,出口增幅持续下降,制约了内需的因素也在增加,带动力强的汽车、住房消费可能延续低速增长,物价高位运行削弱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企业利润增幅趋于走低将制约投资合理增长,市场需求疲软,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例如继电器第一大应用领域汽车业:2011年我国汽车产业骤然变冷,产销量分别为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同比仅分别增长0.84%和2.45%,而2009年产量增速是46%,2010年是32%,2011年增幅创13年新低。

二是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受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融资环境恶化、要素供应紧张、汇率利率调整等多重因素挤压,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低成本优势不断衰减,竞争优势明显弱化。

三是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持续加大,能源、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将长期处在硬约束、紧运行状态,节能减排压力更大。

尽管我们目前面临许多困难,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不少有利条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消费和产业升级蕴含着巨大需求潜力,国家重视实体经济,各项政策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随着“十二五”重大项目逐步落实,将对产业发展形成现实驱动力。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磨练和洗礼的中国继电器企业抵御风险、拓展市场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面对国内外经济巨大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严峻挑战,一定能坚定自主发展的信心,做好应对更大困难的准备,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3.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继电器发展注入新活力,但产业新增长点尚未形成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将其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2010年9月8日,我国确定了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国家计划用20年时间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幅2011~2015年要达到24.5%,2016~2020年要达到21.3%。这给继电器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空间,必将引领继电器技术跃升与突破。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需求,面对这一错位发展、“弯道超车”的新机遇,我国继电器行业由于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分散、产业化进程缓慢等固有矛盾的影响,尚未形成符合技术发展趋势、贴近当前市场需求、具有强有力带动作用的新增长点,大量产能依旧集中在传统继电器加工制造环节,产业增速逐步走低已成必然,这也就是2011年增速回落的深层次原因。产业每一次高速增长,都必然会有某一类或某几类恰好符合当时技术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依托。一定要紧贴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顺应变化发展的市场,全面谋划,提前布局,以这些具有系统性带领作用的新应用,抢先发力,重点瞄准原创应用,自主设计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产品,抢滩高端应用。

3.5 融合创新推动继电器技术新突破,抢占技术战略制高点时不我待

当前,创新进程加快,继电器技术演进路线也越来越清晰。一方面,追求更低功耗(高灵敏)、更小体积、更高性能依然是作为独立形态(分立元件)存在的继电器技术竞争的焦点;另一方面,则是融合创新,融合各种适用新兴技术和先进独具特色的制造工艺,软硬融合追求更多功能,实现继电器多功能化、组合化、模块化、智能化。迄今已有177年历史的继电器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多功能继电器组件技术、MEMS继电器技术、埋置继电器技术、印刷继电器技术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新原理、新结构、新工艺的新型继电器将不断涌现,以智能、绿色为特征的新技术的深化应用,以融合为特征的新型继电器产品和服务形态,将更有力的促进继电器技术的跃升。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继电器将与更多的数字控制、微电子、软件及网络技术融合,也许未来纯粹的继电器将不复存在,其功能将融入控制装置及系统之中。系统研发的突破将以颠覆性创新打破对继电器传统概念的认知,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一定要科学地把握继电器技术发展趋势,坚持融合创新,以智能化为方向,尽快抢占下一代继电器技术制高点,把多年跟随式发展跨越为领先式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跟踪没有前途,“赶上”也未必能生存,只有超越才能发展。

4 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继电器技术产业体系的路径

4.1 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牢牢掌握发展主导权

我们已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战略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主导型是我们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始终围绕技术产业主导权,把握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实现自主可控。实现自主可控涉及一系列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变和路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把产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自主可控、环境友好、内生增长的基础上,建立起能发挥协调效应的“抗震式”产业结构,形成规模经济的“马太效应”和范围经济的协同效应,产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同优势转变,实现价值和规模双增长。

实现自主可控的主要目标是:内资企业主导产业发展;内需引领产业发展;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品牌、标准、创新、人才和效益创世界一流。要牢牢占据先进技术制高点,主导产业发展路径,并控制发展的步调和节奏。

打造自主可控技术产业体系,必须改变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

一是创新引领。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要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加快形成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优势。

二是应用支撑。应用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源自应用,要以用立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需求,加快形成能快速带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充分发掘大国大市场的发展潜力。

三是融合发展。以融合创新实现技术的突破和跃升,大力推动新兴科技与传统继电器深度融合,推动软硬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军民融合;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进程,提升构建产业生态环境的能力,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4.2 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夺取技术自主权

融合发展引发产业格局变革;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更高要求;核心技术缺乏所造成的路径依赖,迫切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自主发展的核心要求,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关键是要有自主技术引领和支撑,我们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主导能力。产业主导能力是指基于自身核心能力所在行业的知识产权、标准制定、规划设计、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方面拥有话语权和主导权。一定要立足自主研发,向技术领先跨越,就科技发展的规律而言,科技创新是科技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涅槃和跃变,是长期艰苦奋斗的创造过程,需要有基础、有积累、有效益。

一是自主技术是创新的基础。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开发平台、行业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尽快培育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优势。

二是技术创新体系是创新的保证。要加快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研发、生产到应用完整的创新链条,特别要推动组建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举全行业之力,共克行业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协同和整合,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创新道路。

三是组织实施行业知识产权、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重点领域专利布局,建立行业知识产权预警和纠纷应对机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努力开展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试验验证,促进自主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抢占标准制高点。

四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坚持业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加强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产业体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自主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我们强调的自主创新是以我为主、开放兼容的创新,绝不是要封闭发展。我们是把本土企业掌握自主权作为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通过跨国经营、境外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等一系列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此来掌握技术和产业的主导权。

4.3 融合创新抢抓新兴应用,确立产业发展主导权

第一、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抓的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作为抢占的技术战略制高点,尽快形成自主创新、产业发展、重大应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国家正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十二五”将投资1.6万亿元加快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宽带已成为未来通信继电器技术跃升和突破的原动力。下一代网络正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和泛在方向发展,而物联网的超级运算、宽带传输需求增长又给数据通信带来了新的机会,目前正在研究25GHZ以上的技术。由此可见,提高传输频率、降低功耗、增加信号完整性已成为高频继电器研发的方向。预计未来几年,高频继电器、光继电器(下一代电信网正加速向传输网全光化方向发展)将有20%的年增幅。通信是继电器的本源,曾多年为继电器的第一大应用领域,这几年才让位给汽车而屈居第二。我们一定要踩准通信技术演进的步伐和节奏,绝不能重蹈在固网时代错失通信继电器发展高峰的覆辙。

我们汽车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汽车产业正加速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已被确定为当前我国亟待培育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要加快自主品牌汽车继电器的技术升级,全面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把致命缺陷控制在1~2PPM水平;尽快开发新能源汽车急需的高压大电流汽车继电器、智能化组合式汽车继电器和汽车开关模块。

未来十年是“智慧”的十年,智能技术日益成熟,将深入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生产、、电力输送、交通运输、建筑社区、公共安全等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出现智能工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智能建筑、智能社区和智能安全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云计算等。要深入研究和紧紧抓住工控继电器在上述技术背景下的新发展,要重点关注新兴市场,如风能、太阳能对大功率(大开距)继电器的需求,高端制造业、城铁、高铁、以及船舶、港口码头机械、工程机械对高可靠继电器的需求。在智能电网领域,要从智能电表应用向在线检测、智能化变电站、柔性输电、二次测量继电保护等领域拓展。

要重视通用继电器升级换代产品以及替代产品的研发,以满足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医疗电子等领域的新需求。特别要关注变频技术的发展,变频技术是未来家电技术的必然演进方向,如我国2011年生产1亿台空调,变频空调占比已近50%,普及之势迅猛且迅速向冰箱、洗衣机扩散。变频空调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不再大量使用传统继电器(定频空调每台平均约使用5~7只继电器),IPM集微电子、电力电子、控制技术于一体,把新型功率器件(如IGBT)、驱动电路、控制电路等集成在一块模块内,通过与计算机接口的连接,实现网络化的集中式控制。

要努力满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如核高基、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新一代战略战术武器对高可靠继电器、高压大电流继电器、抗辐射继电器的需求;加快高频TO-5继电器以及军民结合产品(如地铁用平衡力继电器)的研发与产业化。

第二、以融合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在更高层次上的突破。

要实现自主可控,需要在核心技术上有持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想在核心技术上持续的突破,需要在基础学科领域做更多的融合探索。继电器技术的突破,需要在基础学科和多学科融合上实现,继电器创新是多学科的融合创新。融合创新将主导新一代继电器技术发展。一定要放开视野,敢想敢试,敢于采用在其他行业成熟应用的新技术,打破行业门类之间技术应用的习惯禁锢,以融合的方式加速新技术的应用,激发更多的创新理念开发新一代继电器技术和产品。要建立“系统的理念”,从客户整个系统来探索为客户提供整合了更多功能或可实现更多功能的解决方案,为他们简化系统设计,提供增值服务。

当今是协同创新的时代,只有整个产业生态链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带来整个生态系统更大的创新和繁荣。对最新的技术思路,需要业界精英进行互动、碰撞,吸引更多的人才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互动创新。今天,想要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加速产业化发展,都要以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思路加速获得突围。再者,商业模式、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创新也是迅速启动技术市场的关键因素。

4.4 大力发展新兴继电器,抢占技术产业制新权

新兴继电器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新兴继电器的发展。培育发展新兴继电器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加快突破制约新兴继电器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时序,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发展重点,促进率先发展。

二是集中资源和研发力量,力争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器件、系统集成等关键共性领域取得突破,提高产业自主发展水平。

三是统筹技术开发、应用、标准制定和市场推广各个环节,抓紧启动一批体现特色优势、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并抓好前期认证和项目储备工作。

四是推进资源整合,强化创新品牌和服务,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积极参加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五是深化对外技术合作

研发新兴继电器,要时刻把握技术前沿,瞄准智能化、模块化、高性能化大方向。

一是智能化。

智能化是未来继电器的主导方向,要加速在智能时代的产业布局,打造全球技术核心能力和产业主导能力,推动朝着一流方向稳步迈进。要积极融入新技术,使继电器控制方式和反馈方式实现数字化,以便网络传输和分布式控制;使继电器具有多种智能功能,如运算、放大、显示、监控、故障诊断、模糊控制、无线互联等;通过集成多项功能,使自控系统的搭建更为简便、更为快捷轻便、也更为可靠,如固态功率控制器(SSPC),内嵌微型计算机,能与各种类型的数据总线接口,具有多路切换(如22个通道)及自诊断、多种记忆和任意故障等智能功能,而功能的改变则依靠软件调整,可实现远程可编程控制,可在不同的过载电流下跳闸。在SSPC基础上可进而实现由计算机和总线控制的继电器控制组件,使产品进入价值链中增值空间最大的环节。

二是模块化、集成化、组合化

积极融入多芯片组装、低温多层共烧陶瓷、系统级芯片、系统级封装等新技术,使继电器模块化、集成化、组合化不断取得新突破,使继电器控制组件拥有标准、可组合的外形和电气连接方式,便于自动控制系统的模块化组装、更换和最大限度的节省,如系统使用继电器控制组件可取消或大大减少连接器、接线盒、导线、断路器等零件,改善精度、重复故障处理能力。

三是宽频带

为适应毫米波发展,射频同轴继电器日趋高频化、高性能化,已进入毫米波阶段;上限频率最高达110GHZ,工作频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电压驻波比小到接近1,插入损耗小到无穷小,以满足越来越高的稳相和调相要求。我们要加快6GHZ继电器产业化,尽快开发26.5GHZ的继电器,前瞻部署更高频率继电器的预研。

四是高可靠性

实施可靠性增长工程,军用继电器可靠性等级尽快从目前的L级、少数M级,提高到M级、少数P级,进而提高到P级、少数R级;进行宇航级继电器攻关和标准制定;大力提升抗干扰、抗辐射性能;高压大电流(如270vdc)密封高可靠继电器系列化;开发高性能继电器,如耐高温继电器、耐高振动继电器、高精度温度继电器、高精度时间继电器等。

五是新兴MEMS继电器

MEMS继电器具有优异的高频特性,且体积极小,在小功率范围内可替代高频电磁继电器和半导体开关。重点研究基于MEMS工艺的微波∕数字信号继电器结构设计技术、多路传输复合检测技术等。

4.5 加快产业链整体升级,牢牢掌握产业链控制权

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植根于国内的全产业链整体升级,促进价值链的提升和再造,加强企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的垂直整合,打造产业链经济。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推动产业生态链进步。

一是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集聚效应和配套协作水平,推动建立国家级继电器产业园。全产业链整合是打造从产品提供商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的产业基础,未来的竞争将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创新,形成围绕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

二是以资本为纽带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并购,大力推动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链管控及运作水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互动,集聚各方面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链中各企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和应用协调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合作创新机制。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与协作,组建技术创新、产业与应用联盟,建立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产业资源,联合科技攻关,引导联盟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发展差异化产品和技术。

四是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技改投入,建立技改长效机制,使技改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围绕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军民结合、装备技术提升等实施一批专项技改工程;围绕新兴继电器重点领域,实施新兴继电器倍增工程;面向整个产业,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工程;围绕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工程。

五是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产业形态,要加快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转变,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服务资源向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使赢利模式从一次性销售收益向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长期而持续的服务型收益转变。可以通过基于现有产品的增值服务和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两种路径实现向服务转型。

六是以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一流的继电器装备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电器专用设备是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的高度融合,处在产业链的最高端,决定制造的整体水平。要大力发展先进的继电器装备业,大力提升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重点研究数控技术、模块化技术、可重组柔性技术,积极采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故障诊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4.6 强化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开创发展方式的领先权

信息技术是高素质的生产要素,易于快速流动、快速扩散、快速应用和快速产生效益,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资源,信息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还能很快提升其他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我资源素质和资源禀赋,较快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一条又好又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捷径。

一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效率的提升,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二是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生产体系,包括提高专用设备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成套能力,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控制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检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推进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

三是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要从单项业务向多业务综合转变;以企业信息化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不断拓展继电器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催生的新的产业形态,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推动信息化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强生产服务业现代化,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围绕产品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

通过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网络化、商务电子化,全面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实现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产业体系的宏伟目标。

[1]金峻2007年我国继电器产业经济运行分析〔J〕机电元件,2008,28(4):47~54

[2]金峻2008年我国继电器在调整中前行〔J〕机电元件,2010,30(1):50 ~58

[3]金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我国继电器产业发展的新高度〔J〕机电元件,2010,30(4):32~42

[4]金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J〕机电元件,2012,32(1):49~58

[5]继电器信息 2011年第2期~第6期 中国电科四十所,2012年第1期 中国电科四十所

猜你喜欢

继电器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继电器控制及诊断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应用
便携式继电器测试台的研制和应用
计算机联锁复示继电器电路改进方案探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计算机联锁点灯灭灯继电器控制方案探讨
继电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应用探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