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2013-10-12杨卫星袁涛冯彦辉

颈腰痛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正脊骶管麻木

杨卫星,袁涛,冯彦辉

(1.开封市中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2.焦作市中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3.解放军153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因各种原因致使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等,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1]。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是下肢疼痛或感觉麻木[2]。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LDH患者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笔者于2011-02-2013-02来我院门诊就诊LDH患者,采用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22~67岁,平均40.7岁;病程2~10周,平均6.3周;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经CT检查确诊,L4-5椎间盘突出37例,L5-S1椎间盘突出24例,L3-4椎间盘突出5例,两个及以上椎间盘突出34例。治疗组采用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疗法,对照组采用三维正脊法。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无病例脱离情况,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凡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3],并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的患者方可入选。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使用三维正脊腰椎牵引床。俯卧位,胸部和臀部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胸腰板和臀腿板上,患处椎间隙与两固定板间隙相对应。治疗参数根据身高、体重、年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置,慢牵引力量为体重的30%~70%,屈曲度12°~16°,时间为15 min,分2次牵引。慢牵结束后,旋转角度12°~15°,先向患侧旋转再向健侧旋转。患侧再重复1次。该方法牵引可纠正椎体间三维方向的病变,恢复脊椎生理弧度,能完成中医正骨医生用手法不能达到的某些组合动作,实现了人工手法不能达到的三维立体、交替牵引。

1.3.2 治疗组 在使用三维正脊腰椎牵引床的同时予骶管阻滞治疗,处方:2%利多卡因5 ml+曲安奈德30 mg+维生素B121mg加入12 ml生理盐水;(2)操作步骤:俯卧位,显露骶尾部,定位骶裂孔位置。用普通7号针头按45°方向刺入皮肤,穿过骶尾韧带后如有突破感,说明针尖已进入骶管。如无此感觉,应调整刺入方向,必要时另选偏上或偏下的穿刺点。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后即可缓慢注入药液。注射时会有轻度的阻力,但不影响顺利推注。注药时要注意注射部位有无肿胀,避免药液注入软组织内。注射过程中患者常感到患侧臀部胀麻不适,甚至疼痛并放射至小腿为正常的反应,同时提示疗效可能较满意。反应较重时应停注片刻,减慢注射速度。注药完毕患者应平卧30 min。每周注射1次,2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14 d对其相关指标进行评价。评价人员为不参与治疗的专门人员。

1.4.1 疼痛评定标准[4]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甚至影响食欲、睡眠。

1.4.2 评定标准[5]0分:无麻木;3分以下:轻度麻木;4~6分:中度麻木;7~10分:重度麻木。

1.4.3 疗效评定[6]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明显好转: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劳累后可出现症状,但休息可缓解,不需继续治疗;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但仍需要继续治疗;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7 d、14 d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7 d后,治疗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Z=-2.149,P=0.032<0.05);在治疗 14 d 后,两组间疼痛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Z=-1.883,P=0.06>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7d 治疗后14d对照组 45 5.69±0.70 2.18± 0.72▲ 1.04±0.71▲治疗组 42 5.64±0.62 1.86±0.65▲△ 0.76± 0.66▲

在治疗后,两组患者麻木情况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其中治疗7 d后,治疗组患者麻木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Z=-2.045,P=0.041<0.05);在治疗14 d后,两组间麻木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Z=-0.936,P=0.349>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麻木改善情况()

表2 两组患者麻木改善情况()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7 d 治疗后14 d对照组 30 4.53±1.66 2.63±1.38▲ 1.67±1.56▲治疗组 24 4.42±1.28 1.83±1.40▲△ 1.25±1.26▲

治疗14 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有效率为96.0%,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x2=0.177,P=0.674>0.05),详见表 3。

表3 治疗14 d临床疗效比较(n=50)

3 讨论

随着LDH患者的不断增多,众学者对其研究也不断的深入,目前认为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多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主要是腰椎退行性改变;外因则有外伤、劳损或过劳、受寒受湿等[7]。其临床表现多为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麻木、活动受限等,其中腰腿痛是本病最常见症状,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其致痛机制可能有以下四种:即神经缺血机制、软组织卡压机制、腰椎小关节致痛机理和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致痛机制,通过上述作用机制,使周围组织及神经发生缺血、水肿、无菌炎症等,从而导致疼痛[8];下肢麻木是本病另一主要症状,其可能是由机械性压迫神经根所致[9]。因而,如何有效的消除炎症反应、解除机械性压迫,已成为治疗的关键。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一般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且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手术疗法存在创伤大、脊柱稳定性破坏严重等缺点[10],因而,临床上对非必须手术的LDH患者侧重于非手术疗法。三维正脊法是非手术疗法中较有效而且治疗时间较短的方法,其通过纠正病变椎间三维改变和松解椎间软组织紧张关节,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的新疗法[11,12]。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单纯的三维正脊疗法,通过观察发现,该组患者疼痛、麻木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方面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单纯三维正脊疗法能不同程度改善疼痛、麻木症状,具有较好的整体疗效,这一结论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观点。治疗组在应用三维正脊疗法的同时,采用骶管阻滞治疗,治疗7 d后,发现在改善疼痛、麻木情况及整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骶管阻滞的药物经骶裂孔注入骶管内,阻断疼痛刺激传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药物在骶管内形成液体剥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13],从而与三维正脊疗法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从而达到缩短治疗时间的目的;治疗14 d后,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其机制可能是治疗较长时间后,单纯的三维正脊疗法就能同治疗组一样,起到全部或部分消除机械性压迫、炎症反应等病因,从而起到缓解或消除疼痛、麻木症状的作用。

综上可知,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一定程度上节约治疗时间,有效的缩短疗程,尽早消除或缓解LDH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改善其工作和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值得推广。此外,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之后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做更深入的研究。

[1]李义凯.软组织痛的基础与临床[M].世界医药出版社,2011.340.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87-168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6.

[4]崔加义,张宏光,吕希华,等.电脑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医正骨,2003,15(2):34-35.

[5]郭玉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麻木症状的临床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22.

[6]崔加义,张宏光,吕希华,等.电脑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医正骨,2003,15(2):34-35.

[7]郭波.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06-107.

[8]张铁英.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痛机理探讨[J].光明中医,2009,24(14):2173.

[9]王福根,高谦,毕胜,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20-1322.

[10]陈开林,蒋劲,肖礼祖,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种治疗方法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3):151.

[11]刘松江.三维正脊牵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8):634-635.

[12]肖华强,唐显,刘建.三维正脊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6):520-521.

[13]黄智明.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8,30(9):1460-1461.

猜你喜欢

正脊骶管麻木
麻木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住在皇帝头顶上”的故宫镇物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浮生一记
无题(2)
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的效果观察
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