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服务社会的新路径——合肥工业大学“差异化模式”的创新性应用
2013-10-11刘晓平
刘晓平
(合肥工业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合肥 230009)
早在1862年美国通过的《莫雷尔法案》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开创了高校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先河[1]。20世纪初美国赠地学院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又提出了“威斯康星思想”[2],创造性地发展了《莫雷尔法案》提出的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时至今日,纵观国外著名高校,无一不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核心办学理念,并已形成各类较为成熟的模式,在其应用领域内著名成功的典型案例比比皆是。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已深入人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院士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3]。在高校服务社会模式的实践应用上,国内各高校在有效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初显成效的同时,仍在继续努力做出各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和创新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大,属性多,规模质量参差不齐,隶属关系多头繁杂,在高校服务社会常规模式的选择和运用上,如何紧密结合国情、校情,凸现自我特色,力避机械性地照搬“效法类同化”,扎实稳步地走好自我“差异化模式”创新发展之路,当属各类高校必须认真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服务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及“差异化模式”创新的客观必要性
1.高校服务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无疑要始终伴随并服务于人类社会去不断地利用、改造和征服自然,而高等学府作为社会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理应成为改造创新、解放生产力、引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火车头和加速器。因此,全面落实和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任务,既是高校不可懈怠的时代责任,更是社会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必然。
高校服务社会办学职能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和突出“大学要走出围墙开门办学,把知识和技术优势推向社会,让校园内专家、学生直接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实现大学与社会的一体化”[4],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社会进步、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如:斯坦福大学提出“立志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知识”;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学校要致力于发展知识,培养学生在科学、技术及其他方面的学识,最好地为国家、为世界服务”[5];剑桥大学的使命是“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优秀的教育、知识和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牛津大学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大学的研究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使世界、国家和地方社会富饶起来”;东京大学则期望“通过积极地用研究成果回报社会和工商业,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存在的价值”等等,在服务社会的核心办学职能理念上,均无一例外。
2.高校服务社会“差异化模式”创新的客观必要性
鉴于我国幅源辽阔、人口众多,现阶段劳动生产力尚欠发达、人均GDP相对低下、综合国力较之发达国家仍然较弱之现状,如何把握不同类别高校服务社会的正确走向,坚持探索创新自我“差异化模式”发展道路,凸现自身特色,在服务社会实践的同时,有效地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综合办学支撑实力和发展后劲,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指导意义。
毋庸置疑,社会是高校办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教育必须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现阶段,我国高校服务社会,尤其是各类国家部属工科院校,身处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层面,拥有着超越地方高校一定的优势条件和资源,更应坚持贴近地域,彰显优势,扬长避短;凸显办学特色,放下架子、开放办学,真正成为解放社会劳动生产力、造福社会的领头羊和排头兵。据此,现阶段我国各类高校,首先,必须坚持走好高校服务社会“差异化模式”创新之路,主动对接属地行业、政府,寻求多方支持,及时提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科研课题需求服务。应重点围绕自身优势领域科目,并注重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以有效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成果与服务社会在转化接轨上的适用性和时效性,切实促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助推地方经济腾飞。其次,应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密切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以既得的综合资源优势和强势科研成果的品牌影响力,占有和赢得自我发展的市场空间及科研合作商机,有效构建与目标市场社会需求一致的优势互补、互助共赢合作平台,从而打破发展道路上的传统桎梏,不断实现自我瓶颈突破。再次,应将科研、服务与社会实际应用的需求有机结合,注重贴近自身优势科目领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前瞻性地切实抓好社会应用迫切性的项目科研攻关,有效地缩短科研成果应用转化路径和周期,及时给社会提供分享科研成果应用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受益,在充分实现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经济价值的同时,同步赢得社会的认同,增强师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使命感和归宿感,实现高校自身的实际社会价值,从而有条不紊地步入自觉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二、高校服务社会现行常规模式解析
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当今世界高校服务社会的常规模式,按其产学研合作形态、方式和作用整合归类,大致可作以下划分:
1.根据产学研合作的形态划分
产学研合作形态,主要体现在特定合作对象的选择组合及其相互间的依附关联性和链接融合的紧密度三个方面。
(1)松散性的点对点模式 即某一特定企业与学术界中某一特定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的合作创新。通过以研究资助、非正式研究合作、契约型合作成果转让或政府资助项目共同参与等形式,实现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的点对点、一对一的直接研发合作创新。该模式适合单元技术的研发合作,但难以支撑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研发,难以实现共性技术的突破。
(2)稳定性的点对链模式 即某单个企业与若干个高校、学术机构或一个高校、学术机构,与若干个处于同一产业链或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的合作。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以某个单体对应多个同类单体所形成的组合体,通过人才培养、学生实习、高校委派出任企业顾问、校企共建研发合作中心等形式,实现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的点对面、面对点的融合性横向研发合作创新。
该模式对单个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以及单个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
(3)泛化性的网络交叉模式 即某个行业内或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加的合作创新。在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搭建广泛的合作平台,通过共建研发联盟、技术孵化、科技园区等形式,实现科研社会需求泛化性的网络交叉研发合作创新。
该模式管理难度大,管控成本高,牵头单位既需要有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宏观驾驭能力和大局服务意识。
2.根据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划分
产学研合作方式,主要是在相关政府指导帮助下开展的校地多方位合作形式,以充分借助和发挥地方资源整合和高校的“思想库、智囊团”[6]的各自优势,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协同攻关、共同促进,以实现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合作双赢。
(1)校地合作委托研究 校地合作委托研究,主要由高校面向社会接受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开展相应针对性地专项课题攻关研究和企业项目应用研发。通过高校接受政府或企业的横向委托、及地方政府计划内财力物力的纵向支持,为高校与企业或企业为高校提供合作资金支持。如:日本政府鼓励高校面向社会,接受企业委托研究而实施的“委托研究员”制度,英国的“高校发明基金、种子基金”等。
(2)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或经济实体 主要体现在高校与地方众多业态雷同的企业、联手兴办研究场所或经营实体。参与企业大多产业链或产品属性关联度高、需突破的发展桎梏瓶颈近似、市场拓展困惑及自我提升需求取向趋于一致,参与各方通过出资或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研发中心或实体企业,组成研、产、销一条龙的科工(农)贸一体化的高科技研发实体,或形成一种新型的科技经济实体,共同研制、开发、生产或技术经营。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复合物加工研究中心、罗得岛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这些中心90%的成员是企业),日本校企合作的共同研究中心等。
(3)技术、专利转让,加速科研转化 这种模式是把高校业已形成的科技成果资源,通过有偿或无偿地转让、应用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而及时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步助推高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这种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如:美国首个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40多年来其获得发明专利数、许可专利数增长了几十倍,已成功转让发明专利3000多件,共获取专利转让收入近10亿美元。
(4)高校创建科技工业园区(硅谷模式) 该模式通过政府规划推动,以研究型高校为依托,集诸多专业科技和创业人才优势,创建高科技园区,以高新技术的规模和辐射联动效应,发挥引领、拉动、促进、服务于社会产业经济迅速增长的作用,它标志着现代大学服务社会新模式的问世。如: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著名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斯坦福工业园”,目前已成为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和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硅谷”,并先后孵化了“思科、谷歌、惠普、雅虎、英特尔、英伟达”等众多世界顶尖级企业[7];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是欧洲最大的高科技工业聚集区,目前周围拥有一千多家以创新为基础的公司;位于波士顿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中心”集中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50多所大学于其中。
目前,国内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周边,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家,已先后孵化了“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高科技企业。
(5)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 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是由高校与社会相关组织机构,以时代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兼顾各方的利益为基础,以整合利用各方优势资源为手段,以属地国法律契约为保障,所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据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在当今已形成的“研发推广、第三方经纪人参与高校与产业合作、以高校为基地的研究联盟”三种协同创新模式中,只有第三种模式显示了其获得可持续性产业资助的能力,并证明了在协同创新和管理上的有效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产业技术联盟迅速发展,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如:美国生物医药技术联盟、新兴技术联盟等。
我国科技部早在2008年就下达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促进下,已相继成立了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例如,广东省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已组建34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宁波在创新港成立工业智能化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发起了由六家高校及交通运输行业科研院所和企业共21家单位共同组建的“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国内大部分高校也都与一些地方社会企业建立了共同实训基地。
(6)其他模式 为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高校在服务社会中的职能和价值,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均积极探索创新并形成很多具有中国特色、校际特色的高校服务社会的新模式。诸如: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指导;融入社会的泛社区化服务;社会共建人才培养;产业人才定向、定制培养;校地联办培训基地;校地联合教育办学等。这些高校积极踊跃地投身到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中,为同步促进高校发展和地方经济腾飞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3.根据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划分
根据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所起的作用,大致可归纳分为主动供应、被动需求和政产学研互动三种模式。
(1)主动供应模式 通常是由高校自主选定并实施开展项目课题的先行研究,在取得科研成果后,再寻求社会应用转让需求的渠道和对象,可通过无偿公开发表、有偿技术转让、创建校办企业及创办大学科技园等多种不同转让方式,将成果提供给社会进行产业化应用,以实现高校科研的社会价值。
(2)被动需求模式 通常是由社会管理者或产业需求对象,向高校提出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针对性委托科研项目,并提供相应的经费等支持,校方根据委托的目标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科研攻关,科研成果将直接提供服务于委托方的应用和受益。
(3)政产学研互动模式 通常是在高校和“政、产、学、研”各方之间,展开系列综合交叉性地科研互动合作。各合作方可不受局限地根据各自需求,实现任意的双方或多方组合,通过产学合作、政学合作、政产学合作、政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展开针对性的科研合作,进而采取联合科技攻关、共建科研基地等形式,由各参与方分别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人力或设备,共同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去完成既定的科研攻关目标任务。
三、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型“差异化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作为国家部属重点工科院校的合肥工业大学,创办至今已历经了68个风雨沧桑的春秋年华,实现了由名不见经传到初露峥嵘、至部分专业领域傲立潮头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共圆“中国梦”,始终不渝地践行着艰苦磨砺、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和方向,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科研理念[8],在高校服务社会的实践应用中,突破常规模式的束缚,坚持创新、提升、完善,从而有效地形成了一套独具自身特色的自我发展模式。
1.突破建制办学常规,实现“引企进校、项目建院”模式的可持续服务发展
目前,我国电动车相关技术研发在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水平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适时有效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精神要求,推进服务安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产业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充分利用自有汽车领域国内见长的专业优势,顺势而为地打破高校长期按既定建制机构办学的常规,探索尝试市场经济接轨下,有建制地“引企进校、项目建院”可持续服务发展的科研模式。
学校先后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联手共建了“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研究院作为学校二级机构建制,纳入统一管理,校企三方共同出任院部领导,分工负责,下设相关部门机构。研究院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其电控单元的软硬件、试验验证平台、样车的试制、试验以及检测等技术进行研究,持续完善升级新能源汽车技术。
该研究院目前已获得37项专利,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合肥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的试验测试中心的搭建,与俄亥俄州立大学汽车研究中心(OSU-CAR)共建了新能源汽车联合实验室,研讨引进了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的混合动力总成整车测试台,开发推出了江淮汽车第二、第三代纯电动轿车以及蓄电池快速充电新科技应用等系列工作,其中对第三代纯电动轿车,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给予了“感觉非常好,舒适性和操作性都非常不错”[9]的好评。该研究院实现了产业项目科研化及人才利用、课题攻关、资金链接等方面的适时保障,确保了研发成果稳定持续、深层攻坚突破与应用转化共享的针对性与及时性。
2.构建“点面融合、叠加联动”的创新型政产学研用互动模式,彰显服务社会的综合优势效应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实现自我发展中的项目市场及科研经费的瓶颈突破,不断加大开门办学力度,在服务社会的创新实践中,努力探索、完善,逐步形成了独具自我特色的“点面融合、叠加联动”的新型政产学研用互动模式。
该模式博采了现行各常规政产学研用模式所长,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点面融合、叠加联动”,优化整合、相得益彰,构建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多者间协同的新型政产学研用合作格局。其主要特点是集合作主体的多元性、主体属性的多重性、合作区域领域的广泛性、合作形式方法的多样性于一体,求得政产学研用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综合利用,实现既定目标效益的最大化。
实践中,合肥工业大学主要通过“三个层面、三种方式”来具体加以实现。即:在政府行政层面上,先后与属地的安徽省16个市级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省水利厅、国土资源厅、信息产业厅、交通厅、建设厅、国防科工办等数个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了全面的协同合作。在服务社会企业层面上,上至国防科研企业、年销售额超百亿的央属企业,下至各地方重点核心的近千家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协同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在校际科研机构间层面上,先后与国内外数百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相应的联手合作关系。并通过“紧密融合一体化;应用基础研究和中试研究的技术主导型;扩散自主知识产权”三种政产学研用合作方式,紧密围绕国民经济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不断加强与多主体、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间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同步确立了“构筑一个基地、延伸两个角、凸显一个点、服务一个岛”的特色内涵定位,即:立足安徽,形成多层次、稳定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对“长三角、珠三角”的战略辐射延伸,有序拓展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凸显与北京区域的央企、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用、点上的深度战略合作联盟;设立合肥工业大学海南研究院,服务海南省“国际旅游、国际智能信息岛”的建设。通过“点面融合、叠加联动”的新型政产学研用联动模式的探索应用,充分彰显了科研服务社会的综合优势效应。
3.顺势而为、抢占社会服务需求目标市场先机的“双管齐下、洼地突破”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多陷于“市场很大、项目难寻;项目引进、不易促成;或项目进门、难以完成”的困境。究其缘由,无外乎要么是对市场项目需求商机的洞察力不强、把握不准而错失良机;要么是自身科研综合实力不强、难以为继或望而却步。对此,合肥工业大学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态势,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探索创建了顺势而为、强势出手,抢占需求目标市场先机的“双管齐下、洼地突破”服务社会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从校内机制构建和外部市场切入两个层面入手。对内,着重强调要全面练好内功,充分营造校内科研工作氛围,全方位调动师生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对外,着重强调要善于扬长避短,捕捉有利商机,主动出击、占据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的短板和洼地的制高点,有效实现弯道超越。
一方面,学校以增强自身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夯实基础、苦练内功。首先,打造科研主题特色。坚持清晰的科研工作定位,以内部科研工作机制创新为抓手,集中开展系列科研特色主题活动,并分别制定详尽可行的实施方案,强化和加速科研工作进程,融科研管理创新研发与特色主题活动开展于一体,取得显著的成效。自2007年始,连续四年全校先后组织开展了“科技发展年”、“科技创新年”、“科技质量年”、“科技拓展年”、“科技成果年”系列主题年活动。其后,又相继分别推出“根据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每年遴选项目,开展预先研究,储备未来自主创新潜力——‘春华计划’”、“通过遴选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开展面向产业化研究,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秋实计划’”、“围绕国家、行业、国防建设与发展的重大迫切需求,以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承担重点任务,组织重点工程攻关——‘攻坚计划’”,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其次,完善内部科研工作激励分配机制。修订出台了系列科研项目立项、项目基金拨付、科研团队补贴、科研成果奖励、科技人员收入分配等考核激励制度办法,如:《合肥工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工业大学关于实施“春华计划”、“秋实计划”、“攻坚计划”的意见》、《合肥工业大学专利资助与技术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合肥工业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合肥工业大学科研经费绩效支出暂行办法》,以鼓励师生转变观念,积极投身科研。
再次,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狠抓人才队伍的提升和后续培养,通过推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国内访问、大中型企业挂职”、科研项目上的“教授、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三结合”、设立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型教授岗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办“奇瑞学院”、不拘一格地引进和优选留用青年人才等多种形式,优化科研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打造充实人才力量的后续支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水平。
另一方面,合肥工业大学瞄准市场需求存在的短板,顺势而为,主动出击,抢占先机,有效实现了弯道超越、洼地突破。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区域经济战略发展上的短板和洼地依然很多,科研项目商机可谓比比皆是,为高校科研服务社会既提供了契机,又提出了一定的新要求。
第一,要向战略经济的洼地领域市场进军。要善于避开项目热点区域市场打运动战,充分用足用活国家及地方现行的各类优惠政策,凸显和发挥高校自有品牌优势,迂回开拓科技欠发达省份区域的目标市场,以弯道超越实现目标市场的有效占有。针对海南省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影响力服务业的同时,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主攻方向的需求,以及为之而配套出台的系列优惠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的契机,“合肥工业大学海南研究院”应运而生,并全方位地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合肥工业大学海南研究院将围绕软件、电子信息、物联网、现代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先进智能机器、环保、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要向产业经济的洼地区域纵深进军。在国内尚有许多偏远老区因多种原因,至今尚未摆脱贫困。由于缺乏科技生产力,大量丰富的自然和物质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产业经济长期存在发展瓶颈,形成洼地,科技脱贫迫在眉睫。合肥工业大学全面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决定,顺势而为,与贫困老区六安市人民政府对接,就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资源与环境、特种显示、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学科领域,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强势的“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实验室、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科研部门,先后与六安金安区联合成立了“合肥工业大学-六安市城北工业园研究中心”。园区重点支柱企业六安科瑞达有限公司与合工大化工学院进行的仑氨西林及其关键中间体开发项目,计划投资6500万元,年产DMDO-Cl产品500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亿元,利税1.5亿元。此外,安徽星瑞-合肥工业大学(六安)“汽车齿轮传动研究院”,为中小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的典范。校方为裕安区罗集乡编制了2010年至2030年总体规划暨工业起步区控制性规划,使罗集乡成为六安市裕安区第一个拥有总体规划的乡镇。与市招商局签订了《六安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技术服务协议》,组建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研究院”,首期开发农产品深加工项目6个,总投资29.4亿元。合肥工业大学通过与六安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有效地实现了区域洼地目标市场的占有,助推了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腾飞,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第三,要向产品经济的短板进军。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现阶段距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距离还远,广大农民尚存的传统落后的耕作手法和习惯,短时间内仍难以摒弃;对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方面可能造成的危害治理,已列入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于农村适销对路的农业机械产品匮乏,存在科技研发应用洼地,从而致使政府行政手段与农民传统耕作习惯间的矛盾碰撞时而显现,由此而付出的社会成本相当巨大。因此,紧密围绕这些社会焦点、热点问题,面向农民,科技下乡,针对性地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业生产急需机械产品,既是高校拓展市场占有的契机,更是科研服务社会的时代责任所在。合肥工业大学属地的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在一年两季的收割季节里,农民们因沒有先进的处置技术和设备,形成了田里就地焚烧秸秆的耕作习惯,由此导致浓烟黑雾天地弥漫,这种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直接影响到省会合肥市的现代化大都市打造。相关政府部门每年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人力、财力加以制止,但却屡禁不止,实难杜绝。合肥工业大学瞄准这块产品市场空白洼地,主动出击、及时应对,与安徽丰原生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生物质成型与高温超焓燃烧发电锅炉技术,并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攻克了常温空气无焰燃烧和发电锅炉高温超焓燃烧两大技术难题,解决了生物质能源大规模产业化利用的问题。秸秆经造粒后可节省6倍至7倍的储运空间,解决了秸秆收集、运输、储藏、防火等技术难题,并已获相关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及中国神华集团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的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建议该项目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据测算,建设一座2×15兆瓦的生物质发电厂,每年可消耗25-30万吨秸秆,给农民带来收益5000-6000万元;可发电2.4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实现利税3500万元。此成果一举彻底地解决了年复一年困扰着政府和农民在秸秆处理上的难题。
4.坚持特色化多模式并举的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合肥工业大学在服务社会方面,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践行特色化、多模式并举的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在政产学研用的每一个项目合作上,始终以其所长追求卓越,力求凸现自我特色。与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速成即剥离二液型聚氨酯合成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打破了国外合成革生产技术壁垒,将带动中国合成革行业近300家规模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实现国产品牌在高端新材料领域掌握全球话语权。在与科研苏氏工业科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的合作上,共建了精密铸造研究所,为合工大铸造学科的发展拓展了向外的空间,提供了外部的支持。在与广东易事特的合作上,成功组建了“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广东易事特产业化基地”,其作为国内电源行业快速发展强力进军国际市场的标志性企业、东莞市科技创新的标杆企业,已连续多年保持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地位。在与属地政府、企业合作上,安徽省政府拟会同相关企业机构,联合创立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之前合肥工业大学通过前移科技服务的“桥头堡”,仅光伏中心已共建产业化基地12个,扶持阳光电源等5家企业上市,科研经费7年间增涨了60多倍;通过搭建科研“大舞台”,仅与江汽、奇瑞集团合作,6年间就已采用了70余项技术升级和革新成果,完成了汽车装备技术方面科研项目190多项;通过“零距离”对接合、芜、蚌试验区,已成功达成40余项科技合作协议。诸如此类的每一项合作,校方始终紧扣凸显自身特色模式的实践探索。
四、合肥工业大学创新性“差异化模式”的践行成果
源于模式特色对路、管理手段得法、长期坚持不懈,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在创新服务社会的道路上硕果累累、成效卓著。近3年来,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发明专利授权屡创新高,如表1所示。在围绕国家目标、国家任务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纵向科研经费由2008年的6184万,增长到2012年的17639万,5年净增1.1个亿(平均年增长30%)。
基础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如表2所示。2011年国家基金首次突破100项,且持续增长;由2009年全国(含中国科学院系统的院、所)第129位跃居59位;两年前进了70位。科技部大项目增多,经费持续增长;国家支撑项目、863项目、重大仪器专项已经由参与到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批准率远高于高校平均水平;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获得新突破,共申报8人批准5人,批准率与部分985大学的相当。连续5年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科技奖励连续8年保持省部级一等奖不断线,且获得安徽省奖励总数处于安徽省第一位。
表1 近三年科技工作数据汇总
表2 近七年承担的各类项目数据汇总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按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关于教育科研系统要“求真务实,不断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大局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高度重视成果转化”的要求[10],在高校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坚持走自我“差异化模式”创新发展之路,广大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氛围日益增强,科研规模体量逐年扩大、科研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日臻完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研成果及转化应用成效显著,为学校自我建设、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驱动。流畅的科技产业链,同步培养了大批经过市场检验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带着“合工大”烙印的特色人才,体现出创新创业、务实进取的精神,备受社会各界好评。据统计,每年学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本科毕业生留在本省工作,直接服务于安徽地方经济的崛起,合肥工业大学也由此成功地步入了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快车道。
[1]肖汉银.浅析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之历史演进[J].理论月刊,2009,12:84-86.
[2]贺国庆.从莫雷尔法案到威斯康星观念-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确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88-94.
[3]路甬祥.深化改革 推进创新 不断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3,01:8-9.
[4]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he Mission of MIT[EB/OL].[2013-09-05].http://web.mit.edu/facts/mission.html.
[6]李殿仁.高校服务社会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64.
[7]Stanford University.History of Stanford:The Rise of Silicon Valley[EB/OL].[2013-09-05].http://www.stanford.edu/about/history/history_ch3.html.
[8]徐枞巍.做强行业特色离不开一个“用”字[N].中国教育报,2010-12-13(005).
[9]唐小虎.科技部部长万钢:安徽的电动汽车,非常好![N].新安晚报,2011-04-18(A03).
[10]袁贵仁.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3-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