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导向的动态松散型专业群研究*

2013-10-11王鸿博罗勇武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项目组毕业设计机电

王鸿博 罗勇武 刘 毓 肖 冰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顺德 528300)

近十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与职业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分工形成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有机统一,单纯的专业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此,多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以专业群形式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种形式的专业群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当前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基本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以资源共享和专业调整为建设专业群的目的;二是基于相关相近原则组建专业群;三是基于“平台+模块”教学模式的专业群模式。这些专业群模式在高职教育建设初期、软硬件条件相对薄弱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建设的压力。但在专业群建设实践中也存在如下缺陷:一是未在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等方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属于“形聚而神不聚”;二是缺乏完善的专业群协同机制,即大部分专业群除共享“平台+模块”中的平台教学外,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配套合作与互动机制;三是缺少群内外协作交流的创新文化。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人才的需求情况,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配置条件下,在专业群建设础上,提出基于项目导向的动态、松散型的专业群建设思想。即在资源共享、面向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群建设前提下,通过动态、松散模式组建以项目为纽带的专业群,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使不同专业、不同系部的专业教师都参与专业群建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群的建设活力。

笔者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实践,介绍我院在专业群建设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及实践过程。

专业群现状与改革思路

(一)现有专业群的状况

早在2004年初,我院根据顺德“两家一花”(家电、家具、花卉)的产业结构特点,先后以国家级重点专业“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和“智能家电制造专业”为龙头,建设“家具专业群”、“制冷专业群”、“智能家电专业群”。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专业、数控专业参与以制冷专业为龙头的“制冷专业群”。在制冷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采用“平台+专业”模式先后建设以 “制图”、“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实训”四大平台课程,服务于整个专业群的建设。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科类专业在机械制造方面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制冷龙头专业主要培养制冷与冷藏装备的检测、调试、维修与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制冷装置原理、构造、检测、安装等技能。由于制冷专业的特殊性,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中,作为群成员的机电、模具、数控专业无法深层次参与到课程、实践等教学过程中。在制冷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其他专业有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根据顺德政府提出“打造服务于家电制造行业的装备制造类产业”的产业规划目标,打破专业、系部的壁垒,组建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龙头,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成员的机电类专业群。以突出为顺德装备制造类产业服务的特点、强调专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为目标,建设适应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群。

(二)专业群的改革思路

专业群的建设要突出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注重学生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家电制造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制造类专业群;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搭建多层次共享的课程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项目导向为纽带组建交流合作型师资团队;形成有特色的组织文化,提高教师的职业转向能力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教师的综合科技项目开发能力,以及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

基于项目导向的松散型专业群建设实践

很多高职院校组建的专业群以专业涉及的核心技术或相关技术相同或相近为原则组建,龙头专业多为核心技术所属专业或建设基础较好的专业。但这类专业群大都限于现有学系的内部,很少有跨系部的专业群。然而,无论从学生就业,还是为企业提供服务来看,这都是有局限的。学生就业往往面对横向的职业岗位群或是纵向的职业岗位链,过于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发展前途。技术的生命周期在迅速缩短,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需要联合进行科研攻关;为企业提供服务也是综合性的,需要在学校内部形成合力。因此,应积极探索组建基于项目导向的松散型专业群。

(一)松散型专业群的内涵

松散型专业群的内涵可以称之为项目导向型专业群,是针对当前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专业群提出的,希望突破专业本身的建设模式,从系统集群的角度,以项目(最好是现实问题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纽带,组建内容开放、形式松散、模式动态的专业群。专业群的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项目有不同形式。专业群的组成不一定对学科进行划分,也不对组织架构与专业行政归属进行划分。根据项目不同,同一专业分属不同专业群。

(二)松散型专业群的组织形式

专业群的显著特点是群内专业的相近性、交叉互补性、师资与资源的共享性以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的统一性。虽然在行政规划下形成某种专业群,且群内也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但由于各个专业的专业特色及行政归属等因素,专业群内互动缺乏活力,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为此,在专业群资源共享前提下,可以项目为纽带,使群内各专业或与群外专业相互竞争、合作形成动态的松散型专业群。这种松散型专业群(如图1所示)以科研教改、毕业设计、技能大赛、创新实践、校外实践、定岗实习等各种具体项目为催化剂,实现各专业甚至跨系各专业在学生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教师及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图1 基于项目导向的松散型专业群构成示意图

(三)建设实践

近年来,在机电类专业群架构下,我院逐步形成了机类、电类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实训条件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机电专业通过联合各专业组建的基于项目导向的松散型专业群也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组 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充分体现专业教学水平的一个平台,同时,又是考评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实践项目。自2008年首次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我院先后举办了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等技能大赛项目。每项技能大赛都是综合型的比赛项目,对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要求比较高。为此,我们先后以机电一体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师生组建“自动生产线竞赛项目组”;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师生组建“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组”;以模具专业、数控专业师生组建“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竞赛项目组”。通过跨系、跨专业组成竞赛项目团队,形成具有专业特长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采取竞赛团队负责制度,从竞赛项目要求、内容规划、竞赛实践条件准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准备;对学生采取集中培训、校内海选初赛选拔的方式,将知识运用能力好、实践技能强、团队协作精神好的学生组队代表学校参与竞赛。先后获得广东省技能选拔赛“自动生产线组建与调试”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一等奖两项;“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获得一等奖项的参赛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相应的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一项(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一等奖一项(数控安装与调试);三等奖一项(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近三年来,我院已经形成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为纽带的多各竞赛项目团体,各竞赛项目组根据竞赛内容的不同,适时调整项目团队成员,使得项目组跨专业、跨系部将专业教师及学生联合起来。竞赛极大地激发了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校内的选拔、培训,使得各专业学生积极竞争参与;各专业教师、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增强。目前,我院已经形成稳定的技能竞赛团队,各专业教师的参与,也逐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教师当前最前沿技能要求的把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跨系、跨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组 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指导教师加企业工程师、跨专业教师联合、跨系跨专业指导教师联合等不同方式,以真实项目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形式有作品、论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有创意或者与企业相关的真实作品往往融入了多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技术应用。如电风扇叶片模型的制作、卡通闹钟外形的制作、智能化电饭煲结构与功能设计等毕业设计项目,我们联合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机电工程系的模具设计专业、数控加工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四个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从产品的功能分析、外形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电器系统设计到最后的组装调试,让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参与整个环节。这种真实作品的设计制作流程使得跨系跨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协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得学生对于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得到提升,同时,锻炼了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团队协作精神。除了跨系跨专业的综合毕业设计项目外,更多的是专业加企业的毕业设计团队形式,如模具专业、机电专业、江苏百年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出基于伺服驱动自动脱模机构,除了做出真实的模具和电控外,还申请了专利,使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学生都在该项目中得到了综合锻炼。

科研教改项目组模式 制冷专业与机电专业教师组成“空调焓差室增加中央空调测控系统”科研项目组,该项目属于纵向科研项目,资金为10万元。项目团队从项目规划、设计、电气系统安装、测控系统程序编制、项目施工、项目调试等整个环节带领制冷和机电专业学生全程参与,两个专业的师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专业交叉,并顺利完成了该项目。另外,机电专业、数控专业、模具专业组成项目组完成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了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这些通过科研项目、教改项目组成的专业团队,极大地促进了各专业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积极性。

校外实践项目组模式 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了解当前企业的设备、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此,我院要求每年每个专业都要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都必须带有真实的项目、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企业的实践环节中。例如,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院以电子工程系专业教师和机电工程系机电专业教师组成项目团队参与广东锻压机床厂柔性FMS自动生产线及数控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项目组5位教师与北京FANUC公司、北京蓝拓机床改造公司一起对广锻柔性生产线4台大型数控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参与项目分析、接线施工、系统调试、机械安装等各环节。通过近一年的企业实践,5位教师掌握了FANUC数控系统改造的全部工作流程,以及柔性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及设备安装调试的注意环节等很多无法在学校学习到的实践经验,并且带领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20余人在毕业设计环节参与到广锻现场改造工作中,以企业现场真实问题作为毕业设计,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除上述形式的项目组形成的专业群外,机电专业先后参与“信昌工程机械班”订单模式的专业群;与模具专业、数控专业、电子系自动化专业等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组建的专业群;与自动化专业组建的精品课程项目组、对外企业培训项目组、技师考核项目组等。这种通过多种形式组建跨专业、跨系的松散型专业群的模式将不同专业教师、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专业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相互交叉融合,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专业良性交流,促进了各专业的发展。项目实施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技能实践机会。

松散型专业群建设原则、效果与存在问题

(一)松散型专业群建设原则

建设基于项目导向的动态、松散型专业群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人本性原则 建设松散型专业群,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发展与企业技术需求的技能为着重点,突破目前专业划分的桎梏,突破教师本位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以综合项目构建学生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

开放性原则 松散型专业群是不同专业之间相互联合、相互交叉、相互协同的运作模式;专业群除了群内专业之间的交流外,还要根据项目的性质与群外专业合作交流。因此,松散型专业群必须以开放的形式吸收和接纳不同专业参与,从而使专业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自为组织。

物质性原则 专业群是整合教学条件、发挥资源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项目实践,建立和积累教学资源平台、实践资源平台、科研教改资源平台、课程资源平台等。这些资源平台要实现交互功能,通过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改善教学条件。

(二)松散型专业群建设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参与松散型专业群建设与实践,在教师科研、实践技能、技能大赛、课程教改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专业群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协同发展、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提高等方面的良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面积学生参与的跨专业项目有限、教学管理制度滞后等。

因此,建设适应经济与产业发展、促进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加强专业教师协同交流、完善资源共享的项目导向型专业群还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相信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基于项目导向的松散型专业群建设模式将成为专业群建设的新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1]刘毓.高职院校松散型专业群建设构想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6):82-84.

[2]罗勇武,刘毓,肖冰,等.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1):19.

[3]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3):28.

[4]肖冰,韩秋莹.无界化理念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J].教育评论,2009(3):30.

猜你喜欢

项目组毕业设计机电
普洱学院烹饪与营养专业2022 届毕业设计作品选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应用型院校“导师组”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