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无意识、自由狂欢与讽刺批判
——论我国喜剧片创作

2013-10-11

艺术评论 2013年4期
关键词:喜剧片喜剧人文

刘 藩

我国的喜剧片创作历史悠久,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精品佳作,但总体看喜剧片的叙事智慧含量、人文含量、现实关怀度、讽刺批判力度,都还有待提升。处于转型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上演着无数具有喜剧感的荒诞故事,但现有的文化体制影响了喜剧片的自由表达。社会无意识中有诸多对社会现状的讽刺批评和愤懑不平,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社会高压锅的压力已经较大,喜剧片的自由狂欢和讽刺批判可以宣泄压力,疏导情绪,缓解社会的亚健康病态,促进社会理性的重建。同时,电影监管的适度松动,电影的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增加,都有利于喜剧片创作品质的提升。

一、近年来我国喜剧片创作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创作中,喜剧片一直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笔者所做的统计,2011年全年我国国产故事片产量为558部,除去25部信息不明的影片,还有533部影片。533部中,有类型片255部,非类型片278部。255部类型片的分类统计中,有喜剧片65部,占25.4%;爱情片61部,占23.8%;动作片29部,占11.3%。 2011年在影院共上映国产新片179部,其中有故事片161部。在161部的故事片中,有喜剧片44部,占27.3%;爱情片24部,占14.9%。

2012年全年在影院上映的新国产片共232部(不含港台引进片和复映国产片)。其中有故事片208部。在这208部国产故事片中,类型片156部,非类型片52部。类型片的分类统计中有爱情片42部,占26.9%;喜剧片37部,占23.7%;惊悚片26部,占16.7%。

以上三个个案,虽然不能涵盖全部,但窥一斑知全豹,再结合其他那些一般观众不熟悉的喜剧片来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的国产喜剧片总体上品质较差,闹剧化、庸俗化、缺文化。喜剧不像悲剧那样,崇高,有内涵,但喜剧确实是有文化的。随着观众对电影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恶搞的、依靠桥段噱头堆砌的、闹剧式喜剧片的受众呈逐渐下滑的趋势。喜剧片的人文含量、叙事的智慧含量、讽刺批评力度、社会现实关怀度都有待提高。

怎样才能提高我国喜剧片创作的水平?答案是:提高叙事能力、加大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力度。叙事能力的孱弱,可以通过借鉴国外佳作经验,解放想象力,保护版权,加大原创激励,开发十多种目前还少有的喜剧亚类型影片获得解决。但叙事能力的孱弱是国产片的通病,故在此不再赘述。我们重点研究怎样加大喜剧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力度。解决此问题的常规思路,一是依靠理论的指导和启发,二是借鉴大陆电影监管体制以外的喜剧佳作的经验。从学理逻辑上来讲,提高喜剧片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又可以分出四种路径:一、接通“社会无意识”,挖掘无意识的诙谐潜力,使之故事化喜剧化,强化喜剧片的现实关怀,以社会绑定性夯实喜剧片的坚实地气;二、在作品中以合理的艺术策略实现人物的自由狂欢,超越威权体制和社会等级的压抑,实现对异化存在的超越,从正面表现自由、爱情、亲情、人性之善、正义等肯定性价值;三、以适当的讽刺和幽默表现社会不公、制度的不合理、人性的弱点和丑恶等,从反面批判权力异化、人性奴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否定性价值;第四、超越肯定和否定性价值的分野,强化喜剧片的哲思含量,表现具有喜剧效果的荒诞、黑色幽默等。

第四种路径在我国喜剧片创作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黑炮事件》、《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鸡犬不宁》、《即日启程》、《疯狂的赛车》、《夜店》等。这些影片的源头是国外的《第22 条军规》、《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等黑色幽默的经典文本。而这些经典文本的源头又是充满非理性色彩的存在主义哲学。不同的是,国内影人对荒诞喜剧片进行了中国特色的中庸美学和教化美学的改造,减弱“荒诞”、“绝望”色彩,保证“坏蛋”被惩罚。这样的做法吸收了国外荒诞喜剧的叙事技巧,确实提升了国产喜剧片的故事品质,但用理性主义的世界观腰斩了其非理性的哲思,减弱了荒诞喜剧固有的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思想力度和锐度。这种路径是可行的,还要做的无非是要更加熟悉技巧而已,所以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们着重考察前三种路径,因为它们在当前的喜剧片创作中体现的不够,但却是喜剧精神的精华和喜剧大师的情怀所在。

二、社会无意识是喜剧片创作的富矿

“无意识”的权威界定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本能、欲望和冲动,文明社会的规则阻碍了其获得满足。无意识就像“冰山理论”中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冰山一样,看不到,却对人的意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无意识与喜剧片创作有密切的关系,弗洛伊德专门著有《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在其中,弗洛伊德区分了仅凭技术技巧引人发笑的单纯性诙谐和因其思想目的引人发笑的倾向性诙谐。倾向性诙谐包括诲淫的诙谐,攻击的诙谐,愤世嫉俗的诙谐,怀疑性的机智。弗洛伊德认为,诲淫的诙谐是性本能被文明压抑之后的变相表达和宣泄,攻击的诙谐是攻击本能被文明压抑之后的变相表达和宣泄。从喜剧片创作来看,王晶的《大内密探零零狗》、《财神客栈》等低俗喜剧、美国的《美国派》、《一夜大肚》之类的R级喜剧等,都是无意识的喜剧化表达。无意识的喜剧化影片之所以能够长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就在于此类喜剧片为观众提供了个人无意识层面的欲望满足,可以获得两个基本面的保证:一、满足观众中的基本面,即大多数观众的需求,二,满足每个人心理需求中的基本面需求,即无意识本能的需求。

无意识的概念后来被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合理扬弃,后者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其内容从未存在于意识之中,因此从未为个人所习得,而是将其存在完全归结为遗传。不同于个人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原型构成。”集体无意识具有非个人性、种族集体性、普世性,不像无意识那样由本人曾经感受到的经验构成,它是指人类普遍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是由遗传保留的、某一种族全体成员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在弗洛伊德和荣格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一个“社会无意识”的概念:在主流的意识形态机器及其文化传媒文本织成的大网之下,有暗潮涌动的、为社会大众所共享却很少在公开渠道表达的深层社会心理,就是社会无意识。它经常处于“没法浮出水面”获得表达的状态(压抑),在某个范围的社会大众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的社会无意识一旦允许它们通过电影的渠道“冒出”一点来,就会引发大范围的共鸣。现阶段,我国的社会无意识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是管控不够严密的微博段子,比如:

青鸟谏言:中国反腐,回顾以往,一靠美女脱裤,二靠情妇反目,三靠子女跋扈,四靠名表外露,五靠小偷入户,六靠垮桥倒屋,七靠内讧悔悟,八靠意外炫富,九靠路线错误,十靠运动杀毒。 制度防范腐败,法律打击贪污,官员财产公示、反腐机构独立、舆论他党监督,才是反腐的根本之途!

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1、上学不收费;2、就业不求人;3、医生不卖药;4、食品不带毒;5、新闻不说谎;6、教授不白痴;7当官不受贿;8城管不打人;9、脱裤不走红;10、吹牛不出名;11、房子不强拆;12、百姓不畏权;13环境不污染;14、干部不特权。

分析微博上的热门段子,它们表达的意愿大概有以下这些内容:痛恨腐败、抱怨房价物价、愤慨贫富差距、指责公权滥用、批评食品安全、批评教育医疗、批评环境股市、批评税制、希望公平和平等。

正如个体无意识的喜剧化故事造就了某些票房大卖的低俗喜剧一样,社会无意识也可以艺术地转化为某些社会讽刺喜剧。这种从社会无意识出发进行喜剧片创意的思路需要深入社会理性意识之下探索社会群体无意识的欲望和情绪;需要用宏观的社会视野挖掘社会热点,并赋予其喜剧化的表达;需要呼应当代民众自觉或不自觉的大众化诉求,满足其宣泄社会无意识的需求。《武林外传》、《让子弹飞》等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社会无意识”的挖掘和表达。《武林外传》中破口大骂房地产商,宣泄了观众的怒气和怨气。《让子弹飞》以“打土豪分财产”的故事抒发了当代大众对于“权贵”的愤懑,对均贫富的渴望。这两个影片的成功关键在于宣泄了观众被压抑的“社会无意识”。当前我国民众生活压抑,社会管理压力巨大,大众需要发泄的渠道和出口,喜剧片创作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从喜剧片创作的规律来讲,除了以动作为主的嬉闹剧可以克服文化折扣,多数喜剧片是社会捆绑型类型片,只有在特定的局域社会或广域社会才会获得“笑果”。饱含社会无意识的喜剧片与特定社会的联系紧密,有内在的现实关怀,有坚实的地气,有与本土观众共鸣的潜能,是对抗好莱坞全球化故事的首选利器。

三、压抑社会、自由狂欢与“三民”导向的人文建构

喜剧片内含追求自由的喜剧精神,所以在我国建国后前三十年严肃的政治、道德和文化环境中,其创作一直不太理想。在思想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喜剧片创作出现了可喜的繁荣局面。近年来,喜剧片创作的活力明显偏弱,主要原因在于好的喜剧片会追求一种巴赫金所谓狂欢化的自由境界,反对权威,颠覆等级,而在当前的威权主义文化环境中,有棱角的、有社会内涵的、自由狂欢的喜剧片创作困难较大。

如果我们把整个中国看作是一个精神分析的对象,可以发现这是个压抑社会,现在正处于一种亚健康的压抑状态,有很多压力在内部聚积。我们国家的GDP增长很快,但是百姓感觉不幸福。原因有很多,比如高通货膨胀率、高房价、机会不公、贫富分化等,但深层的原因是制度有缺陷,比如目前的赋税制度就不太合理。经济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即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2010年不低于34.56%。与世界银行对我国最佳宏观税负水平的测算相比,这个数据要高出10个百分点。而且,我国的商品劳务税税制不区别纳税人的经济状况负担能力,造成税收具有明显的累退性:居民收入越低,其税收负担越重。结果是,我国居民的税负痛苦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可比较国家。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法制的不健全,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理失衡等原因,更加重了百姓的不幸福感,加重了这个亚健康社会的压抑和焦虑。

在这个亚健康社会,百姓焦虑,官员也有管理的压力,社会无意识暗流汹涌,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排泄阀门,来宣泄大众本能性的抗争欲望。传统上那种一讲文化安全将强调守住阵地,严格管控的思路是难以保证文化安全的。高压锅炉还有一个排气阀呢!就像诲淫诙谐宣泄性本能,攻击诙谐释放攻击本能一样,喜剧片正是这样一个良好的渠道,可以释放社会压力,宣泄百姓的不良情绪。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给予喜剧片创作更大的文化空间,让其通过内生增长的方式自然萌发出更合乎人性的人文价值,促进社会的人文建构。

三民本位的喜剧片,追求一种自由狂欢的审美境界,通过脱冕、换装、颠倒、戏谑、颠覆等级的方式悬置或倒置了权威、官员等象征社会压制性力量的人物,在喜剧大笑中呈现出生命的自由狂欢状态,充分发扬喜剧的宣泄本能、净化心灵、解放人性、激活生命的功能。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卡塔西斯(宣泄、净化)理论,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都指出了喜剧的创作和欣赏中会出现这样的自由狂欢效果,这种效果对减少亚健康社会的压抑,舒缓大众的焦虑,都有明显的价值。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人本性追求的自由只有在超越性的审美活动(或者宗教活动)中才可实现。喜剧片所能创造的自由狂欢精神体验,是最符合人性深层渴求的体验,所以在其中观众会抛弃那些使人异化的、压抑人性的制度和理念,自然萌发三民本位的,更符合人性的人文价值理想。自由狂欢的喜剧片,会在狂欢化的笑声中,戏仿颠覆权威、消解严肃叙事、 脱冕神圣、对抗专制、消除异化,使人获得身心的解放和自由, 复归人性,使人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改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压抑的、异化的价值被解构了,但真正符合人性需求的人文价值,却会在激动的心灵中茁壮成长,成为此类喜剧片所肯定的人文建构。喜剧片要有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这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立场在民间,在草根民众混迹其中的市民社会。

我们试以《三个傻瓜》为例稍作分析:影片讲述的是在一所优秀的工程大学,推崇残酷竞争,为人严苛,绰号叫病毒的校长,秉持着陈腐教育理念扼杀着学生的天性。然而特立独行的学生兰彻,天性自由、乐观、聪明,善良、幽默,不满于非人性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和校方发生多次冲突。兰彻开导帮助自己的两个死党,教训蛮横的学长,反驳僵化的教授,戏弄成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同学,对抗强大的校长,打破学院的陈规陋习。在此过程中他也PK掉了校长的小女儿原来满身铜臭气的未婚夫,赢得了她的爱情和支持。在屡次冲突之后,兰彻最后终于赢得了校长的肯定和褒奖。

该片中多处情节都充溢着自由狂欢的感觉:兰彻不满老师僵化陈腐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用幽默的语言对书进行名词解释,戏谑得老师哑口无言。兰彻被校长揪到教室中,让他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课,离经叛道的兰彻又一次戏弄了校长,嘲讽校长扼杀了学生求知的快乐。兰彻和他的两个死党喝酒后在校长家门口肆意小便,更具有典型的狂欢化特征:以畅饮和排泄物粗鄙地贬低和亵渎了校长所代表的道德权威。最具自由狂欢色彩的桥段来自于兰彻对用填鸭式方法培养的学生“沉默者”的捉弄。兰彻修改了只会死记硬背的“沉默者”的大会发言稿,使他洋相百出,连累校长和教育部长被他演讲中粗鄙的词语戏谑和嘲讽,在全体师生的哄堂大笑中权威尽丧,完全地脱冕神圣。而且,印度影片所特有的大段鼓舞场面,更增加了自由狂欢的感觉,比如快乐校园生活和女主人公幻想爱情场景的两段歌舞,就充溢着狂欢意趣。

关键的是,在自由狂欢的背后,《三个傻瓜》肯定的是“三民本位”的人文价值:发展自己的自由个性,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人生,创新精神,快乐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对科学的热爱,两情相悦的纯真爱情,真挚诚恳的死党情,追求卓越和积极乐观的理想主义精神。正如中世纪的狂欢节文化和压抑人性的宗教相生相克一样,这些令人心动的人文价值,是从印度高度压抑人性的教育制度(高自杀率即为明证)的硬壳中破茧而出的,所以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类似的自由狂欢喜剧之人文建构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修女也疯狂》表现的自由人性对宗教教条的胜利,《让子弹飞》彰显的人文价值是:“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当前我国的喜剧片不缺戏谑嘲讽,戏仿恶搞,解构权威,但在解构的同时,还要在自由狂欢的审美境界中建构合理的人文价值。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主义、价值多元和虚无主义盛行的大社会背景下,这种新人文价值的建构尤其难得。

四、讽刺批判、保护膜与悲喜剧

讽刺批判,是喜剧固有的传统。历史上伟大的喜剧大师无不深具一种以讽刺制造娱乐并表达憎恶的情怀:莫里哀的《伪君子》讽刺的是教徒和上流社会的虚伪。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讽刺的是腐朽的官僚政治和贪财好色的腐败官员。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嘲讽的是独裁者的丑恶和狂妄。陈白尘的《升官图》讽刺的是反动腐败的官僚政治。讽刺,是喜剧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的有力武器,是加大我国泛娱乐化的喜剧片的文化含量,提高其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度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电影史上,也曾经涌现出过优秀的讽刺喜剧片。

早期的港片中有不少优秀的讽刺喜剧,如《半斤八两》、《新半斤八两》、《卖身契》、《发达秘笈》、《富贵黄金屋》等。近年来,我国的优秀讽刺喜剧很少,《手机》、《武林外传》算是其中翘楚。我们可以将题材类似的《武林外传》和《富贵黄金屋》并列做一个分析,考察我国讽刺喜剧的情况。

在拍摄于1992年的《富贵黄金屋》中,骠叔骠婶一家蜗居于天花板随时掉落泥灰的危楼老屋,但当时的香港房地产大发展,骠叔的老屋不幸成为地厂商强拆的对象。地厂商企图不付合理价钱收购地皮,动用黑社会骚扰威胁。镖叔一家因不满地产商的赔偿条件而拒绝搬迁,结果遭到黑社会各种手段的逼迁:午夜按铃、电话骚扰、噪音滋扰、在台风天拆卸住户窗门、在大楼开妓院骚扰、放毒蛇要挟、改接水管等等层出不穷,种种手段,充分揭露了地产商阴险黑暗的一面。面对黑社会的逼迁骚扰,镖叔曾上报政府部门,但黑社会混混却得意地说:“如果政府肯受理他们,我们黑社会就不会这么嚣张啦!”在暴力逼迁和抗暴斗争的最后关头,在一帮司机朋友的帮助下,警察和记者赶到,制止了可能的悲剧。饱受地产商欺凌的骠叔被无聊记者采访,最后终于爆发,训斥记者们:“我们在上面差点被砍死,你们都不问,问什么‘趣闻’,什么‘花絮’,有什么道理?那些无良的地产商,把所有楼都炒贵,搞到有屋无人住,有人无屋住,又讲什么道理?”这一满腔悲愤的控诉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发泄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影片对无良地产商的讽刺是亮点(该地产商的形象和行为与某著名香港大佬非常相似)。他命令黑社会动手却申明不负责任,到后来不得不苦苦哀求骠婶接受赔偿条件,而最后他生下的孩子竟然没有屁眼,应验了民间常用的“生孩子没屁眼”的诅咒。这样的设计讽刺效果是非常辛辣的。影片针砭时弊意图明显,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点儿反讽意味的是,20年后《富贵黄金屋》中的故事时不时地在大陆真实上演,但大陆影片却不敢大胆讽刺。唯一有骨气、有作为的影片是《武林外传》。

《武林外传》全片以郭芙蓉和吕秀才计划买房,同时遭遇同福客栈要被奸商拆迁的线索展开,集中反映并讽刺了囤地、高房价、炒房、强拆、官商勾结等热点社会现象。《武林外传》在继承了电视版恶搞讽刺传统的同时,又多了些控诉和悲情的味道。当佟湘玉叉着腰怒骂:“这些贼奸商,把个房价抬成这样,还让不让人活了!利用人的恐慌,炒高房价,扰乱经济,简直不是人!老百姓辛苦一辈子,赚点小钱全都搭进去,得是多黑的心肠才干得出这么不要脸的事。跟这种人活在一个朝代,简直就是耻辱悲哀!”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气和痛快。

但回过头来细想,所有这些现实中活生生的荒诞房事,包括地产商哄抬地价、贪官奸商勾结、普通百姓逐流炒房、房价只涨不降等怪现象,在这里是全盘古装化的。我们就不能不思考,为什么20年前的港片已经达到的讽刺力度,我们现在还需要通过古装影射完成。

事实是,在电影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中国的当代喜剧很难完成深刻的讽刺批判。我们可以讽刺谁?伟大的喜剧传统告诉我们,最好的讽刺对象是权贵,官场,警察、上流社会,大人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但是如果讽刺对象是这些,喜剧片很难落个全尸。《饭局也疯狂》就是前车之鉴。正因为如此,现在我们的相声演员只能拿自己的亲戚、邻居或搭档开涮。而失去了针砭时弊风骨的相声,再也不复当年的风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喜剧不可能以讽刺批判为主体,也不可能出现中国版的《钦差大臣》,尽管现实生活中竟然就有活人版的“钦差大臣赵锡永”,该同志行骗地方长达三年。如果真有人要创作讽刺喜剧片,那就要学习《武林外传》,加一层古装的皮作为保护膜。实际上《让子弹飞》也有一层保护膜,叫做民国故事。当然,传统上我国喜剧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像果戈理那样尖锐凌厉、酣畅淋漓的讽刺比较少。但是,很明显,社会要进步,喜剧片要进步,需要这样的讽刺。我们要保护和培植喜剧片尖锐的讽刺锋芒,我们需要更多金刚怒目式的创作者。不过,也确实需要合理的保护膜,以免金刚受伤害。

在现实题材讽刺喜剧创作困难且电影监管体制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喜剧片的人文品质,增强其批判性?一个可取的思路是悲喜剧。传统的美学将戏剧分为喜剧和悲剧,但近年以来,西方的悲喜剧作品越来越多,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对立已经模糊了,比如契科夫的《樱桃园》和易卜生的《野鸭》,都是悲喜交融。在电影中,所谓“含泪的笑”的说法,所指的就是这种悲喜交融的喜剧片。典型影片有《淘金记》、《警察与小偷》、《美丽人生》、《欢迎来到东莫村》等,国内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非诚勿扰2》虽然水准不及前几部,但都有这种特点。悲喜剧的特点是:通过加入一些悲剧性的因素,比如贫苦、战争、疾病、死亡等,使得喜剧故事呈现出一种涵盖了人生苦痛和社会疾苦的苦涩或者荒诞喜剧色调,有的还表现出一种悲喜交织的现实主义精神。因为从源头上来讲,喜剧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悲剧是有崇高文化内涵的,悲剧因素的融入,会有效增加喜剧片的人文价值和艺术品质。比如卓别林的喜剧片不少都有一个共同点:“小丑的眼泪”。经常通过流浪汉的坎坷命运来痛斥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表达对现实的批判。《欢迎来到东莫村》是此类喜剧片中的佼佼者,该片讲述的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朝韩两拨军人在一个桃花源一样的东莫村相遇、相克、理解并为保护村民而共同牺牲的故事。影片前半部是喜剧色彩,双方在东莫村相遇时,紧张得拔枪相向,冒着大雨举枪对峙,喜感爆棚。然而在后半段,悲剧性情感渐行渐浓,最后血腥杀戮到来,双方军人共同选择牺牲自己以引开轰炸东莫村的飞机。善良的喜剧人物,最终逃不脱悲剧命运。前半段的开怀大笑,更反衬出后半段战争的残酷。因为是悲喜剧,因为饱含民族分裂的伤痛,故事对人性的思考,对战争的批判,对意识形态对抗的反思就更为深刻。这样的人文深度,是单纯的喜剧片难以达到的。

近年我国的喜剧片创作中,《钢的琴》是少见的口碑佳作,其内在原因就在于,将下岗职工苦涩人生的悲苦植入到了貌似好笑的故事中,获得了笑中带泪的悲喜剧效果。这种悲喜剧片在我国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小人物的悲喜故事,有心的创作者,总会从其中挖掘出好故事。

在美国之外的各个国家,喜剧片都是当地电影对抗好莱坞的利器。在我国,产量可观的喜剧片,品质良莠不齐,少数可圈可点,多数是败絮其中,提升其人文含量和艺术品质,是艺术的任务,也是产业的目标。提高喜剧片质量的方法还有不少,尤其是具体的创作策略,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就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展开思考。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注释:

1. 弗洛伊德著《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89-117页

2. 荣格著《荣格文集第五卷: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36页

3. 参见熊剑锋《中国税负到底有多重?》,载《福布斯》中文版2011年12月刊(下)

猜你喜欢

喜剧片喜剧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初创”杯喜剧大赛
杯具们的喜剧
爆笑喜剧
《办公室的故事》叙事手段的戏剧化分析
《水浇园丁》的镜头韵味与表达趣味解读
人文社科
中国电影狂欢背后的怪圈和悖论
《恶棍天使》一场草根的梦幻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