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影响

2013-10-10刘利贤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程度冠心病情绪

刘利贤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四川 泸州 646000)

冠心病是一种危险性高、发病率高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冠心病通常不能在短时间内治愈,所以可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研究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0%~70%,此外,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与其情绪焦虑、抑郁关系密切[1]。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则侧重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并进行放松训练,主张矫正病态行为首先要校正病态观点,对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效果显著。本研究从护理的角度出发,对冠心病人在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上认知行为干预,并观察对其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影响,为预防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促进冠心病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其纳入标准是:①参照199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②无精神疾病、无意识障碍、无认知障碍;③无焦虑和抑郁情绪;④无严重脑血管合并症;⑤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⑥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⑦志愿参加本项研究。将符合上述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住院经济来源、居住地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11例,心绞痛24例,心律失常8例,缺血性心肌病7例。干预组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绞痛25例,心律失常7例,缺血性心肌病8例,两组入院时心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进行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主要包括:①合理情绪疗法。找出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不合理信念,通过与患者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他们学会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减少或消除不良情绪。②放松训练。采用口头指导的方法,让患者按研究者的指导语进行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尽量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焦虑抑郁和紧张。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以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从患者入院时开始,到出院时结束,每三天一次,每次15~30分钟,平均每位患者进行四次。

1.3 评估方法:采用William W.K.Zung所制定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2],焦虑抑郁程度分级:SAS或SDS评分<50为正常;<50-59为轻度;<60-69为中度;≥70为重度。

1.4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情绪比较

2.1.1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干预组患者SAS评分为20.50±1.75,对照组SAS评分为9.34±4.44,两组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0,P<0.001)。

2.1.1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25),干预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较对照组低(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抑郁情绪比较

2.2.1 两组患者SDS量表评分比较:干预组患者SDS评分为22.17±5.40,对照组SDS评分为39.82±3.62,两组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4,P<0.001)。

2.2.2 两组患者抑郁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程度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P=0.026),干预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较对对照组低(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抑郁程度比较(n,%)

3 讨论

冠心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以及较高的猝死率等特点,所以冠心病患者罹患此病后常因对该病认识不足、畏惧长时间的治疗而导致其生活质量的降低、对治疗费用感到担心、担心没有人长时间陪护等等而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据统计,8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均会出现焦虑的情绪,58%以上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抑郁的情绪[2-3]。而抑郁、焦虑情绪又是导致冠心病病情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儿茶酚胺的过量分泌、脂类代谢的紊乱、促凝血物质和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II的释放、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如此负性情绪就促发或加重了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4-6];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如果有抑郁情绪的发生不仅不利于药物治疗的疗效,同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7]。因此,对此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意义与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在本研究发现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冠心病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生理方面的护理,而且需要对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作为一特殊的护理手段,其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

[3]孙治霞,周云洁,黄家芹等.冠心病住院病人抑郁状态临床调查及其情志护理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3):217-218

[4]蔡雪芳.系统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2-13

[5]乔军,麻玉秀.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8-9

[6]Soares-Filho GL,Freire RC,Biancha K,et al.Use of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in a cardiac emergency room-chest pain unit[J].Clinics,2009,64(3):209-214

[7]胡文亚.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649

猜你喜欢

程度冠心病情绪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