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受挫心理与应对策略探析
2013-10-09阮书云
阮书云
【摘要】在当前高职生生命教育活动中,必须注重学生受挫后的心理引导与援助。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总结受挫学生在心理上独特的情感特征,从而提出学生受挫后的心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生;挫折;心态;抗挫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生受到学业、生活和未来就业的各种压力也愈来愈大,从而遭受“挫折”已是在所难的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受挫后均难以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容易引发各种行为或心理问题。因此,关注“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与教育是高职院校现阶段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挫折的内涵
所谓挫折,广义上是指一切能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而心理学上是指在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由于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愿望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本文所指的是心理学上的含义。“受挫”学生也可称为“挫折”学生,就是指遭受挫折后,通常无法在短期内排除或解脱由此所产生的焦虑、苦闷、痛苦甚至悲观绝望的情绪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往往很低,耐挫力比较弱,身体、生理等方面的发育还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没能正确稳定的形成,对得与失、成与败、是与非等方面的分辨能力还比较缺乏和衡量标准过于主观等等。另外,人们的愿望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与增长,由于学校生活中同样充满着各种矛盾,学生的愿望和需要不可能全部得到实现和满足,个体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遇挫折。
二、受挫学生在心理上独特的情感特征
(一)情绪焦虑
情绪是一个人由外界事物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反映,而挫折引起的反映,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均表现为焦虑,并伴随着紧张、苦闷、抑郁等,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只是焦虑的深度不等而已。由于中职生正处于发育成长期,心理机制远未成熟,情绪体验波动大,一旦受挫,焦虑呈现就顺理成章。但焦虑过多过久,很容易就演变成焦虑症,至此,心情就会烦闷不宁,紧张无序,注意力很难集中。
(二)意志消沉
有些学生受挫后,没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曾经的努力,往往自怨自艾,心神不振,总在后悔,在自怨与后悔中慢慢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取而代之的是自卑。例如,某生曾两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干部的竞选,但均告失败。第一次落选时,还心存自信与冲劲,而第二次落选后却自信全无,积极性丧失,在同学们面前觉得自尊受损,脸面无光,从此意志消沉,并否定了自己曾经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不再关心集体和他人,学习、生活不再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悲观失望
这是自制力极差的表现,这类学生的内心非常困惑,对生活对学习无所适从,陷于受挫后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因为自制力差,没能找出甚至根本不去寻找受挫的原因,只是埋怨命运的不公,不是叹息,就是悲伤,整天忧郁不安,没有生活乐趣,亦没有追求目标,觉得已经失去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如果疏导无力的话,可能会导致自杀等严重行为。
(四)攻击意识
这种群体的学生,常带着暴躁的性格特征,遇到不顺的事情,就会寻找途径渲泄出去。若遇到挫折,就总想爆发无名之火,常常把内心的失意假借他人或他事表现出来。如:旷课、砸瓶子、打架、破坏公私财物等。另外,这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非常注重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把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看得很淡,虽然没有达到唯我独尊的地步,但或多或少伴有自私的特性。在挫折中,其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该如何去分析主客观原因和怎样合理地进行自我调适。相反,却采取放任的态度和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是不足取的,若果这些态度与做法不断累积起来的话,可能会导致违法或犯罪行为。
三、学生受挫后的心理应对策略
学生承受打击与失意的心理能力还比较欠缺,而能力的欠缺往往又是由于没有在受挫后及时进行原因分析,不知道自己受挫的根源在哪里,茫然失措,不善于吸取教训,从而影响了抗挫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作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学校与教师,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援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挫折之因
不同个体具有差异性,其受挫的原因也不一致,不过都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挫折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还是主观因素造成的,这是归因正确与否的关键;其次,引导学生针对主、客观因素作深入的探讨。若果是客观因素造成个体的挫折,就应该在今后的生活中注重避免这种客观因素的出现,或者从自身创造更好的条件来改变事情的性质。比如,身材矮小长相不出众、或家庭经济拮据等造成很多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追求目标和加强自身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若果主要是主观因素造成个体的挫折,就要仔细的反省自己,是能力欠缺还是努力不够,是自己过于自负或自卑还是意志不够坚强等,找出了原因才能更好的改进与提高。例如,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欠佳等引起的挫折感,往往就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因为,平时不专心听课、懒散、抑或学习方法不科学,成绩怎么会好呢?对他人缺乏关爱,或有孤芳自赏的个性,那么人际关系又怎能融洽?
(二)辅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即是说,生活不是一帆风顺和十全十美的,人们的需要不可能都获得满足,人们或多或少均会遭遇到逆境和失意。教师要教导学生懂得挫折不是失败,也不是死亡,更不是命运,而是暂时的不成功。实际上,挫折是成功的有益佐料,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挫折对人们来说有利也有弊,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弊者,使人心理痛苦,情绪低落,甚至会产生各种偏差行为;利者,能引导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深化,意志力不断增强,并转化为成长的新契机。正如卡耐基所说:“没有那种教育及得上逆境,幸运是伟大的老师,然而不幸更伟大。”我国音乐家冼星海曾经也说过:“困难和挫折是有好处的,这是一种锻炼,这是推动人生继续前进的动力。”可见,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挫折的信念,只有教导学生明白这点,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教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1、教导学生时刻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因为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心理上没有失败,他就没有真正的失败。现实中,许多人在挫折中变得沮丧,或怨天尤人,或到处求援,或借酒浇愁,这些做法只能瓦解自己的意志,客观上帮助挫折打倒了自己。应该让学生懂得,对于挫折不必害怕,也不必逃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难而上,将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
2、教导学生善于承受挫折。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而挫折就是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压力,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忍受生活中不能避免的东西。生活就象和谐的世界,由各种对立因素构成,人们不能只喜欢某一部分,否则生命就是残缺的或是单一的。只想体验顺境时的快乐是不现实的,只体验到逆境时的悲伤是不辩证的,成长的过程并不全是阳光灿烂,有时泥泞、潮湿、阴冷也是成长的必然内容。
3、教导学生学会调整心理状态。学生遇到挫折时,因缺乏外界的有效帮助和自身能力的欠缺,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沮丧或焦虑,从而丧失上进的信心。比如,与同学的关系因一时冲动未处理好而引起的自郁自怨;自己犯错误之后因缺少全面的认识而否定自我;自己患病后几天都没治愈而伤心痛苦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就放弃自我。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怎样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从低落情绪中振作起来。调整心理状态的一般途径有:一是寻找适当的渲泄不良情绪的方法。比如,参加一些激烈的运动(打球、跑步等),或向亲人、朋友、同学倾诉,或痛快淋漓地哭一场等等;二是转移法,就是转移当前的注意力,换另一种环境来体验。例如,看书、唱歌、看电影等;三是补偿法,即是说,这方面虽然遭遇挫折打击,但是可以从另一方面的成功获得补偿,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关键是如何把短处转化为长处。
4、加强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证明,耐挫能力的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没有或很少体验过困难与失败的人,其耐挫能力就较低;相反,常经历各种逆境与困难磨练的人,其耐挫能力就较高。因而,让学生多体验艰苦的生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育方式。比如,开展军训活动、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到艰苦贫穷的农村去支农、假期开展多种义务活动等等,老师只作为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独立地面对一切挑战,独自去品尝和承受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与风霜雨雪。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挫折面前的强者。
(四)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职能,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学院一般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级心理健康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教育工作网络。他们职能分工明确,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学生的心理走向健康。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引导、测试、咨询、宣传、培训和指导等职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趋向良好,从而减少各种“挫折感”。另外,许多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前后都普遍存在着某些实际困难,而自己又无能力解决,由此造成他们受挫前的彷徨与受挫后的痛苦。假若我们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和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的话,完全可能避免此类学生遭受挫折的打击。
概而述之,挫折教育并不是教学生如何去回避困难和消极退缩,而是教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在挫折中锻炼成长。教师必须根据受挫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使他们尽快摆脱挫折的困扰而成为充满自信与坚强的青年大学生。
基金项目:201 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11JGz092)阶段性成果研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