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牙周组织状态下正畸牙移动对牙槽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3-10-09杨东红冯卉姗侯玉泽李晓光叶之慧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病

杨东红,冯卉姗,赵 刚,侯玉泽,李晓光,叶之慧

(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正畸牙移动是在机械力作用下,牙周组织产生生理限度内的组织改变,使牙齿朝着预定的方向移动,这一过程依赖于牙周组织的改建,受到全身及局部诸多因素的调控[1]。正畸牙齿移动的关键在于牙周组织为了获得适应现存应力环境,不断重塑改建,除外力作用之外,机体牙周组织微环境的机能状态也不同,对牙周组织细胞增殖分化及牙周局部组织对正畸力的敏感性会有所差别[2]。换言之,牙周组织的生理状态也是影响牙移动的重要因素。本实验旨在建立牙周病牙移动动物模型,对比观察炎性及健康牙周状态下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牙槽骨状况有何不同。

1 材料和方法

1.1 不同牙周状况建模及分组

72只3月龄Wistar大鼠(佳木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重(300±10)g,随机平分为健康组和牙周炎组。健康组大鼠常规鼠粮、自来水饲养,自由摄食饮水。牙周炎组大鼠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颈部结扎丝结扎,并辅以软质鼠粮和高糖(10%葡萄糖)饮水6周,以5mg/kg醋酸泼尼松龙肌注9次,给药间隔定为前7针为每2天1次、后2针为每3天1次[3]。牙周炎组大鼠通过X线片检查证实形成稳定的牙周炎,去除致炎刺激常规饲养两周,将两组动物分别随机平分为正畸牙齿移动 0、1、3、7、14、21d 组。

1.2 牙移动模型建立

各实验组大鼠经2%氯胺酮(20mg/kg)麻醉,仰卧固定于鼠台上,用低速牙科手机环绕实验动物上颌两中切牙颈部均匀磨除深0.25mm,用相同直径的正畸结扎丝嵌入沟内把两中切牙从牙颈部结扎为一个整体;于左侧第一、第二磨牙之间穿过结扎丝,并穿入镍钛拉簧,螺旋弹簧的另一端穿入正畸结扎丝经环扎结扎丝龈方两中切牙间隙之间结扎在左侧中切牙上,调整拉螺力值至0.49N[4]。严密监控各组大鼠矫治器情况,如有损坏及时重新安装。

1.3 牙槽骨高度和骨密度的测量

各组实验动物在规定的时间点拍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X线片,用Digora数字化牙科扫描仪及其软件对该区域扫描并测量牙槽骨状况。应用该软件标志出牙槽骨最高点、釉牙骨质界和解剖学根尖点,通过计算牙槽嵴最高点至根尖点的长度与从釉牙骨质界至根尖点长度的比值,即为牙槽骨高度(Schei尺法)。在牙根中1/3压力侧随机选取三个区域测量其灰度,其均值可代表根周区牙槽骨的骨密度。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健康组大鼠牙齿坚固,未见异常动度;牙龈呈浅粉红色,坚韧且不活动,探诊未见出血。牙周炎建模成功后可见炎症组大鼠牙齿松动明显;牙龈呈鲜红色,点彩消失,松软,探诊极易出血;并可探及牙周袋。牙周炎组大鼠去除致炎刺激两周后,可见牙齿动度恢复至正常,牙龈呈粉红色,坚韧,探诊不易出血;未探及明显牙周袋。各实验组动物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龈坚实、呈粉红色,未见明显炎症水肿或萎缩;未见牙槽骨萎缩或牙齿明显松动;口内偶尔可见食物残渣滞留。

2.2 影像学检查

牙周炎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区牙槽骨与健康组大鼠相比吸收明显,牙周间隙较宽。牙齿正畸移动后,各组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第二磨牙之间均可见明显的牙间隙,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表明出现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密度测量结果如表1,炎症组牙槽骨密度在未正畸牙移动时低于健康组;在牙齿移动第1天、第3天、第7天移动牙齿的压力侧及张力侧,牙周炎组牙槽骨密度都低于健康组;至第14天,牙周炎组张力侧牙槽骨密度低于健康组,张力侧未见差异;牙移动第21天是两组牙槽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牙槽骨高度测定结果如表2,炎症组和健康组受力两侧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表1 牙槽骨密度灰度值(±s)

表1 牙槽骨密度灰度值(±s)

组别 压力侧健康组 炎症组 P值压力侧张力侧 炎症组 P值对照组 159.67±3.27 148.61±9.89 0.027 162.67±3.88 151.50±9.70 0.0261d 组 156.61±5.27 149.89±2.93 0.021 155.94±7.26 147.89±4.47 0.0433d 组 158.56±4.74 150.89±5.25 0.024 156.83±3.10 146.44±4.55 0.0067d 组 149.83±5.99 142.94±4.51 0.048 155.89±3.31 142.89±4.45 0.00014d 组 154.33±6.82 144.44±8.66 0.053 153.67±6.33 143.78±8.17 0.04121d 组 151.06±10.84 146.83±10.52 0.509 151.67±6.01142.00±9.42 0.057

表2 牙槽骨高度值(±s)

表2 牙槽骨高度值(±s)

组别 压力侧健康组 炎症组 P值压力侧张力侧 炎症组 P值对照组 0.78±0.13 0.68±0.21 0.326 0.78±0.07 0.75±0.09 0.5081d 组 0.78±0.06 0.65±0.09 0.014 0.78±0.07 0.74±0.04 0.1983d 组 0.78±0.06 0.69±0.10 0.069 0.76±0.03 0.74±0.10 0.6217d 组 0.77±0.13 0.74±0.05 0.646 0.76±0.01 0.71±0.05 0.02514d 组 0.79±0.03 0.76±0.08 0.340 0.76±0.06 0.71±0.05 0.10721d 组 0.79±0.12 0.77±0.04 0.65 0.76±0.04 0.74±0.09 0.571

3 讨论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常会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等继发性牙列畸形,同时错合畸形是牙周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牙周病不是正畸治疗的禁忌症,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是近年来研究颇多的热门课题,但对罹患牙周病的患者正畸治疗的前提是:牙周病患者牙槽骨吸收不超过1/2,且必须在牙周病静止期,牙周组织炎症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才能进行[4]。本研究结果表明牙周炎大鼠建模稳定后,去除致炎刺激常规饲养两周,牙齿未见明显松动、牙周袋探诊深度降低、口内卫生状况良好、牙龈指数0~1、探诊不出血,可以认为大鼠牙周附着丧失无加重,牙周组织炎症处于静止期,可以开始正畸治疗;在正畸过程中,炎症组和健康组大鼠牙龈均呈淡粉红色,牙周探诊不易出血;一般检查未见牙龈及牙槽骨萎缩和牙齿明显松动,可耐受正畸治疗。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组织炎症的一个重要病理指标,临床上主要通过拍摄X片观察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来对其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估。然而,牙槽嵴顶下骨密度的变化要先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至少30%的牙槽骨矿物含量丧失时才能在X片上表现出高度的降低。本研究初步证实,牙周炎大鼠在接受正畸力后,骨小梁宽度及数目减少,抗压性能差、骨吸收活跃,在牙齿移动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牙周炎组牙槽骨密度都低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实验组牙槽骨高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提示正畸临床医生要特别重视局部牙周组织概况对矫正效果的影响,在正畸治疗过程中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预防牙龈(或)牙周组织出现炎症,随时对患者的牙周状况作出评估。对于较轻的牙周炎症,在牙菌斑得到控制、牙周定期维护的前提下,牙周组织对于适宜正畸力的反应与健康牙齿移动没有明显差别,不会出现牙槽骨高度降低,但牙槽骨密度可能会低于健康牙齿,在正畸过程中可以延长复诊时间间隔,以利于牙周组织改建,在拆除矫治器后应立即佩戴正畸保持器,并以固定保持效果为佳,而且保持时间要相对延长。

[1]Krishnan V,Davidovitch Z.Cellular,molecular,and tissue level reactions to orthodontic force[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6,129(4):469,1-32

[2]周航,蔡萍.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1):109-111

[3]杨东红,郑嵘,曹作宏,等.静止期牙周炎正畸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表达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4):292-295

[4]杨东红,吴立鹏,王石,等.正畸牙移动对炎性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5):8-9

[5]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0-313

猜你喜欢

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病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动态载荷与静态载荷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的比较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成人牙周病中的应用
恒久性修复体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金属烤瓷桥在慢性牙周病治疗中的探讨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高金合金和镍铬合金冠桥修复体对牙周组织远期影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