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与汇率研究综述
2013-10-09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王怡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王怡
货币供应和汇率波动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有关货币供应和汇率的联系问题,早在亚当斯密时期便已开始研究。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外乎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展开的。
一、规范分析
(一)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与汇率关系
关于货币和汇率的研究,最早始于金本位制。“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便是金本位制中货币、汇率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最早由大卫休谟提出,后经李嘉图等人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体系。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本国黄金净输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本国黄金的净流入,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二)信用货币下货币供应与汇率关系
1、购买力评价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H.Thornton提出,最终由G·Cassel在1802年加以完善。根据这一理论,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相交换,实质上就是一国与另一国购买力的交换,因此本币对外币的汇率取决于本币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又取决于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导致物价水平提高,从而本币汇率下降。
2、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Johnson,Mundell和Frankl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建立了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这一理论,更加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一国货币政策同与该国的汇率直接相连。该理论认为,一国的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汇率是货币相对价格的一种表现形式,货币供给相对货币需求过分增加,则以汇率表示的货币相对价格就会下降;反之,货币供给的增加及不上货币需求的增加,则汇率上升。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Robert A.Mundell和J.Marcus Flemins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一些列论文,对开放经济中货币、利率和汇率问题进行研究,这些论文共同组成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有效,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无效。浮动汇率之下,一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够刺激本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会导致本币汇率的下降;固定汇率之下,为了刺激产出而实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本币供给增加,本币贬值,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又不得不在外汇市场收购本币,因而固定汇率之下由于货币当局承担了维持汇率稳定的责任,货币政策无效。
4、“不可能三角”理论
Paul Krugman(1999)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不可能三角”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当局只能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货币政策目标中选其二,三者也不可能兼得。这也就意味着,若一国实行资本管制,便能够独立的利用货币政策对本币汇率和国内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若一国放弃汇率浮动,由于汇率固定,货币供应的增减便无法对汇率的变动施加实质性影响,货币供应和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被阻隔了。
综上可以发现,不管是在金本位制下还是在信用货币下,不管是货币学派还是非货币学派,不管是从国际收支角度还是从金融资产等其他角度,都证明了货币供给和汇率变动是密切联系的,而且两者的变动方向是反向的。
二、实证分析
各国学者对于货币供给与汇率变被动关系的实证检验为数繁多,应用的数据也是出自各个国家、各个时期,虽然研究的数据、方法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验证了规范分析中得到的结论。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在特殊条件下,货币供给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被扭曲。
Lars E.O.Svensson(1991)利用新西兰的宏观数据,在分析开放经济下通胀的政策目标时,发现了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导致本币汇率的上升,进而降低国内物价水平。由此证明了货币供应和汇率变动的反向关系,货币供应的减少会导致本币汇率的上升。
Charles Freedman(2000)研究了加拿大的货币政策机制时,发现货币供给量受制于汇率,具体而言,汇率上行时货币当局应该增加货币供应,反之则下降。
David Dodge(2005)从资产投资的角度,论证了当本币的汇率上升时,外国投资者对以本币标价的金融资产的需求增加,从而会引致出一部分货币供给。
黄瑞玲和李子联(2008)研究了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实践,发现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环境下,人民币升值对货币供给的增加具有阻碍作用,人民币升值没有相应的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反而缓解了当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黄志伟和谢合亮(2011)指出,在中国目前所采取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货币政策得围绕着汇率变动来制定。具体来说,人民币贬值时,为了保持市场汇率的稳定,央行需要在外汇市场大量购进外汇,这样的话,流通中本币供给量就必然增加。
赵政党(2011)通过Granger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供应量增加后的两个月内对汇率的影响比较强烈 (货币量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但随后的时间里,这种影响便趋于平淡。
总之,绝大部分的实证检验结果都佐证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会引起本币汇率的下降;相应的,为了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当汇率升高时,应该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然,仍有一些实证检验的结果与之相悖。至于孰对孰错,有待进一步研究。
[1]黄达.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陈雨露.国际金融(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