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论治眩晕

2013-10-08樊建平张子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清阳天麻脏腑

樊建平 张子明 徐 因

(河北邯郸明仁医院脑二科,邯郸056006)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症。

现代诸家根据各自不同的诊治经验对眩晕病又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独到的经验。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火、痰、瘀、虚等病理改变,多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李氏[1]分析了3258份眩晕病例,其中风阳上扰702人 (21.55%),痰浊上蒙含痰热上蒙1931人 (59.27%),气血亏虚205人(6.3%),肝肾阴虚420人 (12.89%)。绍氏[2]对756例眩晕患者进行证治分析发现属风阳上扰176例 (占23.28%),痰浊上蒙304例 (占40.21%),气血亏虚184例 (占24.34%),肝肾阴虚92例 (占12.17%)。认为眩晕早期以风阳上扰多见,中期主要为痰浊上蒙、气血亏虚,后期则以肝肾阴虚多发,内伤眩晕的病理变化中,风、火、痰、虚四个方面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并见,兼夹为患,此外,本证多兼血瘀,随证每多使用活血化瘀之法。

笔者认为,近十余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摄入量增加,运动减少,导致肥胖者增多。人们或嗜食肥甘、醇酒、厚味,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可使人们或忧思伤脾;或情志抑郁,郁怒伤肝克脾;或久坐少动,脾阳不运,均致痰湿或痰热内生,中阻脾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由此可见,目前眩晕的发生多因于痰湿。基于此,临床治疗眩晕常运用调理脾胃之法,多获良效,今述于下,以求正于名贤。

眩晕为病,不外内伤外感,由外感者,多是风寒湿热诸邪上扰神明,或者外感之邪侵犯相关脏腑,使脏腑受损,或功能紊乱而发眩晕;由内伤者,则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或肝阳偏亢,虚风内动,或痰湿为患,清阳不升,或瘀血阻络等,总由脏腑气血功能失和,气机运动失调所致。

又该病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则脏腑气血渐衰,而调治之法,以调理脾胃为最佳。因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至老年,脾胃的运化和摄纳功能已渐趋衰弱,生化无源,元气失其所养,精血自然不充。又今人多痰湿之体,病则多痰湿为患,脾胃又是生痰之源,故调治该病尤以调理脾胃为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均赖后天脾胃为养,方能正常,脾胃有病,化源不足,则可致它脏受累。又五脏配五行,以五行生克制化形式维持五脏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而脾胃居中州,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执中央以运四旁,主斡旋气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之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亦无不以脾为枢纽。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使清气上升敷布。可见脾胃功能正常,则气机升降有序,脏腑气血运行和调。不然则升降失序,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随逆乱之气,四处走窜,上扰清阳,则眩晕陡做。

目前临床上眩晕所见证候分型纷繁复杂,治疗方法和方剂亦是多种多样,但是总不离脏腑气血失和,气机运动失常,元神被扰,清窍不利之机制。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辨治眩晕时非常重视脾胃,治疗多从脾胃入手,就是对其他证型的治疗,也常常注意要顾护脾胃,如此,则眩晕缓解后不易复发。常用的方剂为张子明主任中医师经验方清眩汤。

此方由党参15g,茯苓15g,甘草10g,白术10g,陈皮10g,姜半夏12g,天麻15g,菊花20g,荆芥6g,防风6g,川芎10g,厚朴9g,苏梗9g,荷叶15g等组成。方中以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化痰为主;厚朴、苏梗和胃降逆;天麻、菊花熄风定眩,菊花又能清利头目,熄肝风;荆芥、防风祛外风,且风药又能胜湿,助六君以除湿化痰;川芎入血分,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为引经药;荷叶可清利湿邪,升发清阳,且于诸多主降药中伍之,有寓降于升之意,使该方有升有降,诸药合用,共凑健脾化痰,和胃降逆,熄风定眩之功用。

若痰湿见有热象较重者,可加黄连、连翘、薏苡仁、胆南星等;湿邪较重者合达原饮或藿朴夏苓汤;痰盛者加天竺黄、僵蚕、鲜竹沥、竹茹等;脾虚较重者气虚合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心脾两虚或气血亏虚者合归脾汤;阳虚合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阳虚水饮偏盛者合苓桂术甘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肝风内动者合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或者先以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症状减轻后改用该方治疗;肾精不足者合左归丸;肾阳亏虚,火不暖土者合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瘀血阻窍者合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

典型病例:秦某某,女,63岁,工人。主因发作性眩晕6天,于2012年4月3日来诊。患者于6天前因劳累而突发眩晕,视物晃动,不敢行走,伴见恶心、出汗、心悸,经休息约10分钟后缓解,缓解后无不适症状,遂就诊于某医院,经CT等检查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住院治疗,给予抗血小板、扩容等治疗,病情不得控制,症状时有发作,日1~2次。医生告知随时有形成脑梗死之虞,建议使用抗凝剂,患者拒绝,自动停用西药,求诊于中医。刻诊症状同上,舌淡红,苔厚腻水滑。脉沉滑略弦。为痰风内动,上扰清窍之证,治宜化痰熄风定眩,拟清眩汤加减如下:天麻15g,菊花20g,党参15g,茯苓15g,甘草10g,白术10g,陈皮10g,姜半夏12g,荆芥6g,防风6g,川芎10g,苏梗9g,荷叶15g,泽泻30g,生姜15g。三付,水煎分两次温服,日一付。2012年4月6日二诊,诉服一付后再未发作,舌苔不似前厚,脉不似前弦,守方再进5付,随访半年未发。

[1]李可法.眩晕病因病机及证类分析——附3258例病例资料[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5):441-442.

[2]冼绍祥,丁有钦.756例眩晕症病例分析及证治规律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9-12,26.

猜你喜欢

清阳天麻脏腑
神奇的天麻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