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伯克利模式的卓越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2013-10-08单颖陈中超储节旺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18期
关键词:伯克利卓越本科生

单颖 陈中超 储节旺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伯克利大学开创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于当前我国卓越人才科研学术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借鉴意义。

1 “卓越人才计划”解析

“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弊端之一,实践环节的薄弱、启发式教学的缺失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诞生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该计划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为指导,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其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鼓励校企联合,即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突出专业化管理,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重点训练,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卓越计划”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扩充。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卓越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等全方位、多角度人才计划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逐步走入公众视野,这也对其构建更加完善成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

2 伯克利模式解析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简称MIT)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用于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其中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也分别于1994、1997 年成立专门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服务,尤其伯克利在本科生科研训练方面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1](见图1)。

图1 伯克利模式图

2.1 组织机构设置

伯克利大学于1997年在文理学院设立“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主管本科生科研活动组织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数量充足、形式多样的研究机会。

该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申报、审核及验收工作,同时还会有针对性地组织讲座及研讨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研方法、研究思路及预算拟定。此外,办公室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维护指定网站的正常运转,该网站作为本科生科研体系的核心,职责为迅速、及时地发布各类科研项目信息,包括相关学术讲座通知、指导性的专门讨论会等。

2.2 资格审查

为鼓励学生取得优异学习成绩, 并保证参与者的学术研究基础和潜力,学校严格项目申请资格制度,遵循竞争性原则。要求凡申请参与“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要在2.0以上[2],而申请参与“哈斯学者计划”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须达3.5。

3 科研项目类型及资金来源

3.1 项目类型

伯克利模式下,可供本科生选择的科研项目类型多样,主要有“哈斯学者计划”、“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及“迈克奈尔学者计划”等。其中,“哈斯学者计划”面向三年级的优秀本科生,资助其整个学年的研究工作;“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鼓励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教师研究小组;“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主要资助优秀的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原创性的研究,不支持学生参与教师已经立项的研究项目,而“迈克奈尔学者计划”则是专门资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本科科研的计划[3]。

3.2 资金来源

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学校、院系提供的专项研究资金;二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所管理的国家实验室所提供的研究资金;三是校外提供的研究资金,包括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私人基金会所提供的研究资金。

4 监督审查制度及激励政策

4.1 监督审查

由于科研项目研究的差异性,学校对于不同的研究计划实行不同的监督审查制度。例如对于参加“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的本科生规定每周至少投入3小时的研究时间以确保研究进度,而在结项时则要求提供相关的书面报告或专业学术论文用以展示研究成果,并接受评委会或相关项目管理者的审查,通过审核者方可获取相应学分。

4.2 激励措施

为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入科研事业,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创办《伯克利本科生杂志》、《伯克利科学》以及《思想者》等杂志,为学生发表论文提供版面费支持,并积极组织学术讲座会和论文报告会。此外,还将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当做重要的考核参考指标,并在经费和工作评定上均予以倾斜。

5 伯克利模式的积极意义

伯克利模式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通过科研训练活动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其二,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科研实践活动、完善自我,既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机遇、指明方向,同时又为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奠定基础。(见图2)

图2 伯克例模式的积极意义

6 基于伯克利模式下提升卓越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伯克利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的良性互动发展,对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乃至全面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不断有创新举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卓越人才培养;我国卓越人才的培养与伯克利模式下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具有相通之处,本文立足于伯克利模式分析,结合卓越人才计划,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探讨卓越人才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以保证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与实施目标的一致性。

6.1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教育观念的转变体现着时代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伯克利大学拥有浓厚科研学术氛围,尤为注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优良学风的培育,我国高校在实施卓越人才计划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创新氛围的营造,从而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造理想的外部环境。

6.2 转变观念,鼓励创新

首先,应当明确观念转变的主体方向,即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较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其次,还应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要增强全球意识,顺应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国际化人才;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教育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4]。既要追求全面发展又要注重个性发展,倡导勇于探索未知、充分发挥潜能、展现个性的价值观。

最后,应避免步入培养“应试性”人才的误区,强化以德为先的“素质型”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7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孕育良好学风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凝聚着高校自身特色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与精神特质,承载着推动高校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

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整顿不良学风,创新学习评价机制。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及长处,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加强课堂管理,规范课堂秩序,严肃课堂纪律,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第二,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社团文化、学术科技创新及文娱体育竞技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建立健全全方位、多角度的协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构建全员参与的学风建设体系。

8 加强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引导人才成长

实践表明,科研训练活动的选题是一项严肃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施科研训练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确保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5]。为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是否与课题相匹配以及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着重突出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即课题具备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可操作性,脱离现实是对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二是创新性原则,即选题方向及研究思路的创新,既要做到不重复前人的研究之路又要确保科研成果的独特性,同时兼顾时代特征,避免探索的盲目性。其三强调个性化原则,科研活动的主体是从事研究的人员,人的能力、品质、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取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9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伯克利大学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管理工作,提供各种科研项目信息,负责项目组织申报、审核验收、绩效评估等工作。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事宜主要由学校教务处主管,并未设置特定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和评估等工作,整体规划缺乏系统性。故高校应在政策制定及制度保障方面给予扶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大学生科研项目进行监督管理,从前期规划部署、中期审核实施到后期的评估考核均设计科学合理的策划方案,建立严格的选拔、评审与考核制度。在经费投入方面,配备专项资金进行资助减少师生的后顾之忧,以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10 加强科研活动指导

为提升本科生科研项目整体质量,伯克利大学为广大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并积极组织各种科研讲座、座谈会。结合我国实际,在科研活动指导方面可改革传统“一对多”导师指导模式,提倡建立“多对多”导师组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由多名导师共同组成导师组,集体协商学生个体的培养方案、科研方向、课题选题及课题实施计划等。通过加强学科间交叉研究,发挥集体思维的优势作用,拓展学生创新视野、提升其科研水平。

同时还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建立完善的导师--学生联络机制,严格掌控项目进度,明确学生阶段性任务,指导学生组织汇报材料,认真评审项目总结报告。

11 推行“卓越人才”精英化教育

“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因而,在教学模式上可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学习成绩拔尖,科研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生,成立具有北大“元培学院”及安大“文典学院”性质的小规模实验班,推行精英化教育。

1)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研究、强化实践、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树立“汇一流学生,融一流课程,创一流管理,出一流英才”的“四流”化宗旨,以培育“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为目标,采用先进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和全程导师制,为优秀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发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精英化选拔方式

在人才选拔上,坚持严格的择优遴选程序,采取自愿报名与院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组进行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专业考核遴选。其中自愿报名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科研实践能力较强的限制条件;院系推荐的条件为:较强的综合素质,注重考察学生的学术兴趣、发展潜质和外语水平等。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主修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导师在深度和广度上注重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情况、个人学业规划以及发展方向的认识,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

12 改革教学体系,调整培养方案

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从专业特色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合理搭配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打牢学生专业基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人文素养与科研能力并抓,促进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改革的相辅相成[6],同时加强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避免教学重复,力求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在反馈教学环节,鼓励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探讨学习、科研及生活问题,培育融洽的师生关系。

2)改善教学方法,突出“育人为先”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强化“育人为先”的培养理念。其次,在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推广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倡教师团队协同教学,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小组合作、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7],引导学生从被动应试性学习逐步转向为主动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科学项目训练,培养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最后,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政策

1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为“大学第一要素”[8],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卓越人才的培养。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基本方法有:其一,应树立教师为先的管理理念,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美德,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构建师资队伍长效机制,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促进师资结构的整体优化。

13.2 完善科研激励政策

伯克利大学为参与科研项目师生制定了合理规范的激励政策:对于取得考核合格的本科生提供学分、经费以及成果转换等方面政策支持,而对参与科研的教师则在经费和业绩考核上予以倾斜。

对于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可设置科研学分对学生进行项目评估和考核,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定期组织学术研究论坛,促进学术交流。创办公开学术刊物,鼓励师生投稿,为其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采取以教学成果、科研成就为导向,由德行、知识、能力等要素共同构成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工作计入教师业绩考核体系之中。改革奖金津贴分配制度,确保人事分配制度公平性,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及科研积极性。

14 结束语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坚持以伯克利模式下卓越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能力为先,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从而探索出一套真正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杨慧, 俞安平, 恢光平等. 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 67—68.

[2]卢晓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

[3]颜媛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0(9).

[4]苏济,谢志军等.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5]徐溢,张玉志等. 通过本科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07(4).

[6]吕艳琳.科技创新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27):67—68.

[7]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8]刘述礼,黄延福.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伯克利卓越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伯克利酒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伯克利音乐学院:这里只有音乐 这里只适合做音乐
卓越之梦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