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合院保护与利用的艰难尝试

2013-10-08刘文丰

北京观察 2013年6期
关键词:四合院老城院落

文/刘文丰

作者系民盟盟员、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文博馆员

2000年以来,北京市政府投入巨资,通过大量文物保护修缮,改善了文保单位保护状况及环境景观,促进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展示,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仍未完全解决,旧城的传统风貌仍受到冲击。

保护北京四合院是近二十年来文物保护工作中最敏感的题目之一。有人说北京的四合院多是明朝建筑,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四合院的建筑材料是木头和砖瓦,年代不可能维持很久,要定期修缮。北京又是明清国都,是财富集中之地,建筑不断翻新。因此,现存的北京四合院,多数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建筑,仅有少数地区保留一部分清中期的建筑,这部分四合院集中在东西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以清朝王府和官僚住宅为主。经过调查,现存成格局的四合院还有6000个左右,保护院落800个左右。

北京的四合院房屋年久失修,不具备现代化的市政设施和生活设备,从现代居住角度来讲已不适合居住。凡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浪漫和乐趣。多数文物保护专家也了解这些现状,但他们认为,现在保护的是四合院的潜在价值,是包含在四合院中的历史、人文和传统风貌。四合院现在虽破败,但它是文物,是可以修好的。至于居住和修缮的难题,更多的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叫好不叫座”的微循环改造

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好老北京的传统风貌,这与专家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操作上,矛盾就出现了。传统四合院建筑都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建筑材料和结构是木头和手工砖,如果按照传统方法修缮,造价相当于建造同样面积房屋的五到六倍。旧城四合院的产权百分之九十属于房管部门,房管部门收取的低廉房租根本无法弥补修缮费用。在修缮四合院的问题上,政府实际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还是进行了一些艰难的尝试。

首先是房地产开发方案,就是把四合院改造交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方案是将老城危改区内的四合院成片推倒,在推倒危旧房的同时也把一些质量较好的四合院同时破坏。这种以牺牲老城传统风貌来换取资金平衡的改造方案,显然是失败的。因此2003年37片老城改造计划刚一出台就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从那以后老城原则上再也不允许大面积改造和商业性开发了。

老城改造的另一个试验就是“微循环”。“微循环”是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在1995年针对北京老城改造提出的“有机更新”改造方案,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在不改变老城街道格局和胡同机理的前提下,对每一个四合院单独改造。在院落格局和风格保持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建造现代材料和设备的住宅。按照这一思路,既保护了老城的风貌,又解决了居住建筑更新的难题。理论上无懈可击,但这一方法一直没有推行起来。

原因之一是北京四合院百分之九十是房管部门管辖的公房,居住十分拥挤,按有机更新方案,需要把整个院落住户迁出,再对院落进行现代化改造,建好后卖或租给住户。用这种方法,房管部门资金很难平衡,对单独院落的改造没有积极性。住户没有房屋产权,也没有兴趣投资进行院落改造。与此同时,私房主的“有机更新”却在不断进行着。许多私房主把院子卖给财富雄厚者,这些人购得院落后再维修和翻盖。现在老城有一些高大的新四合院,具备现代化的卫生设备,有的还建有地下室,就是私房主运用“有机更新”政策的结果。但现在北京的私房比例较低,这种方法不具备普及的条件。

原因之二是北京老城区市政设施落后,上水仅进入院落,下水是雨水和污水合流,所有电线全是明线铺设,没有燃气管道和热力管线。要在老城区进行现代化市政改造,按常规要把地面建筑推平,再进行合理的多种管线布置,这是最经济的市政建设方法。如果在不拆除原有院落和房屋的情况下进行市政管线铺设,因街道狭窄、土质疏松和地上建筑质量差,施工技术难度很大,资金投入更大,既不经济又不合理。规划部门和市政部门曾做过多次试验,探索地下穿管等方法,均因资金和技术问题而作罢。

原因之三是北京老城区从明代开始建设以来,经五百年的建设,一般房屋地下有六至八米厚的房渣土层,如果院落房屋单独改造,相邻院落的地基处理难度很大,资金投入比一般平地要多很多。只有大面积改造,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因此,微循环和有机更新方案是“叫好不叫座”。

现代化改造与保护

“南池子”改造方案也是政府的尝试之一。南池子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故宫东侧,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故宫建设控制地带。改造方案是对南池子街区的危旧房进行改造。保留部分街道和胡同走向,按现代交通和消防要求加宽街道和胡同尺寸,只保留少量的文物建筑和挂牌四合院,其余全部拆除。在拆除原有四合院建筑的地面上,建造现代材料和现代功能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放弃原地四合院的格局,完全为满足现代功能进行设计,院落有仿传统四合院,也有传统外观的二层楼。街区建好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基本保留,街道和胡同符合现行消防规范,交通设计合理,政府投资资金基本平衡,老百姓的居住和回迁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居住条件有了巨大改善。这一结果本该皆大欢喜,但始料不及的是南池子地段的改造成为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有关的争论分为两派,一派是城市规划派,他们认为危旧房改造保留风格和外观轮廓就行了,改造的目的是要人们生活和居住在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中;另一派是文物保护派,他们认为南池子地段不是一般的居民区,而是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建设控制地带,改造应该按文物保护原则进行,保留现有的街道和房屋,对现有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适当增加市政设施,由政府投资,不追求资金平衡。

前门东侧路地段也被纳入改造规划。该地段位于前门大街东侧和前门东侧路之间的一段狭长地段,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段内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阳平会馆、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此地段地处北京外城,原为居民杂处之地,清朝末年形成商业规模。现存房屋为四合院和近代商业铺面房。街道胡同为自然形成,格局杂乱,房屋质量较差,市政设施落后。改造方案为保留街道和胡同的格局和走向,保留文物保护单位、挂牌院落,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些较好的四合院和近代建筑保留,余下地段大面积改造。建成目标是现代功能的仿古建筑。前门东侧路地段居民搬迁工作已经完成一年之久,但因改造方案几经变更,至今未能开工。方案现在还未有定论,可见老城改造的难度非同一般。

综合以上的改造方案,大栅栏地区的改造方案是最保守的。为了大栅栏地区的改造,政府部门做了不下十几个方案,结果不是资金平衡解决不了,就是文物保护保证不了。大栅栏地区和前门东侧路情况差不多,也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形成的商业街。商铺与住宅杂处,还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和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栅栏地区的改造方案基本上就是“不作为”和“少干涉”。改造方案是把现有的街道加宽,拆除质量较差的房屋用于把街道交通连接起来,利用现有的街巷和胡同建造市政设施,原状修缮部分临街的传统建筑。这个方案花钱不多,避免争论,实施迅速,资金也好解决,但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现代化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在古城保护的争论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表达的观点也不同。有从文化的角度谈保护,也有从实践的角度谈保护。至今为止,旧城改造的方案还没有一个被认为是完美的和可行的,可能是旧城改造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同时也说明了旧城保护的难度。

猜你喜欢

四合院老城院落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八一作品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四合院下的宝藏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