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康熙王朝》中的权力制衡主题

2013-09-29辽宁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讲师

电影评介 2013年19期
关键词:李光地孝庄党争

□文/张 奇,辽宁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讲师

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

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是历史电视剧较为经典的一个,其系统勾画了康熙一生中所经历的几个重大事件——除鳌拜、撤三藩、收复台湾、征服准葛尔等。这些历史事件建构了康熙“千古一帝”的历史美名,但是完成这些大事的前提是政权的稳定性并为之提供坚强的物资准备,而这其中用人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贯穿《康熙王朝》始终的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用人术,这就是通过相互牵制的平衡术达到王朝的稳定和延续。本文从权力制衡的角度解读《康熙王朝》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一、权力制衡的经典含义

立宪主义指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受到制约的概念。(《控制国家》,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3页)因为权力占有者必然会受到权力的腐蚀。正是基于此,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没有将美国的政治体制建构在美国人民善良正直上。他们十分清楚地指出,如果共和政体的设计以人的善良正直为基础,结果将是致命的。《联邦党人文集》作者之一的汉密尔顿认为,“纵观人类行为的历史经验,实难保证常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个人,可以将国家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如此微妙重大的职责委之于如合众国总统这样经选民授权的行政首脑单独掌握”。概言之,因为权力具有强迫他人服从的力量,因此任何人手中的权力如果没有制约都将成为腐败的工具。

那么如何对权力进行制约呢?实际上总统、议员的选举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但是这种制约具有终局性、间隔时间长等特点,不利于对国家权力的随时监督和制约。因此美国的制宪者们设计了他们认为最为合理的政治体制,“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某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用这种方法来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对人性的一种耻辱。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人如果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等,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64页)这些成为美国宪法中政治体制的理论来源。美国是世界上三权分立最严格的国家,美国宪法前三条分别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国会建立的法院,但是这三个权力之间不是绝缘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如国会的财政拨款成为总统领导的行政机构存在的前提,总统负责实施国会制定的法律,但是总统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司法权可以确定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无效,也可以宣称行政机构的行政行为无效,总统和国会(参议院)共同控制法院的组成人员……。这些均构成了美国的权力分立和制衡。

二、《康熙王朝》中的权力制衡

相对于西方国家法律化的权力制衡实践,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制衡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1.历史场景

第一副场景:孝庄为了给幼小的康熙选择师傅,而征求四位辅政大臣时,四大臣分别说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这时,细心的康熙母亲对孝庄说,这四个人不是一条心,而孝庄却说,正是由于这四个人不是一条心所以才能控制他们。这种利用他们各自的利益取向不同,从而造成各自牵制,达到为统治者所用的思想贯穿整部电视剧的始终。

第二副场景:康熙中后期,索额图和明珠两党的斗争日益激烈。最明显的体现在督抚的任命上,当同是大学士的李光地无法在索明两派妥处时,其将矛盾踢给了最高统治者——康熙,而康熙却只能牺牲李光地,将其打入大牢,后来将其押入西征大军。后来李光地终于如愿以偿地将明珠参倒,索额图也因为谋杀皇帝而被拿下,但是很快,李光地也被发配到台湾当了知县。

2.权力制衡的特点

上述场景实际上就是党争。儒家信奉“君子不党”的古训,但是中国封建时代充斥着由于党争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王朝更迭的例子。孝庄及康熙深刻的认识,党争不可避免,消灭党争不可能做到,那么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最高统治者必须能够驾驭党争,利用党争为自己服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其中一方击败另一方,实现各个击破,达到掌控政局的目的。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力制衡。不过,这种制衡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权力制衡的特点:

第一,党争具有隐蔽性,而西方国家政党之间的竞争是公开的。如上所述儒家学者信奉君子不党的古训,“结党”意味着“营私”,不顾“大义”,此为君子所不耻。但是由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而在追求利益、权力的过程中,个人力量显得极其渺小,很容易被其它不确定的因素所推翻,因此,“团结就是力量”成为另一种路径,但是这又为自己所不耻,而只能走入地下。康熙朝时,索明两党明争暗斗,只要在其尚能控制的范围内,其选择的是仍然是默认,只不过在有些情况下其会敲打其中的一方不要越过自己所能容忍的底线。

第二,权力制衡的任意性、不稳定性,而西方国家权力制衡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上述场景一中,四大臣之间的牵制会随时被其他人的介入而被打破。为了使康熙能够较早亲政,孝庄利用索尼击败了阻挠亲政的鳌拜,而后当鳌拜的权力超过了其他辅政大臣,打破了辅政大臣之间的制衡时,这时会侵犯最高统治者的权威,鳌拜被打倒正是由于康熙已经不能利用其他大臣去牵制他了,最后只能选择将其消灭。西方国家的权力制衡具有稳定性。在美国,通过成文宪法的方式明确规定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在国家三个主权机构——总统、国会、法院之间的分配,而为了避免一方的权力膨胀而超出人民的控制范围,从而宪法又明确规定了三者之间的制衡,使得三权之间形成一个较为较为稳定的结构。

第三,权力制衡的解决方式是靠政治途径而非法律程序,这是专制政府与民主政府最大的区别。专制时代的权力冲突不可能通过法律(诉讼)的路径得到解决。《康熙王朝》中鳌拜的倒台没有通过侦查、逮捕、审判这一司法程序,没有适用无罪推定的法律原则。而是在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已经决心将其打倒的前提下,对其实施抓捕,进而对其实施审判。而此时的审判结果已经为世人预知。而当李光地将党争的皮球踢向康熙时,康熙却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因为其知道,解决党争的时机尚未到来。这种权力冲突解决方式完全依赖于最高统治者的高超政治智慧,在统治者为康熙时,其解决的方法方显得捉衿见肘,可想而知智慧一般的统治者会如何解决此种矛盾,其可能造成国家政局的动荡,甚至王朝的覆灭。而西方国家权力在发生冲突时,通常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得以解决的。杜鲁门总统为了保障战时物资供应,签署占领钢厂的行政命令,被司法机关判决违法无效。在“水门事件”中尼克松总统以总统豁免权为由拒绝交出其与幕僚的通话录音带时,法院为此发出令状,指出在为了刑事审判的正常进行,也为了保证给予被告一个公正的判决,总统豁免权必须让予刑事审判。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法治优越于人治在于解决政治纠纷的法律化,从而避免社会的分崩离析,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西方立宪国家最大的不同。

猜你喜欢

李光地孝庄党争
进退维谷:北魏孝庄帝的“困兽斗”及其他
实践出真知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探讨李光地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孝庄给康熙出了道难题37年后被雍正解决了
论宋代八行取士
一个女人,一部史诗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看徐光启如何周旋于党争
谣言·党争·浮华之风
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