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答结局分级的建议
2013-09-28王灵台
王灵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310000)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 (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中基础和重要的措施,通过有效合理地抗病毒治疗达到或实现持久抑制乙肝病毒 (HBV)的复制已经成为共识。国内外对CHB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目前认为有理想的、满意的和基本的3种结局,而且明确了客观的指标。根据多数临床报道,理想的结局或不应答的治疗对象的比例相对都较少。随着 ESAL、AASLD和APASL公布的CHB的防治指南的更新,似乎有抗病毒治疗的“门槛越来越低”和“门框越来越高”的趋势,也就是说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有所放宽,但治疗结局,特别是理想结局的要求更加提高。从理论上说,无论是HBeAg阳性或阴性的CHB抗病毒的治疗结局都以HBs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作为标志是科学的,因为这样才能认为CHB达到临床治愈。
实际上在临床上碰到更多的是病毒学应答指标各不相同的情况,以至于很难对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参照现有国内外抗病毒治疗的结局指标和原则,提出抗病毒治疗应答结局分级的建议 (见表1),目的在于使疗效判定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并能指导治疗。
结合上述分级表,显而易见达到A1级或D级的治疗结局相对较少,如应用长效干扰素治疗达到A1级、A2级的比例约20%~30%,而核苷类药物治疗的对象达到A1级的仅在5%以下。问题是对于经过正规治疗后,达到A2、B1、B2、C级的大多数治疗对象应该有所对策,使疗效尽可能向一上级靠拢,最好达到A1级。好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通过选择病例、药物及治疗方案 (包括序贯、联合用药等)的优化,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表1 CHB抗病毒治疗应答结局的分级
笔者认为,中国防治CHB或CHC的思路和方法,应当切合国情,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肯定不同于国外的“指南”。我们要向国外学习经验,但不能老是跟着国外走,要有中国的资料和证据,要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在防治CHB工作中有更多的话语权,敢于承担起摘掉“肝炎大国”帽子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