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患者治疗期间适应行为模式的护理研究
2013-09-27魏桂菊夏翠兰魏秋玲
魏桂菊,夏翠兰,魏秋玲,胡 芳
在我国,创伤是截肢的首位原因[1],截肢手术是处理骨科严重肢体创伤的一种方法,术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功能缺陷,承受着躯体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因此,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躯体与心理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非常重要。近年来,适应行为模式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护理。本研究旨在探讨适应行为模式在截肢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应用效果。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的60例截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1~78岁。致病原因:糖尿病所致肢体坏死12例,交通事故伤19例,挤压伤8例,高处坠落9例,爆炸伤4例,肿瘤8例。下肢截肢39例,上肢截肢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严重度无显著性差异(P>0.1)。
2 方法
2.1 护理方法 截肢对照组采用骨科截肢病人的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应行为模式护理[2]。适应模式护理程序可以分为6个步骤:(1)一级评估:即行为评估。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交谈及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相互依赖等四个方面有关的输出性行为资料,判断患者行为是适应性反应或是无效性反应。(2)二级评估:即影响因素评估。通过对影响患者行为的3种刺激因素进行评估,收集有关各种刺激的资料,将资料分类、识别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主要刺激是一个人直接面临的直接因素,本研究对象经截肢后失去正常肢功能,由正常人转变成残疾人;相关刺激是指对主要刺激引起的行为有影响的因素,如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截肢患者肢体功能不全所带来的各种限制;固有刺激是指原有的构成本人特性的、可能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些不确定因素。(3)诊断:根据上述分析,针对4个方面提出护理诊断。(4)制定目标:指将无效的反应改变为适应性反应的目标。(5)措施:根据护理诊断,遵循适应模式的基本观点,对主要刺激、相关刺激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鼓励患者说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围绕患者的问题分别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应对方法。(6)评价:再次应用护理程序的6个步骤进一步评价,主要针对制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主观及客观的评价,评价改善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效果。
2.2 心理和生活质量评价 患者出院后每个月来院复诊,复诊时间6个月。第6个月,护士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评价。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3],登记阳性率。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4]。比较两组抑郁和焦虑阳性率、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
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用SPSS 13.0软件。两组间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
结 果
随访6个月,对照组发生抑郁9例(30.0%),焦虑11例(26.7%);试验组为2例(6.7%)和3例(10.0%)。两组心理状态比较,试验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试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讨 论
截肢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和功能缺陷,患者不但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还承受家庭、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患者治疗期间很难适应肢体缺失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除了担心患肢疼痛和病情发展,许多患者都担心失去肢体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下肢截肢后,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5]。本组调查显示,60例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8.3%(11/60)、23.3%(14/60)。可见,截肢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
适应行为模式是围绕人的适应性行为组织护理活动,通过护理活动来促进人的适应能力的提高,达到帮助人恢复和维持健康的目的。本研究的试验组应用适应行为模式对截肢患者进行护理,通过仔细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找出适应性问题,并找出每个问题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帮助患者控制或适应刺激,应用护理知识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适应行为模式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适应行为模式认为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人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四个方面的适应性反应[6]。适应机制即控制过程,主要用来说明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面临刺激时的内在控制过程,包括生理调节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经过调节机制的作用,创伤性截肢患者达到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的四种适应方式。生理功能是躯体化症状,自我概念是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主要反映了个体心理、精神的健康状况。角色功能是个人履行所承担角色以及满足社会对所承担角色的行为期待的情况,即个体对其承担角色应尽职责的表现。相互依赖是个体与其他有重要关系的人和各种支持系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的完整性,与感情和精神健康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将四项适应方式贯穿于截肢患者治疗期间,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发现,试验组生活质量8个维度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运用适应行为模式护理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适应性问题着手,分析问题的刺激源,通过不同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做出对各种刺激的适应性反应,改善应对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王淑华.截肢术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12):84-85.
[2]王小兰,姜安丽.试论ROY适应模式理论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4):151-154.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S):123-125.
[4]李鲁,王红妹,沈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5]戴海燕,梁丽萍,程思琴,等.罗伊适应模式对创伤性截肢患者护理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77-278.
[6]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