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3-09-26吴长振

学习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感高中语文课文

吴长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语文学习的整体成绩。朗读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方式。

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教学》中引用别人的话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浣之趣”。吕淑湘先生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可以看出,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面,还是如文学鉴赏等较高的能力层面,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经常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

1 朗读可以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是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上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对朗读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中,每篇课文开始,我都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或者用MP3播放课文朗读,创设一个课文情境。这样,就很快地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进入到课文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通过朗读可以领会文章神韵,陶冶学生情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强调了语言锤炼的艰辛。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在语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听MP3朗读后,由同学们模仿着朗读,分组听读。反复朗读之后多数同学就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诗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散文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语言具有含蓄美和音乐美。小说方面,福楼拜认为:“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戏剧的语言也是有着鲜明的个性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用词都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都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

3 通过朗读可以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读就是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文章极好的解释。例如《荷塘月色》一课,如果我们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怎么办?读,响亮地,有感情地去读,你会发现眼前霍然开朗,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许多学生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他们说:老师,你授课时讲得太多了,太清楚了,而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又太少了。这样一味地把知识往我们头脑里灌,我们会因“积食”而“消化不良”的。这是众多家学生的心声。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寡然无味了。要知道,光靠老师讲,学生思考,是培养不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高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得分不多就是明证。我们不要忽视朗读对理解文章的作用,而去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4 朗读是提高记忆、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的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大量出现,在教学中只是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的多。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就能积累更多的声音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如对《陈情表》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那么,真不知这样一个艰涩的文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文章背熟了就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就便于吸收利用。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高考写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巴金,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历史上的大家都曾运用过朗读进行记忆积累,其效果大家是不言而喻的。

5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我们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时,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而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定稿。

由此可见,通过“读”来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高中阶段虽然课业紧张,但每写一篇文章务必求其精,“文章不厌百回读”,只有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语病,只有通过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言“心语”之语。这样,可能初改文章时费时费力,但从整体写作来说,它却是省时省力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边读边改的方法,必可受用无穷。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口成章”?

然而,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决非易事,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例如发言标准,吐字清楚,念词完整,不读破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等。另外还要深入研究作品,弄清作品的中心思想,对作品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第一个标点,都要仔细揣摩,激发自己的真挈感情,使朗读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感情,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的正规训练,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所以,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朗读,纵情地诵读,放声地歌唱,这样既可以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语感高中语文课文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