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感悟一二三
2013-09-26袁华玲
袁华玲
摘要 家访能够让教师切身熟悉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只有通过有效的家访,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认识、分析、理解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其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 教师;家长;学生;家访;交流;沟通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两翼,我们应该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使两者各展其能,相互促进,实现教育的最大成效。而搭建两者之间联系的最佳桥梁就是家访。教师家访的目的,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教师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此,家访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善于把握适当的时间
经验证明,适当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生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教师的出现,关爱的眼神,亲切的问候,一定能起到用言语所不能及的效果,教育的目的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
2 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1)家访前应该拟好家访题目,也就是家访工作的目标。简言之,通过家访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对学生今后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应对家访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预先设想,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策略,避免家访的失败。
(2)要了解学生。我们经常说,学生是有个性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我们有许多老师并不是非常了解学生,而“家访”则可以弥补这个不足。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事先没有对这次家访的学生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与评价,面对家长我们可能就会无话可说,造成尴尬的局面。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的产生,我们教师在平时就必须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并随时做好观察记录。
(3)要了解家长。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文化水平不同,有不同的性格。老师家访是一定要面对学生家长的,所以,在家访前老师有必要通过学生或其邻居或其熟人调查了解家长的性格特征,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和要求等等。因为,只有在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老师才能在进行家访时避免话不投机等不愉快的场面。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家访可以建立起新型平等的教师和家长关系,更好地统一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来把孩子教育好。
(4)要了解学生家庭。为使家访效果更好,我们还要了解学生家庭有几口人,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单位工作,家庭经济能力如何,家庭关系如何,与邻居关系又如何……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师家访才能灵活自如,效果才会更佳。
3 家访要讲究交流的艺术
(1)学生要在场。家访时尽可能让学生也在场。老师、家长、学生在一种平等,互信,轻松的氛围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
(2)注意交流方式。家访时主要对象是学生家长。因此,家长对老师的家访是否采取积极合作态度,直接决定着家访的效果。首先,家访时教师应注意仪表形象,力求语言朴实诚恳,举止大方。消除家长对老师的戒备心理。谈话开始,避免单刀直入,可先围绕一些家长感兴趣的话题聊上几句,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谈话中,创设良好的谈话氛围,力求达到与家长产生共鸣,取得家长信任,然后,再逐步引入主题,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介绍学生在校的情况。
同时,由于家长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作为老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访的方式不改变,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3)多鼓励表扬、少斥责批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时,教师就要发自内心地进行赞扬,由衷地表示祝贺,并通过家访的形式告诉家长,使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时,家长也能分享孩子的快乐,会更加关注孩子,关注学校。同时,批评对于有错误的同学也是应该的,但是要有针对性,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其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4)要全面评价学生。最差的学生,都有好的方面,因此,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客观评价学生,不能只抓住某一个问题就下死结论,特别是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卸责任。应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指责。
(5)多引导启发。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启发他们说出心里话。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4 要巩固家访的成果
家访后,要及时对学生加以督导,这是家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多数教师家访后,对学生不闻不问,认为家访回来就意味着完成了任务。这是错误的。可以说,这样的家访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效果不会理想。因为家访必定引起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震动,学生心理正在进行着“积极思想”与“消极因素”的对抗,正急需外部动力的辅助,以达到思想上的净化和改良。为了巩固家访效果,教师可采用学生监督和老师疏导相结合的方式,辅以榜样示范、正面激励等措施手段,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公正的评价。及时采取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防止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
家访作为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我们应该不断地尝试家访的新方法,使得这种沟通方式能更有效地进行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地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结合,实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