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官德教育主张

2013-09-26叶青

湖北教育 2013年10期
关键词:官德颜回做官

每年的9月,一般会有孔子的话题出现,一是因为9月10日是教师节,二是因为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还出现了新的内容:教师节与孔子诞辰能否合二为一?我转发了下面这一条微博:“国务院法制办5日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截至6日19时,相关网络调查显示,近17万人参与者中,超过65%对将孔子生日作为教师节表示支持,理由是‘避开开学季,又是孔子诞辰,名正言顺’。30%左右的人表示反对,认为‘形式多于意义’,没有必要”。也有小部分网民提出,教师节已成为送礼节,不如取消。这也反映了一种无奈,说明民德、官德、师德在相互影响。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如果在此畅谈,无疑是班门弄斧。但是,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在官言官”,想谈谈孔子的官德教育思想。我一直建议,在中国的各级党校(包括社会主义学院)要开两门课:中国传统文化与财政学。前者让官员知晓中国的官德文化,后者让官员知晓所花的纳税人的钱该如何节约。原因何在?我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丰富的官德教育思想。

通过教育培养官员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办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他鼓励学生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的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子路说“不仕无义”就有明显的代表性。

孔子也积极地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孔子培养的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当今社会,也有这种遗迹,大学生、研究生考公务员者居高不下,一部分人才被权力牢牢地吸引。但是,不论是从现在还是从2000多年前来看,“逢进必学”这都没有什么不对的。当时需要人才加入官吏队伍,现在也需要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我以为,再过15年,当我国的公务员队伍绝大多数是通过考试进入时,公务员队伍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孔子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把学习与出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推行贤人政治,改良社会政治,它与孔子的举贤才思想是一致的,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打破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也为中国历史上两千年的文官主政开辟了道路。

招纳贤才培养官员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才使平民入官成为可能。

对于“有教无类”,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其本意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

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社会实践效果来看,平民出身的官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改革力量。“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平民子弟从政提供了可能性。现在的高考亦是如此。1977年以来,农家子弟通过高考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

官员应该学什么

有了《论语》,人们可以从德、智、技三个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孔子希望学生将来从政或者研究要掌握的本领。一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三个部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

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同等对待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官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既然要培养政治家,道德修养自然成为官德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有“爱人”这个总原则,以及孝、悌、忠、信、勤、义、勇、敬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一个合格的官员,一辈子能够做到这些,也真不容易。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实践,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一点即使是在现在,也非常重要。嘴上说一套,手上做一套,是言行不一的表现,现在的“三公”浪费就是一个表现。孔子改编的“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从荀子的《劝学》篇开始尊为“经”,故后世称为“六经”,除《乐经》已亡佚,其他“五经”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学校最基本的教材。“六经”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六艺”则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

官员怎样保持学习的热情

孔子是毕生学习的典范。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止,阖棺乃止”。对于学生也是要求“终身学习”。他学无常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总结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不解;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困乏无益。“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灵魂,读书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只有通过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才能被掌握,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提高执政能力。

温故知新。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对学习过的内容要经常进行温习,通过温习学习过的内容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子夏深得孔子的真谛,他说“日知其所亡,月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每月都不忘记自己学过的旧知识,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我每天发发微博,也是一种学习。

每事问。孔子对学习采取每事问的态度,他进入鲁国的太庙,每事都要问,以致于别人认为他不懂得礼仪。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自己不懂的就要向他人请教。向他人请教时要“不耻下问”,不计较他人的地位、身份、年龄。

学无常师。孔子曾问官郯子,问礼老子,学琴师襄,访乐苌弘,“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

举一反三。孔子提倡演绎类推的学习方法,主张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指出器物的一面就能推知其它的三面。子贡认为自己不如颜回聪明,自己闻一知二,颜回能闻一知十,通过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孔子同意子贡的意见,赞许颜回说“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猜你喜欢

官德颜回做官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颜回偷食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立心守正——做官不可“厚黑”
颜回之乐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