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生态逆差问题研究—基于出口贸易的内涵能源测度
2013-09-26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36
■ 王 磊(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沈阳 110036)
我国对外贸易的生态逆差问题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能源需求及温室气体排放规模也呈快速增加趋势。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近年许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正在消耗过多的世界能源资源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碳减排压力、“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气候威胁论”等议论接踵而至。但是,我国大量能源消耗实质上是由于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为发达国家大量生产和加工产品。关于我国能源消耗的测算大都是基于生产侧进行的,但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却都是在为其他国家生产产品,即必须基于消费侧进行研究才更加符合我国能源消耗与贸易关系的现实状况。我国对外贸易虽然保持着长年顺差,但从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角度来讲,却是生态逆差的,本文从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的测算角度切入,借助数据证明我国因贸易所消耗的潜在能源规模,对我国能源消耗的国际转移进行评估。
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内涵能源及内涵碳问题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Christopher L.Weber等(2008)对1987~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的内涵CO2排放量进行了测算,认为中国产品出口导致的碳排放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效应对全球环境产生了影响;Fredrich KAHRL等(2008)通过构建中国能源使用和能源价格传递的结构模型,认为产品生产的上游环节是内涵能源的主要来源。国内的陈迎(2008)、齐晔(2008)、顾阿伦(2010)等都通过投入传出分析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净出口的结论,并给出了不同的规模评估;尹显萍等(2010)还从国家、部门和重点行业三个层次出发定量研究了中日商品贸易中的内涵能源问题;Shui和Harriss(2006)则针对中美贸易中的内涵能源进行了测度,提出如果美国将其进口自中国的产品换为自己生产,则国内碳排放将增长3%~6%,中国生产用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到排放总量的7%~14%。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关于贸易内涵能源的测度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很多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如没有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这会严重高估计算结果。鉴于此,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也将做进一步的改进和修正。
研究方法选择和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选择
虽然目前学术界不同的研究成果存在较多差异,但投入产出分析已经被证明是计算贸易内涵能源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计算结果的不同主要来自学者在处理具体能源消耗系数及简化过程等方面。本文同样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研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公式为Aij=Xij/Xj(i,j=1,2,..,n),其中 Aij指的是 j部门单位产出所直接消耗的i部门产出量,即i部门对j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做出的贡献。所有的Aij构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公式为B=(I-A)-1-I,其中矩阵B可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计算得到,I为单位矩阵。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由完全消耗系数Bij构成,指的是j部门单位产出对i部门产出的直接和间接消耗之和。
部门单位产出的完全能耗强度。部门单位产出的完全消耗强度公式为EB=EA(IA)-1,这是基于直接能耗强度与完全消耗系数相乘计算出来的,指的是该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能源量的和。可以看出,完全能耗强度是计算产品内涵能源的关键因子,不同学者所计算结果之所以不同,一般都是因为选取了不同的完全能耗强度进行计算。如公式所示,EA指的是部门单位产出的直接能耗强度,是该部门一定时期内耗能总量Ei与总产值Xi的直接比值:EA=Ei/Xi。
出口贸易内涵能源的测算。一般来讲,一国出口贸易的内涵能源规模是将各部门的完全能耗强度与对应进口或出口额相乘即可得到。但是,这样做的一个巨大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这对素有“世界加工厂”之称的中国来讲,将使计算结果严重高估。因为针对来料加工的产品,其作为进口产品进入到国内之后,并没有被消费,而是加工之后又重新作为出口产品流到国外。因此该部分产品在作为加工原料进入到国内时,其生产所消耗的能源不能计入出口贸易的内涵能源量。
表1 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总量(亿吨标准煤)
限于各部门的加工贸易数据难以获得,本文引入进口系数M,对出口贸易中进口加工贸易产品的比重进行估算。利用系数M对原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进行修正,从而得到消除加工贸易影响的对外贸易内涵能源估值。具体修正方法如公式(1):
其中EXE'为剔除进口加工产品影响的出口贸易内涵能源。需要说明的是,对系数M,均假定一部门对其他所有部门的投入中进口加工产品的比例是不变的。这样的简化处理可使系数M为对角矩阵。
(二)数据搜集和处理
投入产出表数据。本文研究共用到3张投入产出表,分别为中国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需要说明的是,很多研究都是基于一张投入产出表进行的研究,这在反映较长时间跨度的部门间生产关系时难以保证较高的准确性。本文数据时间范围为12年(2000~2011年),基于时间就近原则对3张投入产出表进行充分合理地利用,即2000~2003年数据采用2002年表,2004~2006年数据采用2005年表,2007~2011年数据采用2007年表。在具体数据分类方面,由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联合国货物贸易数据库均有所不同,为兼顾数据可得性、确保各分类数据之间最大程度的衔接、保留主要能源消耗部门等,最终将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合并为22部门,能源消耗数据及贸易数据均按照22部门的分类进行统一整合。
部门能源消耗数据。由前文可知,各部门能源消耗数据是计算直接能耗强度EA的关键,进而才能得到贸易内涵能源测算所需的完全能耗强度EB。本文中关于我国各部门2000~2010年的能耗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则是在《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公布指标的基础上,对2010年数据进行修正后得出的。此外,所有数据都经过了PPI价格指数和单位GDP能耗指数的修正,消除了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部门贸易数据。部门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货物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分类标准采用SITC Rev.3(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版),并在此标准分类基础上将原63章的产品分类合并为与投入产出表对应的22部门。需要说明的是,经过计算,合并后的22部门贸易数据,除第22类“其他行业”外,其余21个部门的贸易数据总和可达到总数的95%以上,说明22部门分类能够有效反应我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的现实情况。
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的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1)可得,在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因素下,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的测算结果见表1。由表1可得,剔除加工贸易影响后,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增速有明显提升,2000年为2.47亿吨标准煤,2011年为13.58亿吨标准煤,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速达到25%左右。再将该数据与我国各年的能源消费总量进行对比可发现,在各国指责我国能源消费持续过快增长的背后,是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规模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中有大约17%的规模贡献给了出口产品的生产消耗,而这一数据在2011年已经达到了近40%的高水平,即现在我国全年能源消耗总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在为国外生产产品。
结论与政策含义
前文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规模增长极其迅速,2000年为2.47亿吨标准煤,2011年为13.58亿吨标准煤,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速达到25%左右。与全国各年的能源消费总量进行对比,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总量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7%,上升到2011年的39%。这些测算结果均显示,国内的能源消耗通过贸易而向外发生的转移量呈上涨趋势,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加的背后,是以对外贸易生态逆差为代价的。作为当今能源贸易及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中国对外贸易的内涵能源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
一方面,关于一国能源消耗的规模评价及责任归属问题,必须基于消费侧而非生产侧进行研究探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越来越多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国外发达国家逐步向第三产业侧重发展的同时,我们却刚刚步入工业时代,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正急剧加速且尚未达到顶峰,同时还要面临发达国家以碳减排责任为借口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基于消费侧研究贸易内涵能源问题,从本质上指出了中国表面上是消耗了大量世界能源资源,但也支撑了其他国家大量消费品生产与供给的事实。在当今的世界生产分工格局下,中国的能源消耗本质上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对外贸易向外发生了转移,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污染代价。因此,发达国家在消费我们为其所生产的各种消费品的同时,还借口过度能源消耗和同等碳减排责任等一味地指责中国,严重有失公允,国际上所谓“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气候威胁论”等是对客观事实的严重扭曲。
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的规模依然在迅速增加,这也意味着要想减少对国内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环境污染,除长期逐步实施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外,中短期内必须以牺牲出口贸易规模的增长为代价,即必须在能源环境利益与经济贸易利益之间做出取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腾飞,相继而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由贸易带来的内涵能源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频出的“两高一资”产品限制出口的贸易政策,表明国家政策层面已经认识到,为保护国内资源和环境,必须牺牲短期内的经济贸易利益,未来通过逐步的贸易转型来实现经济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
2.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顾阿伦,何建坤,周玲玲,姚兰,刘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转移排放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4.尹显萍,霍达,唐黎.中日商品贸易中内涵能源的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