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战略研究
2013-09-26邵桂兰
邵桂兰,孙 婧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一、引 言
联合国《蓝色世界里的绿色经济》报告中指出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可捕获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海洋渔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国内对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汇渔业方面,认为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低碳化海洋渔业是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李纯厚等,2010①;唐启升,2011②),在全球率先提出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思路,认为海洋碳汇渔业主要包括贝类养殖、藻类养殖、浮游植物及放流增殖等(唐启升,2011;佘远安等,2010③),以浅海贝藻养殖为重点的海洋碳汇渔业对改善我国水生生态状况、推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增加碳吸收和碳固定意义重大(张继红,2005④;唐启升,2011),碳汇渔业将成为低碳的新兴示范产业(张继红,2005;唐启升,2011;佘远安等,2010;李纯厚等,2010),在低碳技术、碳汇市场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佘远安等,2010;傅剑夫、张巍,2012⑤;邵桂兰、阮文婧,2012⑥),强调捕捞渔船的更新升级(林光纪,2010⑦)、船只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马保新,2010⑧),注重加工环节新能源和新技术采用(马保新,2010)、废弃物的无污染排放和再利用(林光纪,2010)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实行捕捞配额制度等(唐建业等,2000⑨;慕永通等,2004⑩,李家才,2009⑪)。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藻类及浮游植物(Alvera,2003⑫;Schuenhoff,2003⑬;Sabine,2004⑭)以及贝藻类的规模养殖对浅海碳循环及减碳的影响(Kaspar等,1985⑮;Nakamura 等,2000⑯)等,倡导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结合,实现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Field等,2006⑰;Schwing,2009⑱;Greig 等,2012⑲),强调综合全面进行海洋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Kim,2004⑳;Greenstreet等,1997㉑;Goñi,2008㉒)。
本文将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优势地位进行测定,依据测定结果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低碳化发展提出建议。
二、我国海洋渔业产业战略地位测定
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评价我国整体海洋优势产业。第二层为准则层,分别评价传统海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潜在海洋产业的优势程度。第三层为方案层,各设定了四个对应于相关评价准则层的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所占权重,其计算结果在表1中括号内显示。
表1 海洋优势产业评价指标权重1邵桂兰,杨志坤,于谨凯,陈昊:《山东半岛蓝区海洋优势产业选择及战略定位研究》,《东岳论丛》,2012年第7期。
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海洋优势产业指标评价,按照中国海洋产业部门划分标准,选取12个海洋产业进行分别计算,得到各指标数值,如表2所示。
表2 海洋优势产业评价指标2010年数据2表2中12个海洋产业分别为:1海洋油气业,2海洋电力业,3海洋生物医药业,4海洋船舶工业,5海水利用业,6海洋交通运输业,7海洋盐业,8海洋工程建筑业,9海洋化工业,10滨海旅游业,11海洋渔业,12海洋矿业。
根据结果相应进行指标模糊评价。首先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然后进行标准差标准化,再将矩阵中的特征指标值转化为相应的指标相对隶属度。由于选取的指标都是越大越优型指标,故其隶属度构造为,求得隶属度矩阵R。根据方案j的欧氏加权距优距离平方与欧氏加权距劣距离平方之总和为最小的原则,分别计算得到传统海洋优势产业决策优属度ug1,战略性新兴海洋优势产业优属度ug2,潜在海洋优势产业优属度ug3和我国海洋优势产业决策优属度Ug
根据计算结果将12个产业在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标中的排序进行总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我国海洋优势产业排名
由表3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在传统海洋优势产业中虽处于优势地位,但优势已经大幅下降,在战略性新兴海洋优势产业中优势较为明显,在潜在海洋优势产业中居于优势产业首位。据此,本文将主要从战略性新兴优势和潜在优势两方面阐述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实现的目标、路径及相应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
三、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目标与路径
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实现低碳化应全面综合考虑生态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目标。“低消耗”目标要求海洋渔业从生产源头抓起,开展分层综合养殖等技术,实现海水养殖低消耗。海水捕捞业要改进捕捞船只捕捞技能,减少出海捕捞船只数量,实现资源利用低能耗。水产品加工方面要减少海洋生物资源的投入和初级加工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目标强调减少渔业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逐步实现海水养殖生态化,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及污染物排放。降低海水捕捞业捕捞船只排放量,提高捕捞渔船的更新换代与减排能力。减少水产品加工中资源废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高效率”目标主要强调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中养殖管理,实现规模效应等。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路径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转型和海洋渔业产业链整合。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重要手段。要降低科技含量相对低、能耗较大、碳排放较高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第二产业地位,倡导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低碳加工技术、工艺流程革新,推广低碳技术在加工过程中的应用,重点发展集观赏、垂钓、旅游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转型是实现海洋经济低碳化的必要条件。传统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要多关注经济效益与增长速度,忽视生态效益与发展质量要求,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影响海洋经济长远发展。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要求从根本上变革传统海洋渔业生产方式,发展远洋渔业,全面实施捕捞配额制度,控制捕捞渔船数量,研制新型渔船和渔具,以生态化养殖方式养殖贝类、藻类、浮游植物等,开发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推广立体养殖等。海洋渔业产业链整合是实现海洋经济低碳化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链对海洋资源依赖性较强,要优化内部产业链环节,促进产业链主体与辅助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加强与外部行业产业链的整合,实现产业链升级,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实现低投入、低排放和高产出。
四、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实现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措施
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实现必须依靠有效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从设计监管、监督促进、参与执行、倡导推动方面明确各自职能,从政策、制度、技术和市场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共同推进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进程。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涉及多个主体,主要包括渔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及渔业个体业户、社会公众,要发挥各参与主体自身作用,促进主体间相互配合,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提供良好的支撑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是实现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设计监管者,应通过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制度,制定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发展相应政策,引导规范各利益主体低碳经济行为。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明确监督内容,依法加强监管机制建设,通过实时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充完善,使其更适应实际需要。行业组织是实现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监督促进者,具有民间性质的渔业协会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授权下,依靠渔业自身实现自我管理,维护渔民的主体利益。应加强宣传引导,监管反馈实施运行情况,辅助政府管理,促进渔业自我管理。渔业企业与渔业经济个体是实现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参与执行者,是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渔业企业应加大低碳技术研发,高效利用低碳成果,渔业经济个体业者要具备低碳生产的意识和知识技能,实施低碳方式生产和经营。渔业经济个体是低碳化的具体实践者,具备低碳意识,切实实现工作中的节能减排,真正将低碳理念融入实践中。社会组织与公众是实现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倡导和推动者,要大力传播低碳意识,使社会组织与公众养成低碳消费习惯,增加公众参与度,减少公众对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实现主要保障措施为产业政策、制度体系、信息技术和低碳渔业市场等方面。产业政策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指导方针,主要包括产业金融政策和产业财政政策。低碳化产业金融政策以低碳金融为主,通过银行低碳融资体系,建立低碳化担保机构以及设立促进节能减排的碳基金。产业财政政策要通过强化“绿色化”税制改革和税收优惠等,加大政府对环保低碳海洋产品的采购,增加低碳资金技术等财政投入。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制度体系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渔业制度体系,需要健全海洋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估和海域生态环境监测。应设计并使用海洋渔业白色证书、绿色证书,提高能源使用及新能源利用效率。应构建低碳渔业激励约束机制,对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的开发给予补贴,对节能减排的渔具与渔船改造给予补助。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信息技术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有效手段。要提高碳汇渔业生产技术,加强对渔业碳源与碳汇的测定、科学评价和监测技术,实现能源与产业低碳化,利用碳解锁技术改变碳锁定现状。要优化捕捞船只船型,使用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实现捕捞船只低碳化技术,提升水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水产品废弃物利用率。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市场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的主要途径。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市场的构建及运行应以碳汇交易市场为主,增强渔业减排国际合作。渔业碳汇市场的构建是实现碳汇渔业的关键,要建立碳汇渔业交易中心和碳汇市场,利用碳排放交易促进节能减排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转让。要明确海洋产权界定,规范市场运行体制,避免个体捕捞行为外部性市场化。
[注释]
①李纯厚,齐占会,黄洪辉,刘永,孔啸兰,肖雅元:《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南方水产》,2011年第2期。
②唐启升:《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江西水产科技》,2011年第2期。
③佘远安,孙昭宁:《渔业的碳汇功能及发展渔业碳汇路径初探》,《中国水产》,2010年第9期。
④张继红,方建光,唐启升:《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第20期。
⑤傅剑夫,张巍:《试论“碳汇渔业”与“低碳渔业技术”》,《江西水产科技》,2012年第2期。
⑥邵桂兰,阮文婧:《我国碳汇渔业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渔业经济》,2012年第4期。
⑦林光纪:《我国发展碳汇渔业的经济政策探析》,《中国水产》,2010年第9期。
⑧马保新,徐新明:《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渔业》,《中国水产》,2010年第11期。
⑨唐建业,黄硕琳:《总可捕量和个别可转让渔获配额在我国渔业管理中应用的探讨》,《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⑩慕永通,马林娜:《我国捕捞限额制度的性质与路径选择》,《中国渔业经济》,2004年第3期。
⑪李家才:《可交易绿色证书与可再生能源:基于最优化的考察》,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⑫Alvera - Azcarate A,Ferreira J G,Nunes J P,“Modelling Eutrophication in Mesotidal and Macrotidal Estuaries.The Role of Intertidal Seaweeds”.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3,57(4):715 -724.
⑬Schuenhoff A,Shpigel M,Lupatsch I,“A Semi- recirculating,Integrated System for the Culture of Fish and Seaweed”.Aquaculture,2003,221(1):167-181.
⑭Sabine C L,Feely R A,Gruber N,“The Oceanic Sink for Anthropogenic CO2”.Science,2004,305(5682):367 -371.
⑮Kaspar H F,Gillespie P A,Boyer I C,“Effects of Mussel Aquaculture on the Nitrogen Cycle and Benthic Communities in Kenepuru Sound,Marlborough Sounds,New Zealand”.Marine Biology,1985,85(2):127-136.
⑯Nakamura Y,Gojobori T,Ikemura T,“Codon Usage Tabulated from International DNA Sequence Databases:Status for the year 2000”.Nucleic Acids Research,2000,28(1):292-292.
⑰Field J C,Francis R C,“Considering Ecosystem - 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in the California Current”.Marine Policy,2006,30(5):552 -569.
⑱Schwing F B,Peterson W T,Cyr N,Future Research Require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n Fisheries for Their Management.The Future of Fisheries Science in North America.Springer Netherlands,2009:621 -636.
⑲Greig,A.R.,R.Bucknall,and T.Wyand,“Low Carbon Shipping:Consider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IMO Greenhouse Gas Regulations to Warships.”(2012)11th International Nav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INEC).:271-280.
⑳Kim W C,Mauborgne R,“Blue Ocean Strategy”.If You Read Nothing Else on Strategy,Read These Best- selling Articles,2004:71.
㉑Greenstreet S P R,Bryant A D,Broekhuizen N,“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Consumption of Food by Fish in the North Sea and Implications for Food Web Dynamics”.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1997,54(2):243-266.
㉒Goñi R,Adlerstein S,Alvarez - Berastegui D,“Spillover from Six Western Mediterranean Marine Protected Areas:Evidence from Artisanal Fisheries”.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2008,366:159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