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音乐文化与产业化发展
2013-09-26董智渊
董智渊
(济南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齐鲁音乐文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早已得到了学界的重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从文献记录和考古遗存的角度探究齐鲁音乐文化的成果,其代表作如林济庄先生的《齐鲁音乐文化源流》(齐鲁书社1995年版),齐鲁大地作为中华礼乐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齐鲁音乐文化对于中国音乐史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然而,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上的、活态的齐鲁音乐文化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上的齐鲁音乐文化,是指由产生或流传于今山东地区且具有鲜明齐鲁地域特色的各种音乐形式共同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其内容主要包括产生或流传于山东地区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广义上也包括传统戏剧和曲艺。
图表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山东省传统音乐(民间音乐)项目
图表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山东省传统戏剧项目
综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及《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当前山东省重要的民间音乐主要包括聊斋俚曲、古琴艺术、唢呐艺术、鲁西南鼓吹乐、海洋号子、鲁西南五大调、古筝艺术、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以及弦索乐等十项(参见图表1),重要的传统戏剧包括柳子戏、柳琴戏、茂腔、吕剧、山东梆子等(参见图表2),重要的曲艺包括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落子等(参见图表3)。
图表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山东省曲艺项目
一、齐鲁音乐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齐鲁音乐文化的特点
1.风格多样。先秦时,齐鲁地区便存在两种风格不同的音乐系统,分别以《诗经·鲁颂》和《诗经·齐风》为代表。其中鲁颂为周天子成王赐给鲁国周公的礼仪用乐,体现了周王朝的礼乐文化;而齐风则采自齐地的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①苗 晶:《齐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比较》,《管子学刊》,1997年第4期。。当前的齐鲁音乐文化也由几个渊源不同、风格迥异的系统组成,如鲁西南鼓吹乐、邹城平派鼓吹乐、鲁南五大调、长岛渔号等,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主要流传于农村地区;聊斋俚曲、菏泽弦索乐则具有一定的市井色彩,主要流传于市镇;诸城派古琴艺术(包括由其衍生的梅庵琴派)和山东古筝乐则相对精致,具有浓厚的文人艺术色彩;而鱼山梵呗以及崂山道教音乐、泰山道教音乐、胶东全真道教音乐、腊山道教音乐等佛教、道教音乐则依附宗教而传播,其流传地域早已超出齐鲁、地域色彩也已淡化,其中产生于三国时期的鱼山梵呗更是中国佛教“唱经”之鼻祖,也成为后世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梵呗的标准。以上几类音乐形态以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齐鲁文化的风貌。
2.地域分散。齐鲁音乐文化在地域分布上极为分散,威海市之外的十六地市皆有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只有菏泽市的项目数达到15项,其次济宁市有5项,青岛市、烟台市和泰安市各有4项,淄博市和滨州市各有3项,济南市、潍坊市、临沂市和菏泽市各有2项,而东营市、德州市、聊城市、枣庄市和莱芜市分别仅有1项(参见图表4)。
图表4 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相关项目地域分布统计
3.独特性相对不足。齐鲁音乐文化缺少诸如昆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大歌、南音、西安鼓乐、花儿、呼麦等独特的、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项目。如10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中仅有聊斋俚曲、鲁西南鼓吹乐和鲁南五大调三项为山东省所独有,且其中仅有聊斋俚曲为单一地区所有,而鲁西南鼓吹乐有四个区县同时申报成功,鲁南五大调则有两个市县同时申报成功;17项传统戏剧中有15项为山东省所独有,其中有9项为单一地区所有;7项曲艺虽然皆为山东省所独有,但是其中大鼓、琴书、快书、柳书、落子等在山东省外都有多处分布。另外,齐鲁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形成了丰富璀璨的音乐文化,成为当时的音乐文化中心②参见丛利文,李兆森:《齐鲁两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中心》,《齐鲁学刊》,1995年第4期;项阳,张准,留钕铜:《试论齐鲁在中国东周时期音乐文化上的领先地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5年第4期。,然而当时的齐鲁音乐文化现在只存在于考古遗存或历史文献之中了,而且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其地域色彩已然丧失;现存活态的齐鲁音乐项目除部分佛道音乐外多起源于明清、定型于清末民初,因此齐鲁音乐文化的历史普遍较短,其历史独特性大大降低。
(二)齐鲁音乐文化的价值
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实用、艺术、文化和经济四个层面的价值,实用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始价值,艺术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而文化价值又是艺术价值的延伸,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基础。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根据其价值衍变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民俗阶段以实用价值为主,技术与艺术阶段以艺术价值为主,至遗产与文化阶段其文化价值受到重视,在资源与产业阶段其经济价值逐渐凸显(参见图表5)。
图表5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
运用以上框架可以对齐鲁音乐文化的价值构成及衍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现存活态的齐鲁音乐形式多起源于明清、定型于清末民初,后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过程中历经动荡起伏而绵延未绝。其中,以乡土色彩为特点的鲁西南鼓吹乐、邹城平派鼓吹乐、鲁南五大调、长岛渔号等起初本是日常生活劳动的一种寻常点缀,多用于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长岛渔号为渔民出海捕鱼劳动时的唱和),对于观者听众而言主要是一种休憩和娱乐,对于演奏者而言则多是一种谋生手段;至新中国成立,原有的乡土社会组织结构逐渐消解,传统的休憩和娱乐方式受到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此时人们开始将传统音乐当成一种传统的(或过时的)技艺;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新的文化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虽使得传统音乐形式趋于消亡,但也让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得以显现,部分历史学者、民俗学者开始将其当作历史资料或民俗田野对象来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从1990年代开始至2002年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来,尤其是非物质化遗产保护制度的逐步建立,促使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音乐开始被看作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们开始了对传统民间音乐经济价值的挖掘。
具有一定市井色彩的聊斋俚曲与菏泽弦索乐,其价值衍变与上述类似,只是流传地域主要在市镇;文人艺术色彩浓厚的诸城派古琴艺术(包括由其衍生的梅庵琴派)和山东古筝乐自形成之时已经被当成一种艺术形式,至20世纪中后期,其艺术价值得以重新定位,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渐受到重视;而鱼山梵呗以及崂山道教音乐、泰山道教音乐、胶东全真道教音乐、腊山道教音乐等最初仅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而今已逐渐突破宗教领域,开始被学者和地方管理者当成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而得到重视。
二、齐鲁音乐文化的产业化路径
综上所述,齐鲁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毋庸置疑,而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则构成了齐鲁音乐文化经济价值的基础,据此,对齐鲁音乐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便成为一种合理的诉求。同时,齐鲁音乐文化还面临着以京剧、昆曲、民乐民歌①民乐和民歌是相对于西方音乐的习惯称法,指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器乐和声乐。传统民间音乐虽然也属于广义民乐或民歌的范畴,但是由于题材、风格以及地域色彩的限制,实际上很难被称谓民乐或民歌。等为代表的“国粹音乐”,以西方交响乐与歌剧为代表的“高雅音乐”以及以摇滚乐与流行乐为代表的商业音乐的多重挤压,若不抓住机遇及时发展,其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作为活态文化,齐鲁音乐文化“除了标本式静态保护以外,更需要动态的传承,需要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使其存活、传承下去,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②王宇:《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分析与保护利用》,《理论学刊》,2012年第10期。,因此,探索齐鲁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便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人们对传统民间音乐产业化开发的尝试从1990年代就开始了,最初以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为主,传统民间音乐在获得有限关注的同时也逐渐沦为了经济发展的附庸。至2002年中共十六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展开,传统民间音乐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心,诸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公司企业开始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探索以传统民间音乐为中心的“资源—产品—品牌”整体运作道路,然而真正获得成功的并不多,其中张艺谋领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对桂林地区传统民间音乐的开发利用虽堪称经典却几乎难以复制①王齐国:《文化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大多数传统民间音乐并不具备如此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齐鲁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需要集合政府、企业、传承人和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力量,当然更需要广大地方民众的广泛参与,这必然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做好齐鲁音乐文化产业路径的顶层设计。
首先,制定项目化保护与开发框架。所谓项目是指“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②[美]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王勇,张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有学者提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最终需落脚在文化产业项目上,对于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战略定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文化产业公共平台等因素的关注最终需指向文化产业的项目策划③王广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系统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齐鲁音乐文化具有风格多样、地域分散和独特性相对不足的特点,单个音乐形式或单个地区的开发难以形成较大的市场影响力,因此,应该从山东省全局的视角着眼,打破行政区域和艺术门户,制定项目化的保护与开发框架,以项目为中心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政策资源,整合风格多样的音乐形式,共同打造具有规模化市场影响力的音乐产品,抱团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分散市场风险。
其次,构建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浓厚的地域色彩使得传统民间音乐与旅游产业具有了天然的联系,对于以求知、猎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来说,传统民间音乐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直观文化体验。有学者认为,“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许多游客已不仅仅满足于观景,他们对游览地的文化有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希望置身于不同于自身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中,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发展齐鲁民间音乐艺术旅游就是让游客通过欣赏感受这些民间音乐艺术了解齐鲁独特的民风民俗,陶醉于齐鲁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④陆理原:《齐鲁民间音乐艺术文化旅游发展管见》,《岱宗学刊》,2006年第3期。。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泰山、曲阜、济南等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及潍坊国际风筝会、青岛国际啤酒节、孔子国际文化节、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各地传统庙会的资源优势,构建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齐鲁音乐文化产业化模式。在济南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也将为齐鲁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第三,探索全产业链演艺市场策略。传统民间音乐是演艺产业的重要资源,也属于演艺产业的范畴,齐鲁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演艺产业链的支撑。所谓演艺产业链是指“整合创作、院团、剧场、经纪等演艺资源而形成的,集剧本创作、演出策划、剧场经营、市场营销、演艺产品开发等多个环节的,紧密衔接、相互协作的产业链条”⑤王广振,曹晋彰:《中国演艺产业发展反思与演艺产业链的构建》,《东岳论从》,2013年第4期。。齐鲁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依托创作、院团、剧场、经纪等演艺资源,对丰富多彩的齐鲁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再创作,打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习惯的作品,并通过专业的演出策划和市场营销吸引观众、开拓市场、塑造品牌,最后还要联合艺术家和相关企业进行系统的齐鲁音乐衍生产品的开发,尽可能地延伸齐鲁音乐文化产业链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