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苓产销趋势分析

2013-09-26丁立威

中国现代中药 2013年10期
关键词:猪苓缺口药材

丁立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猪苓产销趋势分析

丁立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调研小品种猪苓成为紧俏品种的内因与外因,分析猪苓资源枯竭和人工栽培滞后的现状,预测未来行情持续上涨的利好,为药企生产经营和药农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猪苓;产销;趋势;分析;预测

猪苓为我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猪苓历经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市场走势同所有药材一样跌宕起伏。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猪苓是药材市场上的小品种,产销量极少,只有150~200 t左右,价格极低,仅售2~3元(千克价、全国均价、下同),市场不存在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矛盾,国家完全以指令性计划下达到各省药材公司,因此药市少见有人购销,产地无人采挖出售。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医药市场峰回路转,猪苓驶入上行通道,销量增加,价格上涨,特别是2012年,在全国药市走势不快,部分药材价格低迷的大环境下,猪苓却逆势上扬,销量持续增加,购销两旺,价格稳中趋升。猪苓这一不俗表现引起业界密切关注。对此,笔者做如下分析,仅供参考。

1 概述

1.1 来源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umbellatus(Pers.)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枫树、柞树、桦树、槭树、椴树等地下根旁和朽木桩旁。《中国药典》收载[1]。

1.2 产区

主产区有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云南、四川、贵州、河南、山西、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区[2]。次产区有内蒙古、辽宁、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区。

引种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周至、勉县、留坝、洋县、城囤、略阳等地;河北省的赞皇、平山、武安、涉县、阜平、涞源、围场等地;山西省的阳曲、文水、交城、沁水、武乡、黎城、五台、应县等地;吉林省的辉南、集安、通化、柳河、长白、延吉、桦甸等地;黑龙江的黑河、铁力、宁安、穆棱、双鸭山等地;四川省的灌县、北川、旺苍、洪雅、金川、峨边、理县等地;贵州省的习水、遵义、德江、印江等地;内蒙古的宁城、克什克腾、喀喇沁旗等地[3]。

2 野生资源枯竭,人工栽培滞后

2.1 资源枯竭,产量锐减

20世纪前,我国野生猪苓资源十分丰富,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猪苓蕴藏量约10 000 t以上,药厂等诸多用户用料不愁原料。进入21世纪后,猪苓市场需求连年升温,用量持续攀升,但猪苓产量因多种原因导致逐年锐减,国家已将其列为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品种。据有关媒体报道,2000年全国猪苓产量降至3 000 t,2005年再降至1 200 t,2010年已降至1 000 t,预测2013年将降至700 t左右,创历史新低。野生猪苓产量缘何连年锐减?据调查,由于环境变迁、自然灾害、滥采乱挖等多种因素导致其产量锐减[4]。

2.2 人工栽培发展滞后

2.2.1 家种猪苓概况 我国人工栽培猪苓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平衡,进程缓慢,产量很低,收益较少。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人工栽培猪苓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距今已逾30载。30多年前陕西南部的汉中、西安、安康等地首开人工栽培猪苓先河,之后的30年陕西汉中市周边的佛坪、洋县、留坝、勉县、略阳;安康市周边的宁陕县及周边的数个乡镇;西安市周边的周至县及一些乡镇等均在不断发展家种猪苓,种植区域不断向周边市县拓展,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四川、宁夏等省区也先后开展了家种猪苓的试验和试种。但由于多种原因,人工栽培发展滞后,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产量极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供给仍以野生为主。

2.2.2 家种猪苓滞后原因

用地锐减 来自主产区猪苓用地状况的信息表明,2000年以后,药材用地特别是猪苓的栽培用地在逐年减少。

技术复杂 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猪苓栽培研究仅限于仿野生菌核分生栽培,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需4~5年,产量低而不稳,高产栽培技术复杂,国内外处于攻关之中。猪苓系多孔菌科真菌植物,其生长环境、栽培技术等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有别于其他草本药材,如:气候、土壤、林地状况(位置、坡度)、培育(蜜环菌菌材、菌床的培养、选料等)、栽后管理等技术复杂,要求严格,药农不易掌握,成活率下降,产量少(猪苓个头小,质松体轻)质量差,价格低,导致成本上升,效益减少,所以许多药农少种或弃种。

得不偿失 家种猪苓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户缺少土地技术、信息、资金、销售渠道等规模经营条件,加之生产成本高于其他药材和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而市场行情变数大,农户难以规避市场风险,栽种猪苓得不偿失,所以不见农户规模栽培,只是在自家山间坡地、林下或房前屋后零星栽种,多则10几窝(一窝为一平方米),少则只有几窝。

3 应用范围广泛,用量逐年上升

3.1 药用价值

3.1.1 猪苓为我国著名中药材,早在我国西汉《神农本草经》中就列为中品。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淋浊、赤白带下等[1]。

3.1.2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证明,猪苓主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其水煎剂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近年国内外医药科研单位、医药企业等联合攻关,广泛开展猪苓多聚糖药理及其临床研究,发现猪苓多糖和水溶葡萄糖等有良好的抗癌和防治肝炎的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肺癌、肝癌、胃肠癌等症[5]。

3.2 应用范围

猪苓的药用价值较高,具有独特的疗效,用途广泛,销售渠道拓宽,市场份额增多,广泛应用在中成药、中药饮片、植提物、医疗、食用、出口创汇等[4]。

3.3 用量逐年上升

据市场调查显示,猪苓用途广泛,市场份额增加,需求连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市场用量从2000年的1 000 t,增加至2010年的2 600 t,预测2013年将继续增长至3 000 t左右。[4](见表1)

表1 2000~2013年猪苓市场用量一览表 (单位:t)

4 供需出现缺口,价格连年上涨

4.1 供需缺口放大

猪苓市场已呈“两难”之势。一方面,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猪苓的用量在逐年增加,年均递增230 t,增幅居菌类药材之首;另一方面,野生猪苓资源枯竭,产量锐减,由2000年的3 000 t,下降至2010年的1 000 t,预测2013年将下降至700 t左右,为历史最少,同时家种猪苓发展滞后,产量杯水车薪。猪苓供需的一减一增,凸显供给缺口,而且缺口在逐年扩大。据有关媒体报道,2003年猪苓首次出现缺口,缺口量为100 t左右,之后的几年缺口量在逐年放大,2005年缺口700 t,2010年缺口增至1 600 t左右,2013年缺口将放大至1 900 t左右[6](见表2)

表2 2003~2013年猪苓供需缺口一览表 (单位:t)

从表2中看到,2003~2013年的11年间,猪苓供需缺口由100t扩大至1 900 t,年均缺口近150 t,这在菌类药材中实属少见,足以说明猪苓面临枯竭边缘。

4.2 各地库存空虚

调查显示,猪苓连续11年的供需缺口,而且缺口连年放大,导致全国终端用户每年都在“吃”库存,近年已将历年陈库存消化殆尽,由于产不足需,后续乏力,早已无力补充空虚的库存。近几年药市购销两旺,产地大货难求,药商难以压货囤积,更谈不上操盘炒作。2011~2013年全国几家大中型和小型药市的库存量多则10 t左右,少则1~2 t,甚至只存几百千克,库存之空可见一斑。

4.3 价格连年上涨

市场经济规律是“赢贱缺贵”。猪苓产量连年锐减,需求只增不减,致使供给出现缺口,各地库存空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渐成紧俏品种,加之物价、工值上涨等诸多因素,拉升猪苓价格逐年上涨。笔者对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猪苓价格的走势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从2001年起至今,猪苓价格连续13年上涨不止,涨幅逐年加大(见表3)。

表3 2000~2013年猪苓价格一览表 (单位:元kg)

表3中看到,2000~2013年的14年间猪苓价格走势是以2006年为分水岭。即:2000~2006年的7年,价格进入温和上涨期,年均上涨10元左右;2007~2013年的7年,价格进入上涨期,年均上涨35元左右,涨幅为前7年的3倍多,猪苓后7年进入大涨期,是供需缺口放大的结果,实为市场经济规律使然。

5 后市行情看涨,得益利好叠加

5.1 后市行情看涨

业内人士认为,猪苓虽然是个小品种,但由于药用价值特殊,应用范围广泛,供需缺口加大,库存空虚,资源已趋枯竭,人工栽培滞后,进口数量缩水,价格连年上涨等诸多优势,带动猪苓驶入上行通道,成为药市上的紧俏品种。同时,猪苓资源枯竭,供需缺口的矛盾日趋加剧,短期难以改变,后市价格持续上涨将成不争的事实。业内人士分析和预测猪苓后市认为价位是:2014年将上涨至280~400元,2015年继续上涨至300~430元,2016年有望涨至400~450元左右。

5.2 利好因素叠加

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猪苓后市价格持续上涨, 得益于以下几个利好因素叠加。

5.2.1 2013年猪苓市场需求明显增长,产地来货逐月减少,各地库存空虚,供需缺口继续放大,购销两旺,价格逐月上涨,已突破300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因此,药市多商看好后市,产新后奔赴产区组织货源,积极推销。业内人士认为,猪苓市场开局良好为后世的持续走强和价格看涨奠定了坚实基础。

5.2.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继续回暖,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国家将在今年乃至以后几年继续出台有利于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政,继续保内需、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国家将加大医改投入,扩大新版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类品种,药材用量将进一步增加;扩大医保人员范围,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国家将继续推进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开发新型中成药和植提物等产品,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医药企业的资金供给,尤其是扶持小微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从而加大了生产中成药的力度,药材原料逐年上涨;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方式将在上述诸多利好环境下进行变革,中医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5.2.3 出口强劲 2013年乃至今后几年,我国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植提物和中药保健品等产品出口强劲,将继续呈现量价齐升的良好势头,拉动中药材销量有新的增长。

5.2.4 成本上升 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带动物价、工值大幅上升,短期难以回落,进一步拉动猪苓等众多中药材产销成本大幅上升,猪苓等价格继续上涨将不可避免。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2] 王惠清.中药材产销[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583-585.

[3] 刘兴权,魏云洁,王英范,等.药用植物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265-268.

[4] 丁立威.猪苓价格上涨,后市行情走高[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11):37-38.

[5] 雷载权,陈松育,高学敏,等.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3-134.

[6] 丁乡,丁立威.猪苓年年缺口,价格节节攀升[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2,[1]:21.

2013-08-25)

猜你喜欢

猪苓缺口药材
长白山不同产地猪苓的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必须堵上尾款欠薪“缺口”
药材价格表
堵缺口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我国医学物理师缺口巨大
猪苓栽培中易发生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