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微电影

2013-09-25王婷

电影画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草根

王婷

从2010年至今,微电影已成为当前较火爆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它从一种草根式的影视作品,到如今成为大众和商家的新宠。目前,年产数万部的微电影涵盖了各个内容领域,商业开发也如火如荼,其发展速度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力让人吃惊。在网络上搜索“微电影”一词,关于它的剧本征集、创作大赛、扶持计划等消息比比皆是,在微博、视频网站上,微电影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实,微电影的魅力在于它利用新媒体平台播放,时间短、投入小,只要创意精彩,通过简单的一台DV,每个人都可以用微电影来展现自己眼中的a世界。可以说,微电影的创作方式源于草根,由于入门门槛低,吸引了众多喜爱电影却没有机会进入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年轻人。特别是在高校,微电影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尝试影视制作的最佳途径。

然而,微电影虽然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多种格局使更多年轻人能够以微电影作为自己导演生涯的起点,但产业门槛的降低是否意味着制作水准和创意水平的降低? 随着微电影在网络视频平台的免费播放,使之很快就被商品、广告植入这些商业内容紧紧包裹,是否过度植入广告将会压抑、伤害原创?究竟如何提高微电影的制作水平,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新鲜血液,这也成为现今的微电影行业以及网络视频平台所关注的问题。

其实微电影也并不完全是新鲜事物,它的定义与“电影短片”吻合。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曾邀请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各拍了一部时长10分钟的电影,串成了总时长150分钟的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所拍摄的《百花深处》,被认为是唯一一部可以与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媲美的短片。

可现在大多微电影, 基本被网络重新定义,制作单位注重商业回报,播出平台注重点击率,以及部分创作者的游戏心态,不但让微电影找不到发展方向,也让电影短片失去其艺术魅力,后继乏人。有媒体称,“微电影还是应该有点门槛的”,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对微电影的轻视。微电影也是电影,低门槛并不意味着草率的创作。

广告植入和点击率是驱动微电影创作的两大动力,但这绝非微电影流于粗制滥造的主要原因,创意能力的缺乏和讲故事水平的低下才是微电影前景堪忧的原因所在。拥有一架DV即可拍摄微电影,也让“全民导演”时代早早到来,但数不胜数的玩票之作,并没有催生帮助微电影提升影响力的佳作,反而让微电影陷入了尴尬境地。许多大导演和名演员,也赶了微电影这趟时髦,拍摄了一些作品,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成为榜样,甚至连多欣赏几遍的质量都达不到。可见大家对微电影都没用什么心,都把它当成赚点钱的小玩意对待了。草根微电影缺乏设备与技术上的支持不可怕,创意能力不足才是电影本身最大的问题。

综上所述微电影想走的更远至少还需做如下努力:

1.提升电影内容价值与可看性

微电影是2010年诞生的营销概念。2011年是“微电影元年”,少数企业开始试水微电影营销模式。2012年则是“微电影盛世”,有超3000部微电影诞生, 迎来了它数量、题材、参与者、品牌商、发行平台以及观众快速增长的“井喷之年”。步入2013年,微电影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数量过多、剧情选材创意雷同,商业元素的过度展现和频繁露出等多重挑战。从题材来看,温情故事、励志故事等成为了微电影主流。内容趋于同质化,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寥寥无几,而挑剔的观众早已习惯了美国大片的视觉冲击,也通过网络看多了国外的各类创意视频,好多人对于微电影,刚开始会觉得新鲜,但如果长期接触的都是平庸之作,难免会逐渐失去耐心与兴趣。著名电视人蔡康永曾用震撼、提醒、讯息、启发四个词来概括微电影,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那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所以说好的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创意,不走“明星轰炸”老套路,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制作精良,才能收到很好的播出效果。

2.突破恶搞瓶颈

网络上曾流行过的一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2006年,胡戈红极一时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算是微电影的雏形了。而近几年来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老男孩》等优秀的微电影,在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也应运而生。 “微电影”这个名词随之进入大众视线,从此,大众开始喜欢上这种易于传播、方便观看的艺术形式。但是一时间内,大小网络短片、民间自拍短片、超长广告片都打上了微电影的旗号,只要是稍短一些的视频形式就都被称作为微电影,没有任何的行业标准和规划可言。同时,很多微电影为受到关注,极尽恶搞之能事,内容浮躁、夸张,毫无社会意义。大导演大制作不一定能堆积出好的作品,而草根、恶搞也绝非微电影的本质。一部成功的微电影以其好看的故事、情感的共鸣和作品内的流行话题元素见长,在不端不装、接地气儿、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能给观众带来新鲜视觉和艺术展现。

3.淡化商业元素

微电影从诞生开始,就与广告营销如影相随。现在,越来越多网民清楚其中大部分只是“长广告”。目前微电影广告性质太浓,很有可能把一个30秒的广告做成一个30分钟的广告,包括一些国际品牌在内,很多商业微电影都有这个硬伤。

例如可口可乐《把爱带回家》、ECCO的《ECCO Moment》、上汽英伦MG 3《为爱冲动》等等,与传统广告片相比拍摄风格和手法虽有不错的突破,但从微电影本身来看,它们并非情节化的产品植入,而是直接了当的售卖产品,广告诉求过于突出掩盖了微电影的社会性、作品性,产品诉求束缚了创意,在微电影中生硬地插入产品宣传,导致微电影在形式上偏向长广告。这些做法模糊了微电影与长广告的概念,首先就摆脱不了观众的挑剔,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行业发展造成伤害。

所以创作者必须充分挖掘微电影在内容趣味性和观赏性上的潜力,在微电影与商业推广的诉求结合之余发挥更大的创作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更多形态的好作品来丰富微电影市场。

近年来,关于微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引发了业内的很多探讨。比如微电影的入门门槛低,要推动它健康发展,当前需要研究和设立技术标准、艺术标准和文化标准。伴随着新兴媒体的产生从民间走来的微电影,并不应止步于草根,而应该在内容的优质化、商业模式的专业化上不断发展。还有人认为微电影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维持‘内容与‘商业,以及‘草根与‘精英之间的生态平衡,一方面要发挥微电影以内容为主的吸引力,避免内容广告化造成观众的排斥感而渐行渐远;另一方面要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让新媒体平台成为创意萌芽以及人才培育的基地,而不是被过度的商业操作挤压了优秀人才的创意成长空间。微电影的前途寄托于创作者对电影更多的尊重,也取决于各方力量的联合,出钱投资者不要干涉创作,而创作者需拿出更多职业精神,为观众奉献精品。

2010年以来,中国的微电影作品数量大幅度上升,前景值得期待,不仅因为这是一块新大陆,既不与传统电影竞争票房,又不可能像传统广告一样全片登上电视,减少了很多外界压力;更是因为微电影既能给企业创造广告效益,又能使观众获得享受,是一种双赢的产品。微电影这个小产业所蕴含的无限商机,正在成就不少人的大梦想,微电影产业化运作逐渐成为一种可能。随着微电影市场的成熟和繁荣,希望未来微电影发展将具有更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更为多样化的营销与制作模式,带给观众更精彩的观影体验。

猜你喜欢

草根
接棒李显龙,“草根”黄循财何以脱颖而出
15 Seconds to Stardom
像野草一样疯长
草根艺术家
流浪在故乡
草根
吃草根的孩子
拯救
假如没有老鼠
草根儿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