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支口服液对哮喘大鼠IgE和ECP含量的影响
2013-09-25李志军马冰宇
李志军,马冰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常有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的参与,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实验采用抗支口服液对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测量大鼠血清中IgE和ECP前后含量变化情况,从而对抗支口服液治疗哮喘的机制进行探讨。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成年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80~230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以下简称西药组)、抗支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
1.2 药品和试剂
抗支口服液(组成:麻黄、石膏、杏仁、黄芩、射干、僵蚕、地龙、炙百部、川贝母、桑白皮、虎杖、芦根、甘草,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制剂室生产);大鼠IgE试剂盒(北京晶美生物制剂公司);ECP大鼠血清试剂盒(美国Sigma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哮喘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大鼠经适应性饲养3天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分别于实验的第1天和第8天给予腹腔内注射10%卵蛋白、氢氧化铝混合液1ml,与两侧腰部各取1点,每次每点皮下注射0.5ml,使大鼠致敏。于第15天起,用40ml 3%的卵蛋白雾化吸入激发大鼠哮喘发作,其雾化流量为5ml/min,每次20min,隔日1次,共4周。激发成功标志为大鼠出现呼吸加快、口唇发绀、腹肌痉挛,点头呼吸及站立不稳等表现。以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对空白组进行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适应性饲养后,将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地塞米组(简称0.5mg/kg/d)、抗支口服液高剂量组(40g/kg/d)、抗支口服液中剂量组(20g/kg/d)、抗支口服液低剂量组(100/kg/d)每组10只。对各组大鼠分别标号,组间平均体重差控制在<20g,进行药物灌胃干预实验。各治疗组均从第1次哮喘激发开始,每日灌胃给药,直至处死前,连续4周,空白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5天复查动物体质量。
2.3 标本采集 于末次给药2h提取血标本,颈静脉采血,静置4h,然后以3 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低温放置备用。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4.1 抗支口服液对IgE的影响 结果见表1。
表1 给药4周后各组IgE情况(±s)
表1 给药4周后各组IgE情况(±s)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1;各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P<0.05。
组别 n IgE(Iu/ml)空白组 8 0.0230 ±0.0068**模型组 8 0.0784 ±0.0114西药组 8 0.0250 ±0.0095**高剂量组 8 0.0256 ±0.0094**中剂量组 8 0.0313 ±0.0113**低剂量组 8 0.0367 ±0.0101**#
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IgE含量极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及抗支口服液高、中、低治疗组 IgE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抗支口服液高、中剂量组与西药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低剂量组与西药组有明显差异。提示抗支口服液能明显降低哮喘大鼠血清IgE含量,尤其是中、高剂量组。
灌胃剂量不同的各组间比较,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抗支口服液降低哮喘大鼠血清IgE的作用与剂量相关,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作用相当,明显强于低剂量组。
2.4.2 抗支口服液对ECP的影响 结果见表2。
表2 给药4周后各组ECP情况(±s)
表2 给药4周后各组ECP情况(±s)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各剂量组与低剂组比较,#P<0.05。
组别 n ECP(ng/ml)空白组 8 34.13 ±6.85**模型组 8 44.63 ±8.88西药组 8 35.13 ±6.40**高剂量组 8 35.63 ±7.33**#中剂量组 8 36.00 ±8.86**#低剂量组 8 42.00 ±7.50*
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ECP含量极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低剂量组外,西药及抗支口服液高、中剂量组ECP含量均显极显著降低(P<0.01)。抗支口服液高、中剂量组与西药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抗支口服ECP液能明显降低哮喘大鼠血清ECP含量,尤其是中、高剂量组。
灌胃剂量不同的各组间比较,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治疗意义。提示抗支口服液降低哮喘大鼠血清ECP作用与剂量相关,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作用相当,低剂量组无治疗意义。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卫生问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哮喘病的病理学改变以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辅的慢性气道炎症为基本特征,临床上以气道炎症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通气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主要血清学特征是总IgE水平和特异性IgE水平增高。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免疫遗传学认为,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与受基因调控的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阳性率密切相关。
气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哮喘病的特征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特异性的抗原递呈细胞,一切速发型变应性疾病的组织和器官的局部以及渗出液中均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出现,成为变应性疾病发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已知嗜酸性粒细胞胞内有许多蛋白颗粒,其中最重要的为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对支气管哮喘的发作预后的判断和药物疗效的评价有重要作用,它是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一个指标[1]。历代医家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以痰论,痰液是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人体津液代谢主要涉及肺的输布、脾的运化、肾的气化功能的协调;外感六淫,饮食不当皆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水谷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都能导致津液凝聚成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内源性致病因素,痰饮伏肺病程缠绵,外邪引动伏痰则引起哮喘急性发作[2]。抗支口服液由麻黄、石膏、杏仁、黄芩、射干、僵蚕、地龙、炙百部、川贝母、桑白皮、虎杖、芦根、甘草共13味组成。麻黄、石膏、芦根清热宣肺;杏仁、炙百部、川贝母化痰止咳;黄芩、射干、虎杖清热解毒;僵蚕、地龙解热平喘。诸药合用,使肺热邪毒以祛除,咳、喘、痰诸症得以改善,是标本兼治之剂。
本实验结果显示,抗支口服液能明显降低哮喘大鼠血清中IgE和ECP含量,中、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效果更明显。由此可见,抗支口服液对实验大鼠哮喘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阐明抗支口服液治疗哮喘病的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1]Venge P.Serum measurements of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in bronchia lasthma[J].Clin Exp Allergy,1993,23(Supp12):3 -7.
[2]谢鸣.中医方剂现代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