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调新弹话评估——武汉市汉阳区地税局纳税评估见闻

2013-09-23陈晓光朱全贵

税收征纳 2013年5期
关键词:汉阳区管理所税源

陈晓光 朱全贵

纳税评估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可武汉市汉阳区地税局在纳税评估中涉及到了机构变化、人员调整、方法创新等内容,从而使纳税评估这个不太新鲜的老话题增加了许多新故事。

为纳税评估设立专业机构

汉阳区地税局流传着一个新名词:“外分式纳税评估”,这个新名词应当是汉阳区地税局2011年11月份首创的。这个新名词出现的背景是:武汉市地税局推行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市地税局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相关文件中曾明确提出“将纳税评估从日常税源管理中独立出来,突出纳税评估的地位和作用。集中评估资源,组建专职纳税评估机构,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监督制约作用。”

为了落实市局推行的改革方案,汉阳区地税局党组研究,决定拿出两个税务管理所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即二桥税务所和晴川税务所。纳税评估的机构设置约占全局税源管理所总数的20%的比例。该局还于同年成立了专业化的纳税评估税务所,税务所的名称不变,但工作职能转变了。他们称这种由专业税务所搞评估为“外分式纳税评估”的方式,这就是“外分式纳税评估”由来。据说实行“外分式纳税评估,”在国内不算是新闻,但当时在湖北省地税系统绝对是首创。

据了解,国家税务总局曾就纳税评估有过相应规范,如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中明确:“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通过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总局尽管在纳税评估相应规范中明确了纳税评估的概念,但并未明确纳税评估应当采取何种纳税评估的机构及方式。按照以往传统的惯例,纳税评估一般都是由税务所对所管辖范围内纳税人本年度的纳税情况进行评估。这也是眼下各级税务机关较为普遍采用的评估方式。也有人称传统的纳税评估方式为“自娱自乐”。

为了搞好纳税评估的改革,汉阳区地税局的领导班子想得更深远一些。他们认为改革就要付出一些代价,要做出一些“牺牲”;但于工作有利,对税收收入有利,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于是,汉阳区地税局党组向市局领导提出:在纳税评估改革中“不增设机构、不增加人员、不增加经费(简称三不增)”。

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筹谋后,汉阳区地税局的改革也算顺利完成了。有的税务所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中付出了很多,如税务人员都要面对着“三减”的问题,即:“减人员、减户管、减征收任务”。如二桥税务所在改革前有16个人,改革后只剩下8个人。去年底区局分来了两个大学生,目前共有10个人;再如晴川税务所,改革前有16个人,后来也只有9个人。这两个所做了“减法”,其它税源管理所就要做“加法”,要增加户管工作量,税源管理所的任务加大了。但各税源管理所原先所承担的纳税评估任务分离出来了。

尽管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力度挺大,但在汉阳区地税局党组的领导下,改革顺利进行。谈到如何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该局局长唐哲超也有一番感慨。

在落实市局推行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任务中,区局全体同志都作出了努力。许多干部要从一个已经相对熟悉的工作环境里“跳出来”,进入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新环境里。别看这时用了“跳出来”这个词,实际上对每个干部来说都是一个要面对感情与业务的重大选择。如从感情上说,有些干部在原来的税务所里干了许多年,一直在从事税收征管工作,对纳税人户管、对所里的征管工作环境都很熟悉。要他们转行去做不太熟悉的而且要重新学习的工作,或者说到一个新的税源管理所,从感情上说总有些不适应。再从业务上说,区局现有的干部也都不太年轻,有的干部曾是征管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可现在要他们放下已经熟悉的工作环境,去从事纳税评估方面的工作,他们都得要面临重新学习纳税评估业务知识的过程。因此,这项改革对每个税务干部都是一个考验。

评估流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如果与原来“自娱自乐”式的纳税评估相比,现在的纳税评估要规范多了。据税务行家介绍:市地税局推行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核心,就是体现“专业”。汉阳区地税局流行一句话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按市局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设想,区局内各涉税岗位的设置也都遵从了“专业化管理”这一理念,在纳税评估中引入专业化管理的思路也是如此。行家称,这种相对独立的外分式纳税评估管理机构的设置,有效避免了原来在税源管理所内设置的纳税评估岗缺乏制约机制的现象。

为了做好“外分式纳税评估”的工作,汉阳区地税局也作了多方面工作部署,他们称为有充分准备。如按照市地税局的要求,汉阳区地税局设立了专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公室,主要是发起评估、督促评估进度、复核评估质量、转达评估建议书、处理及协调评估出的问题等事项。区局还在纳税评估所内设置了三类评估岗,即评估事项管理岗(所长岗)、纳税评估岗和内务管理岗。对三类岗位都明确了岗位责任和工作制度,使每一个上岗人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汉阳区地税局还组织专班编写了纳税评估工作规程,绘制了工作流程图,他们称其是规范化管理。使评估人员上岗后就能按流程办事,按规程操作。据从事纳税评估的税务干部介绍:在纳税评估工作规范化操作过程中,他们做到了“三个同步,”即纳税评估任务发起、网络和纸质资料记录同步;纳税评估任务实施,网络记录与纸质记录同步;纳税评估任务完成,网络提交与纸质报批同步。与“三个同步”相配套的是“三不通过”,即:无纳税评估纸质资料,如约谈记录、实地调查记录的不通过;无案头分析资料的不通过;无征管建议的原则上不通过。

评估流程实行规范化管理,也使纳税评估为各税源管理所认可。尽管实行了“外分式纳税评估”,但纳税评估还是在税务机关工作场所进行,在实施纳税评估时,一般仅限于税务机关内部,不是对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进行实地稽查。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主要还是来源于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存储的信息资料,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行政审批、发票、财务核算等资料,以及从银行、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等取得的外部信息数据。评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数理统计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对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各项涉税指标等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揭示其异常波动程度,作为评定纳税人申报税款是否真实、准确的参照。

4月24日,武汉市黄陂区国税局与地税局联合举办“税企心连心,和谐促发展”税收知识竞赛。此次竞赛是黄陂区国、地税携手,采取税企互动方式,整合利用宣传资源,扩大宣传影响力,推进和谐征纳关系的深入发展的一项活动。(图/文:李靖)

收获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时至年底,汉阳区地税局展示了纳税评估的成果。

一是税收收入的质量提高了。2012年,汉阳区地税局的收入总额达到30.03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2.58%;其中:通过纳税评估,企业实际补缴税收收入达到了1.7亿元。

二是纳税评估水平提高了,这是众多纳税评估人员发出的感慨。他们的感受是,现在所承担的纳税评估任务与原先在税源管理所里的纳税评估不一样。原来所里的纳税评估是以税源管理为主,税源吃紧时就去搞一下评估。评估的情况也不需要写规范的纳税评估报告;即使要写纳税评估报告,也由专门的人员去写。然而,现在每个税务人员对评估的情况不仅要写纳税评估报告,还要对纳税人的纳税状况提出评估意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纳税评估报告的质量也很重要,要能找出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局里的征管工作提出改进建议,评估报告还要为各税源管理所采纳。

三是干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许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压力大了,从而促进了从事纳税评估税务干部学习政策业务的积极性。如所里主动请税政科的同志去讲解房地产税收政策,讲其它税收业务政策。有的所还开展了老带新、新促老的学习方法。如二桥税务所去年底分来了一个中南财大的硕士研究生,她将在学校里学习的一些政策业务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时还为大家讲解现行的税收业务政策。各纳税评估所还经常研究税收政策,如上级出台了什么新政策,企业在如何执行政策,那些方面还有偏差等。通过这样的税收分析,提高了从事纳税评估人员的税收政策水平和执法水平。政策水平提高了,纳税评估的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是税务干部人人都学会了评估分析,个个都可以“单兵作战”。二桥税务所梁泽文颇为自信。他举了一个例子,某企业长期亏损,税务干部在纳税评估时发现该企业去年成本出现异常。经实地调查核实,是该企业误将低成本的B产品按高成本的A产品转结了产成品,仅此一项,该企业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100万元。

汉阳区地税局认为纳税评估工作实现了“两破”,一是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将纳税评估事项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去布局;二是打破了“保姆式”的管户和纳税评估模式,实施专业化的纳税评估模式。

经历了一年的纳税评估实践,区局对纳税评估的认识更清楚了。市地税局倡导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税收管理员“保姆式”的管户方式。如在原先一个所的范围内进行纳税评估,不仅会产生怕亮家丑自找麻烦的困惑;也会难免存在所长领导下开展“自娱自乐”的评估,导致纳税评估走过场的现象。

也许这就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猜你喜欢

汉阳区管理所税源
国道218线那拉提至巴伦台公路隧道管理所设置方案探究
小雨滴
关于做好房地产管理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涵养税源
舵稳当奋楫 风劲好扬帆 汉阳区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为建国70周年献礼
做驱散孩子健康阴霾的“贴心人”——汉阳区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纪实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
巴楚縣文物管理所藏龜茲語木簡與據史德語陶罐肩部銘刻
税源专业化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建立税源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