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2013-09-22北京市地震局罗桂纯
北京市地震局 罗桂纯
城市作为所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地震,将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由于城市具有空间的集中性、人口的密集性以及经济的多样性,使城市地震的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具有连锁性,会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城市高楼林立,一旦遭遇大地震,其后果可想而知;停电、断水、煤气管道爆裂、火灾等次生灾害,让地震灾害雪上加霜;地震恐慌、社会动乱等衍生灾害,也不容忽视。城市遭遇地震之后,受灾的民众怎么办,到哪里去,是地震之后最为切实的问题。除了多渠道的地震科普宣传和正确的科学引导之外,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受灾的民众提供应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相对安全场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介绍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应对重大灾害性事件临时安置灾民的场所。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将一定规模的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列为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棚宿区、应急照明用电和应急厕所这几种最基本的功能。较大或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应急指挥部、应急照明用电、应急停机坪、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处、应急卫生防疫站、应急发电设施、应急监控设施、应急厕所、应急通讯广播等设施。城市公园由于具有其特殊的空间位置,常常作为最有效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成为具有游憩、观赏、生态、避难等功能的综合体。
北京地区发展现状
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北京人口数量已破2000万。作为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一旦遭遇地震,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地震时,电器短路引燃煤气、汽油等会引发火灾;水库大坝、江河堤岸倒塌或震裂会引起水灾;公路、铁路、机场被地震摧毁会造成交通中断;通讯设施、互联网络被地震破坏会造成信息灾难;化工厂管道、贮存设备遭到破坏会形成有毒物质泄漏、蔓延,危及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厂、水厂、煤气厂和各种管线被破坏会造成大面积停水、停电、停气;卫生状况的恶化还能造成疫病流行,等等。同时,地质次生灾害也是不能避免的,如大地震时出现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河流改道、地表变形,以及喷沙、冒水、大树倾倒等现象。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引起人们对地震的恐惧。有一些地震本身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以致造成社会动荡而带来损失。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北京,损失会相当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才是震后人民群众应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相对安全场所。
截止到2012年10月,北京已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昌平、延庆十个区县,建设了76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427.68万平方米,可容纳241.19万人。近年来,市地震局联合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在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法规和预案,使防灾减灾的内容更充实、更实用、取得更好的实效。
实探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为了切身感受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环境和查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笔者实探了北京市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中轴路东西两侧,北临奥林匹克公园和中华民族园,西起健德桥,东至太阳官惠忠庵村,全长4.8千米,总规划面积67平方千米。公园被6条道路分为7段,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理位置重要。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约为380000平方米,按人均疏散面积1.5平方米考虑,可疏散 231043人。
由于公园呈条带状,笔者任一选定一处为切入口,作为此次探访目标。笔者从祁家豁子往南,经过健德门桥,就能到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了掌握周边居民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程度,笔者在距离大都城垣遗址公园500米左右的地方,询问了经过的行人。
笔者:请问您住在这周围吗?
路人1:是的。
笔者:您知道这附近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吗?
路人1:知道,就在前边,过了马路就是。
笔者:好的,谢谢。
………
一共询问了10人,其中6位是住在周边的居民,都知道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另外4位是经过此地的行人,其中有1人知道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另外3人表示见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指示标志,但是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应急避险设施,我们应该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周边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了解避难场所的功能。只有这样,发生地震之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才能起到减灾救灾的功用。
在公园的入口处,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标志牌。这种标志牌,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让附近的居民或者经过的行人,知道这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旦发生地震,就知道应该往这里转移。
公园的入口处,有很多的标志牌放在一起,注明了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主要功能。
公园的入口通道非常人性化,中间是正常人走的台阶,两边是残疾人走了特殊通道。进入公园大门30米处,有一片绿色草地,地面平整,下雨也不会积水,是扎帐篷的好地方。果然,有一个“应急棚宿区”的标志,树立在路边醒目的位置。这种标志,表示此处是应急避难场所的帐篷区。同时,“应急供水”的标志也放在一起,这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提供饮用水的地点。
公园的中央是一条运河,河水荡漾。河两边是绿化带。根据地形条件、地理位置、公园建筑,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沿着河道往东走,还能看到很多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指示标志。
通过此次实地探访,笔者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公园入口处的标志牌,有些已经贴满了小广告或者其他物品,严重影响路人辨认或查看。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定期清理或维护。
2.由于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有些标志牌已经倾斜或者松动,应该进行定期的查看和维护。
3.一路探访的过程中,见到了金属标志牌,也见到了木质标志牌,为了更好的宣传和维护,应该使用统一的标志牌。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和领导。同时,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与认知了解,才能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实用功能更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