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农民工转移规律的实证研究

2013-09-21寇振亮

关键词:昌图县比率辽宁省

刘 铭,安 岗,寇振亮

(1.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2.辽宁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辽宁 沈阳 110013)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毋庸置疑,农民工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分析预测辽宁省未来新成长起来的农民工转移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准确把握农民工数量上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各项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国外研究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观点包括:以舒尔茨等为代表的自身发展论、以刘易斯等为代表的结构转换论、以乔根森等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转换论和以拉克西特等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转换论[1]。以上观点为我们进行二元经济转换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此外,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了著名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2],认为城乡预期收益的差异是决定人口流动决策的关键变量,而影响城乡预期收益的主要因素是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从流出地和流入地不同的角度又可以区分为劳动力流动的推力和拉力,即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可能是由农村不利的条件促成,也可能是城市的有利环境所吸引,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应该更多地归因于“拉”的作用,托达罗模型假定流动主要取决于城乡劳动市场的工资比较。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实际差异大多数的年份在2∶1或3∶1(农村为1),这种收入差距吸引着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

本文将研究辽宁省农民工外出打工比率(外出打工人数/农村人口)和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比 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验证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结论。

二、辽宁省农民工概况与调研数据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掌握的数据,辽宁省农民工目前的概况可总结为:

(1) 辽宁省农民外出务工数量有所增大。2010年底辽宁省农民工总量为412万人,比上年增加24万人。其中在本乡镇以外务工或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工(包括举家外出的农民工)为233万人,在本乡镇以内务工或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工为179万人。农民工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4.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2010年,辽宁省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仍占主体,占68.7%,高中文化的占8.9%,小学文化的占9.4%,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0.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7%,大专及以上的占6.9%。

(3) 农民工居住条件仍需改善。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住房的占3.5%,独立租赁住房的占10.5%,住单位宿舍的占32.8%,居住工地工棚的占13.3%,居住生产经营场所的占6.7%,与人合租住房的占12.2%,其他形式的占21%。

(4) 农民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10年,辽宁省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2 127.6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月收入在1 600元以下的占41.1%,1 600~2 400元的占28.4%,2 400~3 000元的占11.1%,3 000元以上的占19.4%。外出农民工寄回、带回现金比上年增长14.6%。辽宁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13.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掌握辽宁省农民工的具体情况,辽宁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课题组组织了一个大规模调研活动。通过对先期朝阳县点调小样本情况分析,确定调查指标及相应概念界定,然后开始普调工作。为避免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偶然性对调查分析结果的影响,决定选择昌图县作为普调对象,考虑因素如下:一是昌图县人口规模较大,有34个乡(镇)、429个村、21.3万农户、71.7万人口,普调结果数据量大,能够有效反映当前及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现状;二是昌图县为农业大县,人均土地面积达2.18亩,在农村居住并从事农业活动人口较多,对农业具有较大依赖性,具有典型农村人口活动特征;三是昌图县所辖区域广阔,村庄的人口规模、经济活动结构等特征随地理位置及发展速度不同而差异较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辽宁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农村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昌图县农民外出打工比率(打工人数/农村人口)为20%,平均每户外出打工收入12 489元,土地经营收入为13 345元,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比为0.94。

三、打工比率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转移曲线

1.建立回归模型

对昌图县429个村的农民外出打工比率和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比进行数据分析,把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比(X)与打工比率(Y)描成散点图(见图1),并根据回归原理拟合出曲线:

Y=8.876ln(X)+22.773

(1)

图1 昌图县农民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比和外出打工比率的函数关系图

2.外出打工比率模型的经济含义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根本动力是农民对收入增长的追求。在昌图县的农民外出打工比率模型中,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的比值越大,外出打工比率越高,出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是曲线是对数的,二阶导数为负,说明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比在5倍之内明显促进转移率的提升,再继续增大就对转移率的贡献不明显。根据库兹涅茨收入差距倒U型规律[3],辽宁省目前处于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的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将会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此外,在昌图县进行普调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增加了桓仁县、大石桥市、阜蒙县、朝阳县、盘山县、建昌县等6个县,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村庄共120个进行了抽样调查。对昌图县数据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基本符合昌图县模型规律。因此,以上模型可以引申出的含义是,农民的外出打工比率可能出现先加速,达到一定峰值后开始减速,最后在外出打工比率达到30%以上时出现趋于停滞的趋势。

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得出结论,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比在5倍之内时,二者接近于线性关系,收入比上升可以明显提高劳动力转移比率。目前大多数样本都处于这一区间,这个结论对于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四、辽宁省未来劳动力转移情况预测

1.辽宁省户籍人口预测

根据《辽宁统计年鉴》[4]公布的1978—2010年户籍人口时间序列数据,经数据平稳性检验后,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对辽宁省2011—2030年户籍人口(包括非农人口、农业人口)进行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辽宁省农业、非农业人口预测示意图

2.辽宁省外出打工情况预测

打工收入与土地收入比和目前统计口径的工资收入与第一产业收入比可以对应,按照上述规律,可以采用昌图县的基本模型来推及辽宁省1995—2030年劳动力转移情况。根据省统计局调查数据,辽宁省2010年外出农民工总量为412万人,外出打工比率为19.7%(占辽宁省农业人口),这与昌图县调研的数据有差别,考虑到昌图的特殊情况,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为:

Y=8.876ln(X)+20.773

(2)

由于预测的外出打工比率大多处于10%~30%,在拟合的曲线中处于误差较小的阶段,模型修正所带来的误差可以忽略。假如收入比变化基本趋势估计是正确的,这个预测具有一定说服力。

从预测结果看,辽宁省未来外出农民工数量将逐年增加,但增速趋于平稳,到2025年达到最高点497.9万人,之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见图3。

3.对于两种统计口径和城镇化率的思考

以上分析均使用户籍人口的统计口径,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有一个差额,正好是外省流入的无户籍流动性人口存量。按照辽宁省中长期规划的目标,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75%,我们可以推测出普查口径的城镇人口。这个数据和按照历史趋势预测的非农户籍(城镇)人口之间的差额减去外省流入流动性人口就是农民工的数量,见表1。

表1 流动性农民工情况预测 万人

注:所需农民工数量=普查口径城镇人口-外省流入的流动性人口-户籍非农人口。

按照这一逻辑,可以计算出75%城市化率目标所需的农民工数量。上文根据昌图县调研数据分析预测出未来20年农民工外出打工数量,这两个数量的差就是农民工的缺口,或者说是居住在城镇人口的缺口,在2011年只有16万人,但是到2020年达到143万人,到2030年达到168万人。

因此可以推知,如果没有政策上的重大改变,既定的城市化率目标的实现较为困难。同时可以看到,对近500万农民工这种“候鸟式”就业形态的管理和解决就业将是未来20年的常态问题。目前,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表现出来的却是职业与身份的背离,形成所谓的“候鸟式”劳动力流动模式[5],带来的是农民工的就业在地区、行业以及企业的“高流动性”[6],这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结构转换迟缓,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农村市场难以启动,使经济长期处于内需不足的状态[7]。

五、辽宁省促进农民工转移的政策思考

面对较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政策,对有序推进辽宁劳动力转移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持发展速度,提高农民工收入是重要的政策取向

日本和韩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推动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力。韩国在1950—1980年,30年间农业劳动力由最初时的74.1% 下降到34%,年均递减2.56%[8]。以此经验并结合辽宁实际,大力发展辽宁县城经济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地就近解决就业,可以提高转移率和农民工收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

2.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化的速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必然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9]。为应对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城镇就业的严峻形势,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促进产业化、规模化,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占用,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

3.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

目前,辽宁省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几率很高。这一点对于托达罗认为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会导致城市失业率的上升进行了修正[10]。原因是农民工就业于城市非正式部门,工作环境差、收入低、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低,大规模的农民工队伍是对城市劳动力结构的很好补充,不会增加城市失业率。因此,应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降低交通成本和流动的制度成本,是提高转移率的重要环节。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4.加强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个重要保证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转移的速度和质量,文化程度越高,转移的领域就越广,速度也越快,质量也越高。由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辽宁省农村教育相对薄弱,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难以实现顺利转移。因此必须采取教育扩张策略,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农村高等教育,提高农村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1] 崔占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58.

[2] 冯林杰,陈建东.基于托达罗模型的人口流动因素分析[J].消费导刊,2008(15):6.

[3] 姚静,李爽.欠发达农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97.

[4]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9.

[6] 周大鸣.永恒的钟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49.

[7]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88.

[8] 韩俊.南朝鲜的农业劳动力转移[J].人口学刊,1989(6):9.

[9]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33.

[10] 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空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7.

猜你喜欢

昌图县比率辽宁省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浅谈昌图县土地确权溢出土地收费主要做法
昌图县积极探索侵蚀沟综合治理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昌图县太平镇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昌图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