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医攻博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成效——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十年教学与探索

2013-09-21潘华峰冯毅史亚飞杨智辉任金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制中医学研究生

潘华峰,冯毅,史亚飞,程 宾,杨智辉 ,葛 昕,任金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简称非医攻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积极推进中医高等教育学制学位改革,探索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途径,联合决定开展的试点项目。作为首批4所试点单位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已经招收了10届试点班学生,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独具特色,有较强的应用与推广价值,开辟了中医高等教育长学制的新领域。

一、“非医攻博”专业发展现状

1.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在更广泛的本科专业中选拔优秀人学习中医学,且生源中来源于北大、中科大、浙大等985高校和教育部直属211高校的优质生源占25%,同时生源来源于除医学和军事学以外的理、工、农、文、哲、史、法、经济、管理、教育等10个专业门类。从非医学专业中招收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从根本上奠定了复合型人才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培养基础,构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与长学制教育新模式。专家教授和用人单位均普遍认为非医攻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2.“三段一体式”培养模式的确立。首次将中医学本、硕、博三个教育层次内容融为一体,创立“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三段一体式的培养模式,其中课程学习包括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1)课程学习阶段,重点优化基础课程模块,将原来传统中医学本科四年课程学习内容整合至两年完成,将传统中医学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共1年的学位课程整合至半年完成,并出版了适合“非医攻博”研究生自身特点的系列讲义与教材,课程模块及课程教学中充分实现了“通过课程而获得知识和通过课程走向研究”的融合与统一,为中医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与新的方法。(2)临床实践阶段,依托第一临床医学院,安排学生在门诊、住院部各科室(以中医内科为主,兼顾外、妇、针灸等科室)进行轮训,配备资深医生作为其临床带教,要求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临床带教工作规范,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培训制度和出科考核制度,以考核为杠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际临床能力。(3)科学研究阶段,在中医学一级学科项下十二个二级学科实施专业分化,采取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的方法,以学科和教研室为基础,以高年资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实现教研室团队和导师集约式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同时正积极探索跨校/研究院所的协调培养机制与方式,践行高层次人才“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新理念。

3.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五届毕业生93人,执业医师通过率超过90%;分配到高等学校及地市级三甲医疗单位13人,大型医药企业5人,其他相关行业8人,做博士后4人。在读期间有42人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2005级学生栾加芹出版医学科普著作《不生病的智慧》3部,2006级学生肖建喜出版2部医学科普书。专家与用人单位一致认为攻综合素质、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培养潜力大,是非医攻博学生的最大特点。

二、“非医攻博”的专业特色

1.学制缩短、时间成本降低。现行中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学制是6年,加上本科教育5年,实际是11年。非医攻博研究生培养模式如果将生源前期的本科4年计算入内,则为9年。学制的缩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但却有效的降低了中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更有利于培养出年富力强的中医科研人才的生力军。

2.招生录取率低、筛选严格。随着报考人数不断提高,考核筛选制度更严格,尤其在复试阶段,从外语,到中医基础知识,再到以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资深专家面试,层层筛选,录取率相对较低。报考人数从2002年的16人上升到2012年的153人,2005以后录取率一直保持在3∶1以上,2009年达到5.2∶1,而2012超过7∶1,远远超过现行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比例——现阶段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率为 1.8∶1;硕士为 2∶1(详见附图)。

附图 我校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招生录取特点

3.培养方式灵活、突出“个性化”。个性化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本科的专业背景,在选修课、临床见习实习、导师选择、科学研究以及学位论文选题等方面,充分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权,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将本科专业知识与中医学知识的结合。要求导师及教研室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指导学生将原有知识体系与中医学体系相结合。

4.“优胜劣汰”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提供种类多样的奖助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如国医大师邓铁涛专门成立了“非医攻博“奖学金。另一方面目前已形成科学规范的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科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和中药学四门课程。中期考核既有利于淘汰不合格的学生,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培养质量。

5.培养规格拓宽。与现行博士研究生教育相比,一大批既懂法律、外语翻译、经济管理、体育运动等专业知识,又懂中医的复合型人才进入到相关行业(如医事法律、中医药对外贸易、医院管理、健身保健),拓宽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格,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扩大了中医药在其他行业的影响力。而留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毕业生,也有利于将中医学和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完成跨学科的科学研究。

三、问题与展对策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这十年的非医攻博教育探索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1.专业认同不够,应加大宣传。与16-18世纪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从哲学中剥离,追求形成独立的、自成一体的学科体系相反,今天学科统合正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另一种趋势[1]。而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科学。“非医攻博”新专业的产生是顺应了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科统合的客观形势。然而目前对“非医攻博”偏见仍然存在,依然有“五年时间不可能学好中医”的固步自封的思想。因此,有必要对“非医攻博”专业加大宣传,尤其是有必要将中国“非医攻博”试点专业兴办十年来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4+4”的医学教育经验进行比较,加强我国对“非医攻博”专业的认同。

2.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模块调整有待加强。鉴于“非医攻博”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方面的差别较大以及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等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带教,教学难度和对教师的要求都大大增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非医攻博”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方法、编撰特色教材。当条件成熟的时候,应当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课程模块,真正做到在学制相对较短的情况下的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可适当采用PBL教学法、个别章节问题让学生自己授课等教学方式,解决课程和学时密集、内容冗长枯燥等问题。

3.校企联合机制有待确立。联合培养模式是高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与资源整合的客观需求[2],而“非医攻博”专业培养要在五年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应该创新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大学之间、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医院之间)的联合培养机制,以整合并共享各方教育教学资源。导师和教研室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帮助学生前往该研究方向(项目)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相关学校、院所或企业去进修。例如,2002级有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被导师派去江苏跟名老中医学习。但进修学习、联合培养的方式应该明确安排在培养计划中,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四、展 望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领导试点工作已开展十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十年的探索中,率真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强化中医临床能力培养,每年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生源质量逐渐提高,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质量高,作为非主流专业的非医攻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非医攻博教育模式的构建和稳定,将对中医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将对古老的祖国医学国际化和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李雪飞,程永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10.

[2]郑金海,苏 青,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6):90.

猜你喜欢

学制中医学研究生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五行真经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