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山城区小学 4~ 6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

2013-09-21高志华王淑珍李海华韩志鸿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学业

杨 羚 高志华 王淑珍 李海华 韩志鸿 张 郢

学习倦怠是学习心理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学习状况的重要指标。学习倦怠是一种发生于正常人身上的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相关的心理状态[1],这种状态表现为:①精力耗损,身心耗竭;②对与学习有关的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学业持负面态度;③个体在学业方面体会不到成就感或者没有效能感。即学习倦怠包括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 3个方面[2]。

目前,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高职生及中学生上,而小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甚少。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必要就小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展开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唐山市某两所城市小学分别抽取四~六年级学生 211人和 314人,共 525人,年龄介于 9~ 15岁之间,平均 (10.93±0.84)岁。排除 1份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524份 (99.8%)。1.2 方法

1.2.1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3]吴艳,戴晓阳,温忠麟等编制,问卷共分为 3个维度,主要是身心耗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问卷共分 16个题目,5级计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全卷总分 80分。分值越高表明该学生学习倦怠感越强。以 3386名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为样本,问卷的各因素的同质性系数 Cronbachα系数在 0.689~ 0.858之间,重测信度为 0.606~ 0.732,达到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也较好。

1.2.2 施测 采用班集体施测方式 ,由受过训练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为主试,以统一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当场收回问卷。

1.3 统计处理 使用 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分析。

2 结 果

2.1 调查结果与理论中值的比较 将本次调查的结果与理论中值进行比较,见表 1。

表1 本次调查的结果与理论中值的差异性检验及筛查结果(n=524)

结果显示,除了低成就感因子外,情感耗竭、学业疏离及学习倦怠总分均低于理论中值;但学习倦怠超出理论中值的比率较高,特别是低成就感因子,53.6%的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不到成就感。

2.2 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及学业等级的差异检验 剔除相应项目未填写的问卷,就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 独生与否及学业等级上的差异进行 t检验和 F检验,见表 2。

表2 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及学业等级上的差异检验结果(±s)

表2 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及学业等级上的差异检验结果(±s)

?

结果发现,男生的学习倦怠及其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显著高于六年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学习倦怠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优、良、可、差 4个学习等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差异非常明显,学业等级越低,学习倦怠水平越高。

2.3 学习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诲上的差异检验 调查父母常对小学生说的话(1=好好学习,2=听话,3=团结同学,4=其它),删除掉没有回答的学生 15人,对做答学生在 4种选项上的回答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选项显著集中(i2=489.498,P<0.001)。就学习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诲上进行差异检验,见表3。

表3 学习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诲上的差异检验(±s)

表3 学习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诲上的差异检验(±s)

?

结果发现,被教导关注同学关系进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最低。

3 讨 论

3.1 与理论中值的比较结果分析 唐山城区小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低于理论中值,也显著低于吴艳等[4]以相同工具对初中生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 (t=-15.800,P<0.001)。这表明小学 4~ 6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较为乐观。但需要注意的是,超出理论中值的比率相对较高,21%的小学生学习倦怠超理论中值;53.6%的学生感觉到学习活动并没有给其带来相应的成就感。因此小学生学习倦怠应受到关注。

3.2 学习倦怠的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及学业等级的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男生的学习倦怠高于女生,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有:①学习成绩,类淑河等[5]研究发现,

小学男生的成绩普遍低于女生,而本研究还发现学业成绩越差学习倦怠越严重;②教师的认知偏见,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存在着普遍的基因偏见[6],认为女生比男生懂事,守纪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女生更多的包容,而对男生则采取更为严厉的教育方式,这也会造成男生较女生对学校环境的排斥,加重学习倦怠。

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高于六年级。一般来讲,六年级面临着小升初的考试,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都要显著的高于四五年级的学生,而其学习倦怠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外部压力下,充分合理的竞争,可以提高其成就感,适当的降低学习倦怠。

非独生子女学习倦怠高于独生子女。早在 1984年谢诚和石祥云的有关独生子女的调查中就显示,独生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优于非独生子女[7];卞修凡等的研究也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活动能力和学业成绩方面均优于非独生子女[8]。而本研究的事后访谈中还发现,城市小学中的非独生子女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主,由此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女子相比,享受着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接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学习辅导与引导,这样学习压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因此学习倦怠水平较低。

优、良、可、差 4个学习等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差异非常明显,学业等级越低,学习倦怠水平越高。这与国内教育领域对厌学及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一致[9]。可见,感觉学业不如人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对学习活动的厌倦情绪与行为反应。

3.3 学习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诲上的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小学生家长最常说的话依次是“好好学习”、“团结同学”、“听话”及其它,其中说“好好学习”的家长占 65.1%,与其它教诲相比占到绝对优势。这表明绝大多数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都远高于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或其它方面的关注。但研究表明,父母关注人际交往的孩子学习倦怠水平最低,低于家长关注学习的孩子。万兴松等人的研究就发现,父母对孩子学业的高期望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着负向的预测作用[10]。这表明,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与强调,其实是向孩子传递着他们自己的焦虑,而这种焦虑直接感染到孩子,而使孩子感受到被放大了的学习压力,学习倦怠水平上升,学习成绩下降。

[1]吴艳,戴晓阳,张锦.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的初步编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18-120

[2]邢强,陈丹丹.中小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与展望 [J].教育导刊,2010,18(9):25-29

[3]吴艳,戴晓阳,温忠麟,等.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52-154

[4]吴艳,戴晓阳,张锦.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的初步编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18-120

[5]类淑河,类淑萍,刘振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年龄与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1):45-46

[6]王玉琼.小学教师的基因偏见及其影响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7]谢诚,石祥云.一个值得社会和家长注意的问题--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调查 [J].人口研究,1985,9(4):27-29

[8]卞修凡,甄茂荣,唐久来.独生子女的学业研究 [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3):113-114

[9]魏志霞,晏丽娟,杨绍清,等.学优生与学困生学习倦怠的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230-1231

[10]万兴松,费龙才,张晓庆.影响城市中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5-46,44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学业
艰苦的学业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名落孙山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35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