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党建:中国共产党力量的一次重新凝聚
2013-09-21责任编辑张天明
(责任编辑/张天明)
金一南,本刊顾问,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
“谁赢得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
“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这是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令斯诺印象极其深刻。因为1936年毛泽东说这句话的时候,红色革命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而毛泽东竟然对未来的胜利如此充满信心。这一信心随着13年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得到了完全的证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就是土地革命,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解决了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的问题。
现在距离毛泽东在陕北窑洞对斯诺说这句话的时间,已经过去了77年。
77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在由温饱走向小康的过程中,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45.4%,下降为1985年的22.2%,再降至2012年的不足10%。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重还要降至6%以下。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1953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是13.26%。
1979年,城镇人口比重也才达到18.96%。
1995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29.04%。
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6.6%。
2012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2.57%。
以上比例还未算入2.6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中国社会结构正在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还是主要问题吗?
赢得农民还是赢得中国的首要因素吗?
必须承认,就如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为中国建设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农民工为中国建设发展同样做出巨大贡献。
不一样的,是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又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工人。他们离开了曾经把他们牢牢固定在土地上的乡村,又不拥有以城市户口为代表的市民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福利待遇。他们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夹在了新旧两个层面之间,各种矛盾、焦虑、彷徨、探寻随之产生,构成了一幅恢宏壮观色彩斑斓的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过渡图景。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审视,让人们充分看到进行农民工党建研究的重要意义。农民工这一专有名词,也许50年后就消失了,甚或在30年或者20年后就消失。但农民工从发生、发展、壮大再到消亡的阶段,是完全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同步提升的阶段,其中包含的决不仅仅是农民工这个称呼走向消亡的过程,更包括了中国由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序列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今天农民工不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一部分,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果说中国革命实践证明解决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问题,那么中国建设发展的实践也必将证明:解决了农民工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共产党过去依靠广大农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全国政权,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今天依然要依靠、而且也正在依靠广大农民工推动改革发展,全面完成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农民工党建工作的真正有效开展,其中的重大意义决不会仅仅停留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保护农民工利益、改进农民工待遇这些层面上,她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一次重新凝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适应性洗礼。
就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农民工无疑是过渡的一代。
过渡的一代,决不能就是牺牲的一代。
应该是为未来发展闯一条出路的一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农民工是中国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锋队。
这就是农民工党建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中国共产党力量的一次重新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