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吾心自有光明月”——现代视野下的阳明良知学

2013-09-21

当代贵州 2013年21期
关键词:龙场天理本体论

文Ⅰ本刊记者 李 坤

(责任编辑/任玉梅)

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导师、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

“归本于圣学”的思想创新

吴 光:“龙场悟道”既是贵州之幸,更是王阳明学术生涯的重大转折。

梳理阳明心学,要从王阳明的经历说起。他自幼聪明绝伦,16岁时便已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竹求理。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难做,转向辞章之学,又浸淫于佛老之学,竟然在新婚之夜跑到南昌铁柱宫道观与道士大谈道家养生之学。28岁时,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观政工部。次年6月,被授以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直到34岁时,才开始真正从佛老转入儒学。

35岁时,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贬谪龙场期间,他经历了百折千难,不仅瘴疠虫毒、伤人致病的恶劣自然环境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落下终生病根,还因是贬官而受到一些地方官的刁难凌辱,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坚强自持,从容应对。在困境中,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终于在一天深夜顿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后人所说的“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结论是必须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

“龙场悟道”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强调“心外无理”进而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四年(1509),即王阳明贬谪为龙场驿丞的第二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仰慕其学问与人格,特来请教。王阳明告以自得自悟之道,与之讨论“知行合一”之旨,使席书大获教益,遂与地方官共同修葺贵阳书院,礼聘王阳明主持。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姚江学案》评论王阳明“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可见学术真知得来不易,往往是在经历了政治磨难与人生巨变之后获得的思想结晶。

龙场、贵阳时期的“悟道”,代表了王阳明在“归本于圣学”之后的第一波思想创新,其主要思想成果是明白了“求理于心”的道理,并提出“知行合一”之旨。

“万化根源在良知”

吴 光:对于什么是阳明心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我个人的理解是:阳明心学,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

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

吴 光:我们可以把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细化为三个部分: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方法论和知行关系论。

孟子心性之学是“仁心”本体论,叫仁学。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王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即他所说的“吾心自有光明月”。

王阳明“良知”本体论有两层含义:首先,“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其次,“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这里的“是非”、“好恶”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关于致良知的方法论,王阳明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又如王阳明送给门人的几首《咏良知》诗所表达的:“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诸如此类,生动地概括了其哲学本体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思想。如果我们将其中“万化根源总在心”一句改为“万化根源在良知”,也许更能揭示阳明心学的本质特色。

关于知行关系论,《传习录》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记载比较详细:“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就本质而言,王阳明所说的“知”是“吾心之良知”或“吾心良知之天理”,“行”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吴 光:阳明心学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当前,有人批评中国是重商主义,我看这种批评多少有点道理。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在重视发展“含金量”或GDP的同时,要多提倡一点发展的“含文量”。

GDP不是不要,但我们更要注重提高人文素质,提倡有节制地适度发展,提倡“多元和谐”发展观,提倡“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尤其是当政者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与发展观,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以求澄清吏治、净化风俗。

阳明心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现代社会中尤显重要。儒学传统历来强调以民为本,从民本走向民主是必然的。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走向仁政爱民、发展民主的政治改革有借鉴作用。

阳明心学折衷朱陆、会通佛老的和而不同的精神,体现了一种多元和谐的文化取向,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借鉴。学术界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引进自由主义的学说,也有主张全盘东化的,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甚至有人说是“东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世纪”,是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纪。我既反对“全盘西化论”的自由主义主张,也反对“中国世纪论”的民粹主义主张。儒家提倡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求得一个多元和谐就可以了。西方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东方文化和它交流,沟通互补,共存并进,不是很好吗?

同时,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也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龙场天理本体论
地理
论《龙场悟道
——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中的成长叙事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本体论还是非本体论
——围绕《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若干争论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微探朱熹的理欲观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从量变与质变规律角度分析“存天理,灭人欲”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