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茂如何联系群众
2013-09-21责任编辑吴文仙
(责任编辑/吴文仙)
叶小文,本刊顾问,曾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等职,十八届中央委员,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主要著作有《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化对抗为对话》、《从心开始的脚步》等,论文《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曾获中国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能够不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也能“我自岿然不动”,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重要的优良作风,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基本的依靠。
那么,密切联系群众,何以真正作到“密切”?
前不久,在纪念中共第八、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大家回忆起王恩茂在新疆工作时的点滴往事。
解放初期,中央派王恩茂到新疆工作。一到新疆,他就下决心学习维语。长期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又已年届40岁的一员战将,要坐下来再学另一种语言,其困难可以想象。但王恩茂认为,要和新疆人民打交道,要为新疆群众办实事,要把民族工作做到家,语言再难,也要从头学。
“文革”期间,王恩茂被降级安排到安徽工作,两位素不相识的维族老人,千里迢迢跑到安徽去看望他。“文革”结束后,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向中央建议,希望王恩茂能够再回新疆主持工作。这是王恩茂离开新疆以后,他心中始终装着新疆各族群众,新疆各族群众也始终想念他、信任他。
“文革”后,王恩茂再回新疆主政。他用一个月时间,6个人两部车,跑了南疆很多县,深入基层,深入农牧民家,直接跟群众接触。那时他已近70岁高龄,一个老红军、老革命、老干部,长时间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基层第一线。
王恩茂的父亲是江西的老赤卫队员,儿子接父亲到新疆养病。病重了,叶落归根,老人想回江西,王恩茂劝老人百年后就安葬在新疆吧,自己将来也要安葬在新疆,和老人在一起。儿子、孙子也要在新疆工作,一家四代人,都要留在新疆。
往事如烟,点点滴滴,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老一辈革命家对群众就是这样一往情深,对党的事业就是这样鞠躬尽瘁,对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和使边疆富裕起来的大业,就是这样魂牵梦绕。
联系群众,何为“密切”?是心心相印,是世代相交,是水乳相融,是血肉相连。
联系群众,何以“密切”?这四件往事,形象生动地昭示后人,必须要有一种感情,一种精神,一种热忱。老一辈革命家都有这种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精神,共同的热忱。这是我们今天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的同时,应该永远继承、不断发扬光大的传家宝。
王恩茂联系群众的这点“平凡事”,揭示着一个深刻的大道理: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服务在人民。
在王恩茂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动情地说:“我一直在想,新疆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新疆各族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和使边疆富裕起来的热忱!新疆工作有很多困难,新疆工作也十分复杂,现在跟1950年代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但是离了这几条,我们很多困难会更加困难;有了这几条,我们就可以逐步地克服面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王恩茂(左四)在棉田里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植棉能手王仲汉亲切交谈。(贵州图片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