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 激发文化活力
2013-09-21黔南州委宣传部
文Ⅰ黔南州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尹 辉)
近年来,黔南州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机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着力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培育扶持文化主导产业,繁荣和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效促进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六大成果增强文化自信
如今,黔南州通过解放思想“十破十立”转变工作思路、改革开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体制营造新的市场机制,使文化工作立足全州、面向全省、走向全国。
近三年时间,是黔南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成绩最为显著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
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立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主动争取落实项目资金352520.94万元、国家补助项目2416个。全面推进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目前,着手进行州级文化馆、图书馆、综合博物馆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工作;先后新建20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设备配置安装投入使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目标。
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黔南按照“天天有常规、月月有规模、年年有大型”的目标,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深入推进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的“四进”活动。先后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联欢文艺演出、书画展、少儿才艺展、广场文艺演出、舞龙舞狮、山歌聚会、灯会、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公益电影放映等5.1万场/次。
文化艺术精品迭出。坚持以“好花红”文化艺术品牌为引领,着力打造具有黔南浓郁民族风情、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舞剧,新编各类民族歌舞节目8000多个,采风创编黔南民歌近200首,荣获各级各类文化文艺奖500多个。众多作品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各类艺术大赛金、银、铜奖或一等奖。独山花灯登上了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这些文化艺术精品,为区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提供了宣传展示平台,推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利用。从建设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高度,传承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认真做好挖掘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积极争取落实补助资金288.82万元,对猴场会议会址、邓恩铭故居、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实行免费开放,每年接待游客参观100万人(次)以上,发放宣传品38万张(册),充分发挥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作用。同时,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仅2012年共落实省级和中央专项补助资金322.5万元投入保护工作,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投入经费600多万元,先后对“福泉市葛镜桥”、“独山翁奇奎文阁”、“瓮安猴场会议会址”、“龙里冠山古建筑群”等革命文物和古遗址进行修维与保护。全面启动黔南国家级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申报工作,切实促进了黔南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对外文化交流硕果丰富。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在对外交流中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走出去”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全州文化系统打造的“好花红”系列文化艺术精品立足黔南、面向全省、走向全国开展文化交流、招商引资宣传40多次、80多场。同时,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企业合作交流,先后组建5个民族少儿艺术团,赴省外和中央电视台演出8场,还着力培育具有民族风情、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出国、出省参加文艺演出比赛20多次,充分展示了黔南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让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真实的黔南、发展的黔南、变化的黔南。
文化市场监管全面加强。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监督检查,重点加大对网吧监管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的部署要求,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了文化市场特别是各类网吧的社会监督制度,开通文化市场12318监督举报电话。先后聘请了340名“五老”人员作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开辟了13家以服务未成年人的电子阅览室,及时成立了网吧行业自律协会。
五项特色激发文化活力
黔南民族文化具有普遍的群众性。黔南民族特色文化直接服务于民族,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聚参与、表演和观赏为一体,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可展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它充分满足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欣赏和参与文化建设的基本权益。目前,全州着力打造“好花红”的系列文化艺术品牌,聚思想性、艺术性、表演性、观赏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力作,无不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无不是来源于基层文化这片广袤沃土之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黔南民族文化具有特色的区域性。在黔南12个县(市)的每一个地域范围内,相同的生产环境,相同的生活习俗,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是人们凝聚在一起,思想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先决条件和有效载体,是培养和造就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抓手。如:荔波县山水实景歌舞剧《荔波荡漾》和平塘县山水实景歌舞剧《玉水不夜天》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一方风土民情民俗,再现了一处人文社会景观,传播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激活了一方特色经济发展。
黔南民族文化具有广泛的融合性。黔南有37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一次次的文化碰撞与交流,无不是激荡在农村文化这片广袤热土之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承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共同发展、进步与创新的结果。如:三都水族自治县史诗歌舞剧《远古走来的贵族》和独山县自编自演歌舞剧《风景这边独好》等等一批群众文化精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标志,是一个传播先进文化的优秀典范,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黔南民族文化具有传承的开发性。黔南多民族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化发展历程,都能在各民族文化活动中捕捉到他的影子,找寻到他的轨迹;他是保存原生态文化艺术,传承民族生命力的最有效载体,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民族舞蹈《水族芦笙舞》、《苗山节拍》和戏剧小品《号码警察》、《拦门敬茶》、《石榴盖过映山红》、《水寨除魔》,以及声乐原生态合唱《绕家呃嘣》等等,从一首歌、一幅画、一个典故、一侧传说,乃至一副楹联、一首诗词的开发利用,表现出最给力的保护和保存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形式和宣传载体,推进了全州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黔南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生态性。黔南作为民族地区居住的大多是少数民族民众,在文化建设中,既具有原始的、古朴的风格,又充满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和乡土民情。如:民族民间花灯、篝火、山歌、器乐、舞狮、赛马、跳月和刺绣工艺等文化文艺活动,充分展现出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与民俗特色的鲜明的文化魅力与文化色彩;再如:《黔南民族服饰》、《水书印象》、《水书·爱的表情》和《水寨除魔》等等,呈现出古朴的、未经修饰与雕琢的异彩纷呈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是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反璞归真的文化轮回与需求的最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是艺术家们采聚、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的大平台。
如今,黔南通过解放思想“十破十立”转变工作思路、改革开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体制营造新的市场机制,使文化工作立足全州、面向全省、走向全国。
聚焦五大方向助力“幸福黔南”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具有引领功能、育人功能、服务功能、品牌功能和经济功能。全州着力提升“四个比重”、着力推进“五个20工程”、着力发展“六大产业”、着力打造“九大品牌”的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取决于文化的强大支撑。这对黔南文化工作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黔南文化战线的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与全省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州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为构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具体来说,今后一段时间黔南州的文化工作一是要抢机遇、深入推动我州文化发展规划;二是要强宣传、积极营造文化建设良好氛围;三是要抓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四是要优服务、加快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五是要要重培育、着力提升文化人才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