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母语文化素养研究

2013-09-20徐晓梅李娅琳陈晓靖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母语成语跨文化

徐晓梅,李娅琳,陈晓靖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尽管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语言研究者以及广大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语言教育者和语言的学习者都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与吸收,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授,在语言文化的研究方面也都是向目的语文化倾斜,这种现象造成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传输与研究的严重失衡,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障碍。

1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王宁(2000)在《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一书中指出:“翻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字面翻译,二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文化翻译。”

1.1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发展,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还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纯粹自给自足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翻译不仅为吸收异族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更是推广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民族文化通过翻译得以丰富、发展与推广,这是翻译最为显著的功能。古今中外,翻译从来都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如没有阿拉伯人的翻译,古希腊的文明就不会得以保存,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将无从谈起。同样,没有“五四”时期的翻译,中国就不可能引入诸多先进的思想理论。“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译作实际上是原作经译者过滤后的文化产物”(杨仕章,2001)。文化的需求程度决定翻译活动的规模,某一文化领域(或物质文化、或意识文化、或行为文化)对文化的需求程度愈大,该领域里的翻译活动就会愈活跃。

1.2 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英国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顾嘉祖等,1990:3)这是目前关于文化最有权威性的解释。由于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作为跨文化语言交际活动的翻译自然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表层上的简单转换,而且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词句的字面语义与所要表达的语用语义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其中文化是影响和制约语义理解与表达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包括称谓文化、色彩文化、数字文化、动植物文化、习语与典故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社交礼仪文化、餐桌文化、商贸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差异深入到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对翻译起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2 母语文化表达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调查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笔者进行了师生问卷调查,同时以淮阴工学院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第一学期的期末翻译考试为案例,对学生的母语文化能力进行了考察分析。

2.1 问卷调查

笔者先后于2010年3月以及2012年6月分别对两地三校(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100名英语教师和9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带有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能力以及对英语教与学过程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看法。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以下是对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的第一大项答题情况的分析,该项总分为28分,均分为13.65分。最低分为10分,最高分为19分。该项主要测试受试者的中国本土文化英文表达能力,详见表1,表2。

2.1.1 教师问卷答题情况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率较高的题项为1(元宵节)、2(中秋节)、3(重阳节)、9(稀饭)、10(饺子)、12(春卷)、13(春联)、16(京剧)、17(孔子)、21(剪纸)共十项,得分率都超过了85%,在这些题目中1、2、3题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他几题也都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相关(10、12、13、21);得分率较低的题项分别为4(唐装)、11(油条)、15(《红楼梦》)、20(文房四宝)、22(四合院)、24(每逢佳节倍思亲)、2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7(三人行,必有我师)、2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尤其是最后三小项孔子名言正确率为零。

表1 教师问卷中汉英翻译每题得分情况

2.1.2 学生问卷答题情况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译汉正确率相对较高的题项为1(阴历)、2(元宵节)、3(舞龙)、4(春联)、7(道教)、16(人之初,性本善)、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共九项,得分率都超过了40%。在这些题目中,1、2、3、4题都跟中国的传统节日相关。第7题(道教)学生根据音译可以得出正确答案。16、18、19、20都是中国古诗词的精髓,中国人小至三岁幼童,上至八九十岁老人,人人耳熟能详,学生根据英语单词是能够猜得出的。得分率较低的题项分别为10(唐装)、11(四合院)、14(夫妻肺片)、15(油条),这几道题的英文直译和中文含义相去甚远,因此,学生的得分率很低。

表2 学生问卷中英译汉和汉译英部分每题得分情况

表2中的汉译英部分每题答题情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学生汉译英能力更差一些。总体得分率更低一些。得分率相对较高的题项为6(饺子)、8(京剧)和15(北京烤鸭),而最后的三题得分率都为零,它们分别是18(三人行,必有我师)、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三题和前面英译汉部分的最后几题一样,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古诗词。英译汉和汉译英这两部分类似题目的得分率相差如此之大,表明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当薄弱。

2.2 期末翻译试卷分析

笔者又以淮阴工学院英语专业大三学生(2009~2010年第一学期)的一次期末翻译试卷汉英翻译为案例,对翻译中涉及中国文化的翻译错误进行了统计。本次翻译考试内容由汉英段落翻译和英汉段落翻译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汉英翻译是选自温家宝总理2003年在哈佛演讲里的一段中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不足三百字的短文里包含了10个体现中国文化的词和表达。笔者对两个班65份试卷的文化翻译错误进行了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试卷中的文化翻译错误统计结果

从表3的统计看,除了最后三项成语翻译错误率略低外,其他文化词的翻译错误都非常高。从试卷的各项错误统计中,我们还得出了较详细的表达错误率,现以“孔孟”一词的翻译为例,65名学生中只有1人翻译正确(Confucius and Mencius),64人翻译错误,错误率达98.46%。在这些错误翻译中,将“孔孟”翻译成“Kong Meng”、“Kongzi and Mengzi”的约占85%,另5%将之翻译成“Confucius and Mengzi”。针对“老庄”的翻译,86.15%的学生不知道他们指的是“Lao Zi and Zhuang Zi”。尽管很多学生知道“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但有89.23%学生将之译成“Ru Theory”和“Dao Theory”(或The Moral Theory)。成语“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和”指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做事;“不同”是说不盲从苟同,有自己的见解,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既能齐心合力做事,又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强调不同东西和谐地配合,而能保持自己的中心思想不改变。由于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因此翻译的错误率达64.62%,其中理解错误占23.1%,表达错误占36.9%。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以及英语专业学生期末翻译试卷的案例分析,我们认为:一是英语语言传授者对母语文化知识的重视不够,其母语文化素养以及用英语表述母语文化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英语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知识的欠缺会严重影响其英汉或汉英的翻译能力和水平。问卷和试卷的分析还反映出,当受试者了解某个短语或句子的文化内涵时,其英译汉的能力胜过汉译英的能力。这表明母语的语言文化对其翻译的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母语文化的不可或缺性

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最大的交际障碍莫过于文化差异。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1993)曾说:“翻译实质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Translation is the exchange of two cultures”)要获得成功的翻译,掌握两种不同的文化比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还重要。我们的母语作为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语言之一,无论是它的四字结构、成语,还是典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比如要把成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翻译成能让西方人看得懂的英文,译者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道教文化,才能在翻译“八仙”时进行合理的加注“The Eight Fairies are 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lore”。再比如,翻译成语典故“胸有成竹”就需要了解该典故背后的历史文化:早在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字与可,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晁补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一天,晁补之来访,看见他画的竹子不禁题诗赞扬:“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做事情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因而显得镇静而有把握。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个故事的文化内涵,就无法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词语译出该成语的比喻意义(He has long had a wellthought-out plan in his mind)。曾经有人将该成语翻译成“He has long had fully-grown bamboo in his bosom”,让国外人听了感到惊讶不已。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风俗习惯也源远流长。像“守岁”、“压岁钱”、“拜年”、“磕头”、“年夜饭”这些文化负载词是不可能在英语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词来翻译的,译者只有先了解这些词的文化内涵,通过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选择恰当的或合适的表达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量的负载我国社会文化的新词不断涌现,这些新词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在国际交流中广泛使用。诸如像“集资房”、“失学儿童”、“留守儿童”、“农民工”、“下岗工人”、“滞留旅客”、“空巢老人”、“啃老族”、“扩招”、“黄段子”、“流动服务”、“宰客”、“炒鱿鱼”、“傍大款”、“三陪”、“旅游定点饭店”、“八荣八耻”、“三个代表”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特色文化的烙印。在翻译这些中国特色新词时,了解掌握这些新词的文化背景或负载的文化信息成为译者应该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母语文化意识和素养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4 结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而翻译就是用一种文化的语言来传递另一种文化的语言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掌握好源语的语言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对于译者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二者不可偏颇。因此,英语语言的传授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在传授语言的活动中不仅要注意传授异域的语言和文化,更要注意传授自己的母语文化;而英语语言学习者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掌握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更要掌握好自己的母语文化,这样才能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站稳脚跟,做到“两条腿走路”,更加有效地进行双向跨文化交流活动。

[1]王宁.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15–19.

[4]李娅琳.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41-144.

[5] Nida 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ublication,1993.

猜你喜欢

母语成语跨文化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拼成语
猜成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