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大道,不只是可爱
2013-09-20Jane
文/Jane
《Q大道》于2003年登上百老汇的舞台,2004年夺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词曲”、“最佳剧本”三项大奖,随即又创下在百老汇连演6年,超过2500场的不俗纪录,被誉为是“一场民意的胜出”。因为使用了木偶,很多观众会误以为《Q大道》是一出儿童剧,其实《Q大道》的故事脱胎于词曲作者罗伯特·洛佩兹和杰夫·麦克斯早年在纽约打拼的经历,故事中木偶的运用是作者从童年爱看的木偶节目中得到的灵感。
纽约是一种美丽的疾病,但是在Q大道上,你将有一次美好的体验。
每座城市的街道名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就像上海资深的“老克拉”向你介绍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南京、北京、延安等“名街”,在旧时叫作大马路、二马路直至六马路那样。纽约也是如此,在以字母冠名的大道中,从A到Z都有,却唯独没有叫Q的大道,但是同样熟知纽约的人也会告诉你,Q大道是真实存在的——它就在百老汇的舞台上。
2003年《Q大道》横空出世,其热度迅速席卷全球。如今它全新的中文版强势登陆上海,而我非常幸运地观看了此剧在上海的第二场演出。
入场演出前,大幕就已经拉开。就像上海的经典滑稽戏《72家房客》那样,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破旧的公寓房子。公寓里面居住着清华、毛毛妹、大龙人、小尼、小罗、波波等一票年轻人——他们中大多是收入低微的贫苦老百姓。他们一开场就在那里唱唱跳跳,互相“攀比”着谁人比我惨,谁人比我衰。
没有看历史剧的严肃和悬疑推理剧的紧张,看《Q大道》时,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我轻轻松松、欢欢喜喜。剧中《上网就是为了下毛片》《如果你是gay,请说出来》《当你越爱一个人,你就越想杀了他》《人人都有点偏见》《你的痛苦就是别人的快乐》《我们在Q大道上》等歌曲幽默诙谐中带着调侃,把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或者平时隐藏在人们心里某个阴暗角落的秘密都赤裸裸地放到台面上,大白于天下。观众们都被歌曲中有趣的歌词逗乐了,演员们投入真情实感的歌唱和剧情发展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欢笑的背后也折射出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房贷、恋爱婚姻、同性恋是否出柜等。
在《Q大道》的故事里,童年的小伙伴们都已经长大,他们会爆粗口,会开点儿“带颜色”的玩笑,工作了又失业,恋爱了又失恋,他们会心怀远大的理想,也会因理想破灭而萎靡不振……但是最终,这些年轻人还是走出了人生的困惑与迷茫,在友情和爱情的支撑下,重新站起来,共同迎接未来。剧中的每一个人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拥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完美结局,想来这真的是美好得一塌糊涂的成人童话故事了。《Q大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一种轻松戏谑的态度吸引住观众,然后巧妙地和你讨论一些有深度有意义的话题,且能深深地将你打动。
木偶与真人同台演出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演员在摆弄着手中玩偶的同时还不忘配合人物本身或喜或悲的境遇做恰如其分的表演。特别是一人分饰两角的刘阳和张海宇——他们把清纯可爱的毛毛妹、性感风骚的露西和深受同性之爱折磨的小罗、意气风发的清华这性格截然不同的两组人物演绎得生动有趣。演员的唱功都很好,声音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在舞台上汗流浃背地忙进忙出、跑来跑去的同时,还不忘与台下的观众互动,一点都不会冷场。
很多人说这场演出整体感觉是无功无过的,但对于没有看过英文原版并且笑足了两个小时的我来说它显然功大于过。《Q大道》的歌词改编挺有一套,风趣好笑、朗朗上口,散场后我还能哼唱两句。第一幕剧情稍显拖沓冗长,而第二幕故事张弛有度,流畅自然。因为是在上海演出,可能是为了更接地气,剧中把男主角的名字由普林斯顿改为清华,还入乡随俗地加入了许多上海元素,如金茂大厦、崇明岛等,最绝的是那句“洋泾浜了不能再浜了的‘十三点’”,实在是可爱。当然也有人会吐槽:“搞不懂为什么舞剧到了中国都要变成中文版。如果把京剧、越剧搞成英文版还能看吗?”试问:如何用英文精准地表达“十三点”,还要具有戏谑的喜剧效果呢?
一群“奇葩”,一路跌跌撞撞闹出无数笑料,却在荒诞恶搞的剧情中将所有在大都市奋斗的青年的困境与迷茫、心声与愿望一一道来,让观众在大笑之余也能收获一份难得的“同理心”。可以说《Q大道》所讲述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只不过更夸张、更疯狂、更好玩。
七幕人生
七幕人生团队致力于将西方经典音乐剧引入中国,以最适合中国舞台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呈现本地化的戏剧精品。七幕人生在努力打造音乐剧文化品牌的同时,还在中国挑选和培养音乐剧产业的相关人才。他们与北京大学外国电影与戏剧研究所艺术总监、著名美国导演约瑟夫·格雷夫斯长期合作。2012年推出的作品《我,堂吉诃德》曾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