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耳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七)——银耳生产主要病虫害防控及栽培失败原因分析

2013-09-19丁湖广

食药用菌 2013年5期
关键词:菌袋培养料银耳

丁湖广

(福建省古田县新元食用菌研究所,福建 古田 352200)

1 常见霉菌

1.1 木霉 木霉又名绿霉,常发生在银耳培养料内,也侵染子实体。其菌丝生长浓密,能缠绕、切断寄主的菌丝,还会分泌毒素,使培养基变黄消解。危害严重时,培养料全部变成墨绿色,发臭变软,导致整批菌袋腐烂;子实体也发生霉烂(图1)。

防治方法:①注意培养室内外环境清洁,消灭污染源;培养料灭菌须彻底,接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发现培养基或棉塞染菌的菌种应立即淘汰;菌袋培养要防高温、防潮湿、防鼠咬,定期翻堆检查;出耳期防止喷水过量,注意耳房通风。②在菌袋料面发现绿霉时,可注射5%石炭酸混合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于受害部位;污染面较大的采取套袋,重新灭菌、接种。③幼耳阶段发现被害,可局部喷洒7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成耳期发现被害,则提前采收,避免扩大污染。

1.2 链孢霉 链孢霉俗称红色面包霉,属竞争性杂菌。菌种瓶棉塞灭菌时受潮吸湿而污染的能从棉塞长出形同棉絮的蓬松霉层。链孢霉喜高温高湿,夏秋季易发生,其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扩散极快。菌袋污染严重时出现“满堂红”,给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图2)。

防治方法:①同木霉防治方法①。②链孢霉可从原料带入,因此选择的原料须新鲜、无霉变,并经烈日曝晒;培养料装袋前要认真检查塑料袋,剔除有破裂或有微细针孔的劣质袋。③发现栽培袋料面染菌时,速将菌袋排稀散热,并撒石灰粉于袋面,同时注射75%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用手按压使药液渗透料内,然后用胶布封针眼。链孢霉极易扩散,当菌袋受其污染时,宜采取套袋控制蔓延。④若在袋外发现分生孢子,可涂擦柴油或煤油,或喷洒70%恶霉灵可湿性粉1 500~2 000倍液杀灭,菌袋切不可乱扔。

图1 木霉(绿霉)

图2 链孢霉

1.3 曲霉 危害银耳的曲霉品种较多,主要为黑曲霉、黄曲霉、土曲霉和灰绿曲霉。曲霉在25 ℃以上,湿度偏大,空气不新鲜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常发生侵染培养料表面,分泌有机酸,并发出刺鼻臭味,致使银耳菌丝死亡,引起烂耳。

防治方法:①参考木霉、链孢霉防治办法。②在银耳揭开胶布扩口增氧阶段,应加强通风,增加光照,控制温度。一旦发生污染,首先隔离污染袋。③污染严重时,喷洒pH值9~10的石灰澄清水,或注射500倍的甲基托布津溶液。幼耳发生可喷洒50%腐霉剂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成耳期发生可提前采收。

1.4 青霉 青霉菌丝前期多为白色,后期转为绿色、蓝色、灰绿色等,分生孢子呈蓝绿色。受侵染培养料表面会形成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青绿色菌斑,并不断蔓延。适宜温度20~25℃,其与银耳菌丝争夺养分,并产生毒素隔绝空气,破坏银耳菌丝生长,影响子实体的形成。

防治方法:①参考木霉防治方法。②特别注意加强发菌培养室通风,出耳房棚要保持清洁;同时要降低温湿度,以控制其发生。若局部发生时,可用 5%~10%石灰水涂刷,在患处撒石灰粉,或喷洒7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2 病害

2.1 红耳病 红耳病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霉和深红酵母菌,染病的银耳子实体不再长大,耳片及耳根变成红色,其颜色随发病程度加重而加深,最后消解腐烂(图3)。腐烂后的汁液带有大量的病菌,容易蔓延为害,严重破坏银耳生产。耳房温度在25~30℃,通风不良,喷水过多时易发生此病。

防治:保持耳房清洁卫生,接种后适温养菌,让菌丝正常发透;出耳阶段喷水掌握轻、勤、细,及时通风,防止高温高湿。可施用浓度 0.3%的氧代赖氨酸,阻止深红酵母菌侵染银耳子实体。幼耳阶段受害时, 可喷洒1次20% 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成耳发病要及时摘除,挖掉周围被污染部位,并喷洒新植霉毒4 000倍液,或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2.2 白粉病 病原菌为顶孢头孢霉,感染的银耳子实体表面密生一层白色粉状物,耳片停止生长,形成不透明的僵耳。病耳采收后,新出的耳片仍会发病。耳房通风差、高湿闷热容易引起此病大发生。尤其是冬季实施室内加温,容易造成银耳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使抵抗能力减弱,易致发病。

防治: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栽培房棚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发病后,幼耳可喷洒石灰硫磺合剂药液。成耳提前采收,并用利刀连根刮去。为防止耳基残留病菌,应涂4%的石碳酸溶液,喷洒1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在傍晚日落之后用50%腐霉利粉剂进行熏蒸。

2.3 僵缩病 银耳僵缩病病原菌是茄腐镰孢霉,发生在袋栽子实体上,以未开片的耳基上发生较重,春季接种栽培的发生较多。耳基受侵染后,僵缩不长,颜色变成淡褐或暗褐;也有的耳基仅部分受侵染,未受侵染部分继续开片长大。在潮湿条件下,发病的子实体表面长出一层灰白色霉状物。染病严重时,耳片僵缩萎黄并转变为腐烂状,不再生耳基,产量损失大(图4)。

关于选择投放渠道,笔者认为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线上渠道可以选择微博这种有较大影响力的平台,在微博上编辑文稿并与微信公众号相链接来获得关注。微博用户群体庞大,其中也有很多在历史方面的知名博主。如若可以和该方面的知名博主进行合作,必定会为公众号的推广增色不少。再者还可以与 “扬州晚报”这样在扬州本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号进行互推,“扬州晚报”公众号的关注用户在20万左右,如若可以取得它的帮助,对“清宫扬州御档”公众号进行推广,那么可获得的关注度则会更高。

防治:原料曝晒,配制培养料不宜过湿,料袋灭菌要彻底;选择午夜接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穴口揭布前耳棚喷洒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割膜扩穴后调控适温,空气相对湿度80%。幼耳阶段发病可喷洒 pH 8的石灰上清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成耳期发病,子实体提前采收,用5%石灰水浸泡,经清水洗净后烘干。

图3 红银耳

2.4 烂耳病 表现为幼耳烂根,结实不展片,耳基无菌丝或菌丝很少,稍动即脱落;培养基木屑发黑潮湿,部分有白色针状肉质物竖立;成耳霉烂变绿黑色或褐色,呈糊状(图 5)。烂耳多数由螨害传播造成;水质不净,培养料pH值不适宜,栽培温度、湿度不适,耳房屋顶滴冷凝水等都可引发此病。

防治:配制培养料,各步骤须环环相扣,防止酸变;料袋灭菌后要排稀散热;栽培温度控制在23~25 ℃,保持空气新鲜;耳房屋顶宜半圆形或人字形,顶层银耳采用报纸盖面;原基分化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防止黄水过多;长耳期喷水不要过湿。及时摘除烂根幼耳、挖掉烂基,用pH 10的石灰水涂擦患处,然后喷洒10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对绿色木霉引起的烂耳,及时用报纸包住,连同耳根一起拔出烧毁;受害处涂抹25%福美双1 500倍液,并喷洒600倍次氯酸钙(漂白粉)溶液。

2.5 黑蒂病 症状为银耳子实体成熟采收时,蒂头出现烂黑或黑色斑点(图6),影响商品外观和等级。常为发菌阶段培养室温度过高所致,菌丝分泌出大量黑色素于穴口流出。穴口揭布割膜扩穴过迟,幼耳阶段侵染头孢霉等也可导致发病。

防治:发菌培养注意控温,气温超过28 ℃应及时进行疏袋散热,夜间门窗全开,整夜通风;适时开口增氧割膜扩穴;幼耳阶段喷水宜少宜勤,防止耳基旁积水,并注意通风换气。对黑蒂的成耳,采收后用尖刀挖除烂部,切成小朵洗净,加工处理成剪花雪耳。

3 常见虫害

3.1 菌蚊 菌蚊有多种,其中以黄足蕈蚊繁殖力强,其成虫体形小,仅米粒大,一年发生数代,产卵后3天便可孵化成幼虫。幼虫似蝇蛆,全身白色或米黄色,头部黑色。

菌蚊发生严重的耳房周围环境多杂草丛生,垃圾、菌渣乱堆,且耳房防虫设施不全。菌蚊幼虫既咬食子实体又潜入较湿的培养基内啃食银耳菌丝和原基,严重发生时菌丝全部被吃光,子实体干缩死亡(图7)。

图4 僵缩病

图5 烂 耳

图6 黑蒂病

图7 菇 蚊

防治:注意耳房及周围的环境卫生,并撒石灰粉杀灭虫源;门窗和通气孔安装60目纱网,网上定期喷涂1 000倍除虫菊酯液,或抑太保2 000倍液,阻隔和杀灭飞入的菌蚊成虫;房棚内诱杀成虫可安装黑光灯,在耳房灯光下放半脸盆 0.1%敌敌畏杀虫乳油,或悬挂涂有除虫菊酯浓液的木板。及时采摘被害子实体,并清除残留物,涂刷石灰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喷洒低毒、低残留的锐劲特3 000倍液,或农梦特2 000倍液,也可使用敌敌畏熏蒸杀灭。

3.2 害螨 害螨俗称菌虱,繁殖很快,常见品种为蒲螨和粉螨,主要来源于仓库、饲料堆放间等,通过培养料、菌种和蝇类带入耳房。其首先刺吸菌袋接种口的菌丝,使变得稀疏或退化,影响出耳或导致烂耳。

害螨体积小,易钻进培养料内,难以彻底消灭,因此只能以防为主。保持栽培场所及周围清洁卫生,远离鸡、猪、仓库、饲料棚等;发菌室或栽培房事先喷洒73%克螨特乳油3 000倍液,杀灭潜藏螨源;栽培原料须新鲜无霉变且在用前经曝晒处理;在揭开接种穴胶布前,耳房提前1天喷洒73%克螨特3 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调节室温到20 ℃,关闭门窗,杀死螨类,然后通风换气,排除农药的残余气味,开启胶布,可有效地防治螨害而不伤害菌丝。子实体生长前期发现螨虫,可平铺新鲜烟叶,或间距10~20厘米排放鲜猪骨在有螨虫的菌袋旁,或撒用微火炒香的茶籽饼粉在纱布上,诱螨后取出用火烧或用沸水烫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喷洒20%双甲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73%克螨特3 000倍液,或2.5%塞嗪酮(朴虱灵)1 500倍液杀灭。

3.3 跳虫 跳虫又名香灰虫、烟灰虫,形态颜色与个体大小因种而异,共同点是都有灵活的尾部,弹跳自如,表面油质,不怕水(图8)。多发生于潮湿的老耳棚,阴暗处。常群集咬食银耳子实体,严重时菌袋表面呈烟灰状。

防治:及时排除耳棚四周水沟的积水,并撒石灰粉消灭;跳虫不耐高温,培养料灭虫彻底是消灭虫源的主要措施。出耳前菌袋可喷洒150~200倍除虫菊、90%敌百虫 800~1 000 倍液或农地乐 1 000~1 500 倍液。喷药应从棚内四周向中间喷洒,防止跳虫逃逸。也可用敌百虫、乐果或0.1%鱼藤精拌蜂蜜进行诱杀。

4 银耳栽培失败原因

“银耳生产无常胜将军”,银耳生产虽不是高科技,但较大多数食用菌品种技术性强,难度大。常见的导致生产失败的人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4.1 菌袋基质欠佳 表现在接种后,杂菌污染严重。具体原因是培养料酸败,料袋灭菌灭虫不彻底,塑料袋质次、有针孔或培养料含水量过高等。

4.2 栽培季节失误 未根据当地气候因地制宜确定最佳接种期,盲目提前或延后接种,结果导致生长期春遇寒流,秋遭高温,使菌丝受伤影响出耳和产量。

4.3 接种把关不严 接种室及接种工具消毒不彻底,周围环境不卫生或靠近食品酿造厂房,操作人员卫生不符合要求,不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4.4 发菌控温不当 银耳接种后前3天为萌发期,4天之后为发育期,应控制萌发期温度不超过30 ℃,发育期不超过28 ℃;否则,菌丝受高温危害,穴口吐黑水,发生烂耳。春栽发菌时,遇低温天气应及时加温,若长时间处于低温,会引起菌丝细胞脱水,穴口吐白色粘液,直接影响出耳和产量。

4.5 开口扩穴误期 菌袋割膜扩穴的适合菌龄为14~15天,袋旁划线增氧的适合菌龄为21~23天。常有因开口扩穴时间过迟,而使袋内菌丝严重缺氧导致出耳困难或出耳不齐的现象发生。

4.6 喷水增湿不当 菌袋开口增氧盖纸后,未及时喷水,致使穴口菌丝干枯,原基难以形成。有的栽培者一见原基形成,就直接喷水,引起原基受害,不能再出耳。幼耳期喷水过量,会造成瘁耳;关门喷水通风不良,会造成霉菌发生而烂耳。

图8 跳虫

4.7 房棚结构不合理 民间常用住房栽培银耳,为单门,缺空气对流窗口,使靠里面的菌袋长耳较差。有的栽培房上方不设通气窗口,致使水蒸气形成的冷凝水滴在栽培架顶层耳袋上,造成子实体霉烂。

4.8 菌种质量不良 菌种带有杂菌或病毒,尤其是“杨梅霜杆菌”(又称恶性白霜菌)等,肉眼不易辨认,感染后萌发力极强,压倒银耳菌丝,以致无法出耳;菌种香灰菌菌丝退化,接种后初期走势正常,呈黑色,中期逐渐褪成白色并消失,而致整批不出耳;菌种夏季运输时温度过高,菌丝挫伤,致使无法出耳;菌龄过老或制种过程两种菌丝配比失调,可导致出耳慢,出耳率低,朵小,欠产。

4.9 虫害防治疏忽 菌袋开口撕布前,环境灭害工作没到位,开口后螨虫钻进穴口为害菌丝,可造成不出耳;门窗没安装网纱,飞入的瘿蚊聚集在穴口为害幼耳并产卵,繁殖大量幼虫钻进料内咬食菌丝,引起菌袋成批败坏。

4.10 岗位责任制不健全 特别是工厂化生产的厂、场,没有制定完整的银耳栽培管理全过程的岗位责任制,技术不到位,责任不到人。料袋灭菌时,中途停火降温,使灭菌不彻底,引起杂菌污染;管理马虎,不重视开口增氧,胶布撕后,不喷水增湿,不通风降温,导致栽培失败等。

猜你喜欢

菌袋培养料银耳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春夏滋补靠银耳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银耳雪梨羹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