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社会风险的决定因素及其治理

2013-09-19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杨清香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财政监督 2013年20期
关键词:相关者公益利益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杨清香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王 姝

一、引言

企业社会风险是指企业因片面追求某一或某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而承担的额外价值损失,如承担各种法律风险、增加交易费用、丧失社会声誉等。与市场风险等传统风险相比,企业社会风险具有人为性、多维性、复杂性、战略性、可控性等特点,它不仅对企业有着根本性的破坏和长远性的价值减损,也对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企业社会风险问题不仅是公司治理实践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决定企业社会风险的因素有许多,它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企业,并侵蚀企业价值。具体来说,如果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可能招致但不限于如下企业社会风险: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的不满,导致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下降(市场风险);可能引发与处于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或处于销售环节的分销商关系恶化,导致原料紧缺、生产和销售陷入困境(运营风险);可能引发投资者或债权人的不信任,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或融资成本较高,由此带来财务危机(财务风险);更重要的是,企业社会风险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企业的违规行为,这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风险)。因此,从根本上识别决定企业社会风险的各类因素,是防范和控制企业社会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实施监管的重要依据。

目前,虽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颇多,包括何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为何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度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但是,从风险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不多,且处于对企业社会风险的含义、后果及其治理等规范研究层面。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及国内风险管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20个可能决定企业社会风险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方法,识别出决定企业社会风险的五个主要因子,并对各因子如何影响企业社会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风险治理方向。

二、企业社会风险决定因子识别

(一)样本选择。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分析披露的方式进行研究。此次调查问卷历时6个月,先后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问卷224份,其中有效问卷208份。问卷通过三种方式发放,一是到武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实地发放问卷;二是向华中科技大学在武汉、济南、广东、广西、内蒙等地的MBA学员发放问卷;三是通过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向其发放问卷。

为确保回收问卷的质量,在每次问卷填写前,我们都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企业社会风险的概念以及量表中每一问题的含义,同时在调查问卷中也做了详细说明,以确保被调查者对调查内容的正确理解。对收回的问卷,我们进行了如下剔除:①不按每项只能选一个答案的要求而一题多选或问卷漏答较多;②不认真填写,答案呈规律性排列或所有问题均选择同一答案等。

(二)量表设计。为全面、科学地分析中国企业社会风险的决定因素,我们参考Jouni Korhonen、Fred Robins和金立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社会风险的基本内涵和风险专家的意见,以及在华中科技大学MBA学员中预调查的分析结果,研究设计了20个企业社会风险因素,并采用5级Likert量度回答每一个问题。其中,1表示“极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 表示“中立”,4 表示“重要”,5 表示“极为重要”。同时,我们在问卷中对每一级量度的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

(三)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从科学的角度,一个具有足够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量表)才能全面而准确地衡量事物。因此,本文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功能,对本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首先,运用Cronbach's α系数对本量表进行信度检验,见表1。

表1 量表的CITC和信度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8。根据Peterson(1994)和卢纹岱(2002)的信度检验标准,第 3 项“未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为-0.104<0.5且项已删除的Cronbach's α值为0.789>0.778)和第17项“未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为-0.051<0.5且项已删除的Cronbach's α值为0.790>0.778)未能通过检验,予以删除。最后保留的18个题项构成的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5>0.8,说明整个量表的信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其次,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通常而言,就是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为了观察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判断其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我们选择KMO(Kaiser-Meyer-Olkin)与 Bartlett球形检验,见表 2。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0.678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 537.350 df 136 Sig. 0.000

检验结果表明,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量是537.350,数值较大,且相应的伴随概率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相关系数矩阵显著差异于单位矩阵。同时,KMO=0.678>0.6,表明量表有结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为了对企业社会风险决定因素(调查数据)进行归类并提取公共因子,明确和简化问题的分析,本文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7.0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提取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分析采用Kaiser标准(特征根大于1)并进行碎石图分析。根据因子负荷矩阵(见表3)、因子的特征值与贡献率(见表4)与碎石图(见图1),共提取5个因子,提取的信息量为75.080%。本文把企业社会风险决定因素的5个主因子定义为法律风险、公益慈善风险、伦理道德风险、环境风险与经济风险。

表3企业社会风险调查问卷因子负荷矩阵

注:(1)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2)旋转法:具有 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3)旋转在13次迭代后收敛。(4)*表示中国企业社会风险的独特维度。

表4 因子的特征值与贡献率

图1 碎石图

最后,对提取的五个主因子运用Cronbach's α系数做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 5 Cronbach's α 系数

表1和表5的分析结果表明,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825,5个因子的 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0.939、0.762、0.715、0.490、0.522。根据 Peterson(1994)的检验标准,前三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的标准,信度较高,可以接受;第五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5与0.6之间,信度尚可,可以接受;第四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虽然小于但很接近0.5,信度效果不太理想,这可能与我国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内容及内涵理解不准确或不一致有关。而且,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且编制环境业绩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但没有在行动中真正落实到位,环境保护信息沟通与交流不畅,对外公布信息的可靠性不强。

本文把企业社会风险的其他影响因素设为X6,用以说明5个主因子没有包含的信息,其贡献率为24.920%(1-75.080%)。由此,企业社会风险决定因素的表达式为:

从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出,目前决定企业社会风险的主要是法律风险,其贡献率达27.249%,这说明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已为大多数企业所了解和认识,但可能因违法成本较低而没有被落到实处。其次是公益慈善风险和伦理道德风险,其贡献率分别为15.380%和13.053%,这说明大多数企业在公益慈善事业和商业伦理道德方面承担的责任比较少,没有意识到不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和违反商业伦理道德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更不能想象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和遵守商业伦理道德可能给企业带来商机。环境风险的贡献率为10.079%,说明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环保方面投资不足。可能的原因是,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太健全和处罚相对较轻的情况下,即使要求企业在商业活动中保护环境并编制环境业绩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也可能出现企业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以及信息披露偏误等问题。经济风险的贡献率比重最小,为9.319%,这可能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经济依赖性较强有关。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责任虽然有一定认知,但不够深刻,即属于防御型模式,反映在:①企业发展仍然是“股东至上”逻辑,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②没有充分认识到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价值损失,而主动承担责任则会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③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管理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只有将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整合到企业的商业运营中,才能从战略上防范和管理企业社会风险。

三、企业社会风险决定因子分析与治理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们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当前企业实践和政策背景,对企业社会风险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并指出治理方向。

(一)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给企业带来的额外价值损失。从理论上讲,企业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法律环境因素,包括立法不完备,执法不公正,合同当事人失信、违约、欺诈等;二是企业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环境认知不够,经营决策不考虑法律因素,甚至故意违法经营等。本文主要对后者展开讨论。这是因为:一方面,前者不能为企业所控制,而后者可以通过企业调整自身行为加以防范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与法律环境因素相比,企业自身原因引起的风险比例相对较高。

就企业自身引起的法律风险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多数企业法制建设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对防范企业风险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对一些重大投资决策、并购活动、重大经营活动或企业改制等前期工作缺少法律专家的参与,更多的是以处理企业法律纠纷的方式予以事后补救。第三,一些企业存在有意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或者认为只要为了公司利益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的根本原因。

目前,从全球视角和宏观经济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金融市场的监管更为严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行业整合、并购重组日益频繁,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成为竞争力的制高点,新能源经济与低碳经济成为趋势,……。如果企业不提高法律意识,采取一定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必将陷于来自金融、并购、投资、知识产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环境资源规制等多重法律风险之中。因此,企业应强化法律意识,建立健全以事前防控为主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尽职调查和法律审核,强化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授权管理等。

(二)公益慈善风险。公益慈善风险是指企业因不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而使企业形象受损,并最终导致企业价值的额外损失。这种公益慈善活动包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助慈善机构、参与社会福利事业、鼓励职工志愿服务社会等。从历史文化来看,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企业公民的道德要求。从发展趋势来看,关心民生、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成为评价企业形象和商业前景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忽视这一点,可能使企业形象受损、错失商机和竞争力弱化,并最终给企业带来价值损失。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多数企业在公益慈善方面承担的责任较少,没有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作出战略规划,这跟公司管理层的战略管理以及风险意识有关。近年来,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大部分是一些外商企业和新兴民营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作用,但执行力度及影响力仍待提高。不可否认,慈善活动可能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经济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企业将公益慈善事业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界压力与风险,而且有助于打造企业的公益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从这一角度看,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以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加以引导和长期坚持,使公益慈善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企业通过公益慈善事业,又可以传递企业积极的文化和价值观,让社会和市场更加了解企业,最终巩固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伦理道德风险。伦理道德风险是指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经营律令和原则,从而导致企业价值的额外损失。例如,违反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未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未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等。从广义上讲,企业社会风险是指企业因片面追求某一或某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而承担的额外价值损失。从狭义上讲,企业社会风险主要是指伦理道德风险。

在“股东至上”的资本逻辑治理模式下,企业过分强调股东的利润目标,忽视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不仅使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将企业自身置于风险之中。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在社会大环境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的氛围下,企业遵守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内部驱动力不足,缺乏道德底线。二是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格局中,在管理层利用手中廉价的投票权做出违反商业道德的决策时,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衡。

事实证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能独立于周围的环境而存在,风险正是基于企业对周边经营环境的不可控性而产生的。一个良好商业伦理环境的建立不仅能够降低企业风险,而且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获取各利益相关者资源的能力。例如,一个与上游关系融洽的企业,通常有一个比其他企业更长的商业信用期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因此,企业必须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包括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强调企业的伦理道德责任、注重企业自律、确立先进企业价值观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确立自身价值,并在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价值。

(四)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不足等给企业价值带来的额外损失。从目前形势开来看,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主要集中在资源消耗(节能)和环境保护(减排)两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并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而日益严重。这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极不协调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却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

尽管《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协定对所有国家提出了强制性和道义性的减排要求,我国政府也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并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就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而言,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和降低环境风险的驱动力远远不够,环境诉讼和纠纷依然接连不断。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淡薄,主要是迫于政策压力被动应对,还没有意识到采取低碳策略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商机。第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强制性措施多,激励性措施少。例如,在2008年到2010年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中,多数属于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而很少涉及庇古手段(强调政府调节,运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和科斯手段(强调市场调节,运用产权界定和产权交易手段)。第三,环境违法成本和监管程度较低。例如,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处罚较轻,排污费的收取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用,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而监管不力甚至干扰正常的环境执法等。因此,降低企业环境风险的下一步工作应该是:一方面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通过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向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政府应采用激励(如税收优惠、投资补贴、价格补贴等)约束相容的监管政策,引导企业主动采取低能耗、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企业在保护环境中得到切实利益。当然,提高处罚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五)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企业因不履行其经济受托责任或履行不足而给企业价值带来的额外损失。企业的经济风险主要包括盈利能力持续降低、企业规模萎缩、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在企业社会风险5个决定因子中,经济风险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与当前企业“股东至上”逻辑的治理模式有关,即企业的首要目标仍然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经济风险可以置之不理。相反,企业的经济风险可能是危及企业存亡的根本和关键。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以“制造大国”著称,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依赖性强,廉价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多数企业盈利的重要砝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和中国改革的人口红利下降以及日益强化的环境约束,依靠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来维持盈利已经不太现实,企业面临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态势,经济转型势在必行。然而,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到经济转型,每一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如影随形。

针对当前的形势,我国政府已经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和《“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2013),为引导创新主体行为,指导全社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微观层面上,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契机,从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主体、创新人才队伍和制度文化环境等方面着手,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四、结束语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和各利益相关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履行社会责任已经不再是企业的选择性行为,而是实现企业社会风险有效管理的战略性思考。“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对企业而言,既要积极降低风险,又要善于把握机遇;既不背离利润目标的考量,又能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一步地说,企业需要在利益相关者群体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树立“企业与社会共享价值”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从履行社会责任中把握潜在商机,实现“企业利润”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双重推动,最终通过“做好事”实现“做得更好”。

1.Carroll,A.B.1979.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4).

2.Fred Robins.2005.The fut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sian Business&Management,4.

3.Jouni Korhonen.2003.Should we measur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0.

4.Porter,M.E.,and M.R.Kramer.2002.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80(12).

5.Vallaster,C.,A.Lindgreen,and F.Maon.2012.Strategically leverag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the benefit of company and society:a corporate branding perspectiv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3).

6.Wartick.S.L.,&Cochran.P.L.1985.The Evolution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

7.高汉祥.2012.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J].会计研究,4。

8.杨清香、张晋.2010.刍论企业社会风险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3。

9.张兆国.2010.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风险控制[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10。

猜你喜欢

相关者公益利益
公益
公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公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