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2013-09-19姚鹏飞温越岭

地球 2013年7期
关键词:国情普查测绘

本刊记者 姚鹏飞 温越岭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本刊记者 姚鹏飞 温越岭

对于“国情”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地理国情”,您知道吗?

此刻,我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已经正式启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该局正采取多方面举措,大力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为让读者了解此次地理国情普查的意义、背景以及可能取得的成果等问题,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部党组副书记、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党组书记徐德明。

《地球》:什么是地理国情?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德明:国务院今年2月28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对地理国情进行了定义: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克强总理在2011年5月23日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对地理国情的重要意义做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地理国情是搞好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也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支撑。

简单来讲,地理国情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地理国情是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情国力,安邦之基。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开展经济、农业、人口等方面的普查、调查工作,为科学规划、制定国策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全面客观地掌握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国情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依据。不掌握国情,不立足国情,我们制定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筹谋未来发展,需要在准确把握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现状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快速变化时期。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的最新变化,能够为掌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为总结评估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基本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地理国情是实施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四化”要同步发展,并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地理国情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特征,而且能够揭示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规律,是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效推进重大任务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地理国情是提升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支撑。新形势下的政府管理决策工作需要掌控时间维度,把握空间布局,注重统筹兼顾。地理国情对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各级政府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阳光政府的有力支撑。

《地球》:我国为何此时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怎样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背景?

徐德明:地理国情普查是新时期加强国情调查研究、实施重大战略任务、提高政府管理决策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顺应时代需求、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此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灾害频发、空间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日益严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更加紧迫。多年来,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我国一直没有全面、综合、系统地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造成地理国情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对政府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造成影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一步突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必须以尊重科学和客观规律为前提。而要解决“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就必须要以全面、科学、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作为决策基础。因此,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和必须。

《地球》:从业务建设的角度看,目前是否已具备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条件?

徐德明:近年来,我国基础测绘重大工程取得丰富成果,数字城市、天地图、地理国情监测三大平台建设为地理国情普查创造了良好条件,技术装备、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也为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提供了重要支撑,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条件已经成熟。

广泛覆盖天、空、地、海的对地观测网逐步建立,以实现地理信息“有求必(感)应”,可为地理国情普查提供技术装备支撑。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型的测绘卫星,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精度测绘遥感数据完全依赖国外卫星的历史。我国卫星导航数据处理软件已经处于国际前列。全国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普遍配备了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部分地区还配备了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等。

数据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方便快捷、服务优质高效的“数字城市”建设全国铺开、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天地图”日趋完善,可为地理国情普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00多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有力促进了城市运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协同化。“天地图”各节点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正在形成,实现了中国区域数据资源最权威最详尽的目标,且功能更全、技术更优、性能更稳、运行更快。

时空上覆盖面更广、数据量更大、准确度更高、现势性更强的地理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可为地理国情普查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实现了国家基本图对陆地国土的全覆盖。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的启动实施,将建立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等。

《地球》:此前开展的有关试点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和经验?

徐德明:从2011年3月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两批选取了31个省(区、市),分别围绕城镇建设、道路交通、居民地变化、地表覆盖状况、重点开采区地表沉降、流域综合治理、湿地资源、滩涂资源、大陆海岸线长度、全省陆域面积、矿山环境、林业资源等内容开展普查试点。试点成果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进责任政府和阳光行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有利支撑了相关行业开展普查、调查和分析等方面工作。

例如,陕西省成功获取了陕西省基本地理省情信息,以《陕西基本地理省情蓝皮书(2011)》发布了近几年来陕西省十地市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煤田矿区地表沉降和塌陷、退田还林的地理空间分布等信息,供社会公众公开使用。浙江省完成了全省大陆海岸线、陆域面积、滩涂资源动态监测和湿地资源调查量测,以县为单位开展森林覆盖信息普查、城镇建成区监测试点,积极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重庆市完成了重庆市基本地理国情、道路交通监测、城镇建设监测,其成果已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作为权威数据使用,有效服务了重庆市城乡规划与建设。四川省结合地震核心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成了核心灾区城镇化建设、地面沉降、植被覆盖、生态环境等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为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了保障。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注重对普查对象、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工作机制等进行研究和探索,取得四方面宝贵经验:首先,选准对象。要优先选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国家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普查对象和内容,同时注重人、财、物的支撑保障能力。其次,规范先行。要加强与现有测绘地理信息及相关领域标准规范的衔接,注重不同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的差异性,出台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行业标准、地方规范。同时,健全机构。陕西、浙江两地由省政府出面,成立了由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牵头、各相关业务部门参与的地理国(省)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对于前期整合专业数据、中期分工协作共建、后期成果审核发布及应用推广等,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部门合作。要积极与国土、林业等部门探索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地理国情信息在各部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作为各部门开展相关专业普查、调查或监测的基础数据。

《地球》:为组织和实施好第一阶段普查工作,已经做了哪些方面的计划和安排?

徐德明:开展好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目前,已经完成了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全国上下一股劲。《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下发后,全测绘地理信息系统认真学习贯彻、狠抓工作落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及时下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的通知》,对做好组建普查机构、编制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建立普查队伍等普查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要求的文件,并积极部署本地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二是组建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下发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完成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健全了各项工作机制。各省级人民政府正在抓紧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门负责本地区普查的工作组织和实施。

三是制定工作方案,构建技术规范,形成全国上下一个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普查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制定了适应地理国情普查生产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20多项系列技术规定,研制了外业调查、遥感影像解译、统计分析等软件工具,落实了普查工作技术支撑部门,构建了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组织了关键技术研究及生产性试验等。各地也按照总体方案要求,根据本地实际,编制了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普查实施方案。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全国上下一种势。认真做好普查培训工作,要求所有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都经过职业道德、普查制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严格培训。加强宣传工作,开展了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了解普查工作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参与配合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

《地球》:各地在开展普查工作中,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事项?

徐德明: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各地在开展普查工作时需注意以下方面:

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好本地区普查方案并做好与国家普查方案的衔接,按照全国统一的工作部署、时间安排、操作规范,认真做好本地区的组织实施工作。

强化协作配合。各地要加强与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沟通,及时研究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汇交本地区普查成果。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搞好配合。

切实保障安全。一要确保人员安全。普查地域辽阔,很多地区野外作业环境恶劣,各地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提升装备设施,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后勤保障。二要确保信息安全。对在普查中所获得和使用的涉及国家秘密的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不发生失泄密问题。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

确保成果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建立质量控制责任制,省级政府要对辖区内普查质量负责,及时发现和消除影响数据质量的各类因素,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

推进成果转化。坚持边普查、边应用,加强普查成果管理和分发服务,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最新普查成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可公开成果,促进成果广泛应用。

《地球》:本次普查完成后能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徐德明:这次地理国情普查,最终要形成覆盖全国、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准确权威的普查成果,主要包括报告、信息系统、图件、数据四方面成果。

在文字报告成果方面,形成客观反映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等内容的统计分析报告。形式包括公报、皮书、政策建议。在信息系统成果方面,建成用于地理国情信息管理、成果应用和服务发布的专业信息系统。形式包括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等。在图件集成成果方面,形成数字化、多维度、全覆盖、高精度的地理国情普查“一张图”。形式包括地图集(册)、报表、挂图、数字地图、影像地图、三维地图等。在数据集合成果方面,形成揭示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空间分布状况的数据成果。形式包括地理国情普查本底数据集、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数据集等。

总之,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首创性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实施难度大。作为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一定会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主体作用,坚持科学普查、依法普查、创新普查,确保普查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服务。

猜你喜欢

国情普查测绘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