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氖气中微量氦分析的影响因素
2013-09-19姜东,薛文平,曲庆,崔杰,吴尚达
姜 东,薛 文 平,曲 庆,崔 杰,吴 尚 达
(1.大连工业大学 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2.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21)
0 引 言
随着现代微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氖气的纯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已达到99.999%。目前国内关于氖的标准只有GB/T 17873—1999《纯氖》,氖气纯度最高为99.995%[1]。而国际上也没有对高纯氖气的统一标准,只是一些国外的大公司,如美国的APCI、德国的Messer有公司自己的技术指标。工业上采用液氖冷凝法分离制成高纯氖气,但由于氖气、氦气的沸点十分接近,分别是-245.9和-268.9℃[2]。氖气比氮气的沸点还要低,所以制成的氖气都会含有微量的氦,因为二者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工业上关于高纯氖气中微量氦的分析一直是工业生产中检测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需探索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对氖气中存在的微量氦气进行测定[2-7]。本研究通过以氖气作作气,以系列标准气为样品作回归曲线,得到直线的截距值就为载气中氦的量。
1 仪器、样品及方法原理
1.1 实验仪器与样品标准物质
实验选用了GC-122型气相色谱,上海仪器分析总厂;热导检测器(TCD);色谱工作站,N2000,浙江大学智能信息工程研究所。色谱柱选用直径为3mm、长3m的5A分子筛,六通进样阀。日本岛津的 GC-14B和 GC-14C气相色谱,N3000色谱工作站。
实验样品:以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提供的高纯氮气和氖气为载气。样品气是以氮气为平衡气,氦摩尔分数分别为9.97×10-6、20.8×10-6、49.6×10-6、195.0×10-6、497.4×10-6、981.3×10-6,以下简称氮中氦。
1.2 方法原理
气体分离的原理是:因性质不同,气态物质分子在色谱柱分子筛上的吸附-脱附能力也不同,随着在色谱柱上的连续运行,气态分子在柱内的移动距离慢慢发生差异,最终彼此分开,由TCD检测器检测出不同气体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2 实 验
2.1 进样与分析流程
实验采用外加标准气瓶,通过气体六通进样阀定量装置,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依次进样,进样前至少置换10次以上,为保持每次进样的重复性,控制进样流量为70mL/min。每次进样后,待基线平稳再继续下一次测试,每个样品连续测量3次,剔除波动大的数值,结果取计算的算术平均值。图1为热导气相色谱流程图。
图1 TCD气相色谱流程图Fig.1 TCD gas chromatography flow chart
2.2 数据处理
对于工作站难处理的低浓度测试谱图,采用手动处理,高浓度的谱图可以用工作站自动积分的处理结果。积分公式为
式中:A为色谱峰面积,mV·min;h(t)为t时刻的峰高,mV;a为峰的起始时间,min;b为峰的结束时间,min。
本实验中对色谱图的处理采用的是N2000和N3000色谱工作站,由于电脑自动积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样品气的氦摩尔分数很低的情况下,误差较大,为提高分析的精度,采用手动积分,经多次修正后定值,通过取平均值,进一步减小分析误差。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实验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3.1.1 柱温的影响
固定初始条件:桥流为80mA、载气压力为0.14MPa,柱箱温度控制在50、70、90℃时,对氮中氦标气进行了测试,结果见图2。从图2可知,柱温的改变对峰面积的影响不大。柱箱温度的变化在微观上会改变分子间作用力,进而会影响吸附-脱附的能力,对出峰时间会造成影响。但在室温~90℃,这种变化在宏观上没表现出来,说明在此温度范围内分子作用力变化很微小。同时,柱温的提高,也会相应提高检测器的温度,检测器温度越高,检测器所能施加的桥电流就越低,限制了仪器的灵敏度。根据实验结果,采用接近室温的40℃作为柱箱温度。
图2 不同柱温对峰面积的影响Fig.2 The column temp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peak are
3.1.2 载气体积流量的影响
柱温40℃、桥电流80mA时,研究载气体积流量对出峰的影响。载气体积流量的变化通过控制载气压力实现,载气压力分别为0.12、0.14、0.16MPa,其影响测试结果的程度详见图3。实验结果表明,载气的体积流量对实验有影响,在较低的载气体积流量时峰面积值较大。载气体积流量的变化还会影响出峰的时间,体积流量越大,出峰也越快。
载气体积流量影响氢气和氦气的分离,低载气体积流量会使氦气和氢气(氢气因其含量小,出峰时间又与氦气的十分接近,因此是微量氦检测中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的分离效果更好。这可能是由于在低体积流量条件下,被测组分在分子筛上的吸附-脱附速度变慢,使气体分子在色谱柱内有较长的停留时间,分离效果会更好;体积流量大,停留时间短,分离效果差。
图3 载气流量对峰面积的影响Fig.3 Impact of the carrier gas flow on the peak area
在相同条件不同体积流量下,对含有一定量氦气和氢气的标气进行分析,计算氢气和氦气的分离度。分离度公式为
式中:Y1、Y2为峰1和峰2的峰底宽,min;tR(1)、tR(2)为峰1和峰2的保留时间,min。
图4 载气压力对氢气和氦气分离的影响Fig.4 Impact of the carrier gas flow on the separation of hydrogen and helium
根据公式分别得到,载气压力为0.20MPa,氢气与氦气的分离度为0.138;载气压力为0.085MPa,氢气与氦气的分离度为0.239。载气压力对氢气和氦气分离的影响见图4,图4(a)中氦气的保留时间为0.260min,氢气的保留时间为0.290min;图4(b)中氦气的保留时间为0.590min,氢气的保留时间为0.690min。载气体积流量低时虽然峰面积大,但是峰型不尖锐,误差也更大。实验采用载气压力为0.14MPa。
3.1.3 桥电流的影响
柱温40℃、载气压力0.14MPa考查了80、90、100mA 3个不同的电流强度下氦气的出峰强度,实验结果见图5。结果证明,在测试范围内,桥电流与峰面积成正比关系,电流越强峰面积越大。但当电流过大时,会出现无信号响应的情况。较高的桥电流虽然灵敏度提高,但是也会影响仪器的稳定性,基线波动也就更大。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测器桥电流至关重要。综合考虑实验选择桥电流为80mA。
图5 桥电流对峰面积的影响Fig.5 Impact of the bridge current on the peak area
3.2 进样器气密性的影响
当以氖气为载气,对不同浓度的氮中氦标气进行测试,得到一系列的数据。以峰面积为横坐标,氦摩尔分数x为纵坐标作曲线,可得一条直线y=kx+b,当x=0时,y=b,则b值就为载气中所含氦的量。实验中使用了GC-14B、GC-14C两台仪器,在同样的色谱条件下,对6个不同的氮中氦标气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见图6。
图6 以氖气为载气测氮中的氦Fig.6 Using neon as the carrier gas measured helium content in nitrogen
由图6可见,GC-14B、GC-14C两台仪器所测得数据比较接近,斜率k相差不大,但是截距值有着较大的不同,可以看出GC-14B的直线截距为负值,这与预期结果相矛盾。实验又对纯二氧化碳和甲烷标气进行测试,结果在氦气的出峰位置仍然有峰。经过反复思考,对实验仪器的检查发现进样阀有划痕,存在微漏现象,在谱图上显示的结果就是基线存在一定的波动,而产生波动的位置恰好与氦气的峰重合,因此影响了实验结果。
4 精密度和准确度
4.1 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考察实验数据精密度,计算测得数据的标准偏差结果见表1。
表1 标准偏差Tab.1 Standard deviation
4.2 准确度
以GC-14C气相色谱所测得的数据(9.97×10-6~96.7×10-6的氮中氦标气)作标准曲线,得到方程y=0.018 9x+0.213 9(R2=0.999 9),以氖为平衡气,氦摩尔分数为198.6×10-6的标气为样品进行测试,将所测得峰面积代入方程校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5%。
5 结 语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对氖气中微量氦分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条件的影响:柱箱温度、载气体积流量对峰面积的影响比较小,热导桥电流对峰面积有着明显的影响。
(2)载气体积流量对氢气和氦气的分离有影响,低载气体积流量对氢气和氦气的分离有利,减小氢气峰的干扰。
(3)进样器及气路的气密性对实验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开始前要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 17873-1999.纯氖[S].2006-06-01.
[2]申福生.氖气的液化与氖氦气体的分离[J].深冷技术,1990(3):30-32.
[3]ZHDAN V T,KOZLPPVSKII A V,MOZHAEV A N,et al.Use of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for monitoring Helium microcontamination in the industrial manufacture of extra high purity inert gases[J].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10,65(1):1532-1536.
[4]赵晓华.气相色谱法分析天然气中氦氖氢[J].分析科学学报,1999,15(1):39-42.
[5]路家兵,谢程,谢欣.建立粗氖氦中氖气含量的分析方[J].低温与特气,2010,28(6):34-36.
[6]桂光燕.惰性气体的分析方法[J].深冷技术,1979(5):49-64.
[7]KIM S H,NAM S M,KOH K O,et al.Analysis of natural gas using single capillary column and a pulsed discharge Helium ionization detector[J].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1999,20(7):8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