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
2013-09-19张红丽
张红丽
(山西省盂县人民医院,0451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往称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等。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之一,是由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肠壁并无结构上的炎性病理改变,但对各种刺激反应过度或出现反常现象。因该病缺乏相关的形态改变和生化异常,一般认为是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或便秘等排便习惯的改变,或伴有粪便性状异常如黏液便、稀便或硬结便,腹痛或腹部不适[1]。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较为常见。目前常用的心理疗法、饮食疗法以及解痉药物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欠佳。虽然该病没有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但严重时可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4例,年龄18~52岁。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9~50岁,平均(35.84±3.22)岁;病程2~25年,平均(16.4±5.5)年。治疗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8~52岁,平均(35.27±3.25)岁;病程2~24年,平均(16.8±5.3)年。两组年龄、病程长短、性别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在最近3个月之内每月至少有3天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者腹部不适,并且有下列症状中2个或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排便频率改变。③粪便性状改变(稀便或水样便)。在诊断之前6个月出现症状,最近3个月症状发作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关于泄泻的标准判定,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为主症。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思密达,每次3g,每日3次。在治疗期间禁食辛辣、生冷及油腻饮食。
治疗组:采用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药物组成:白术15g,白芍15g,陈皮6g,防风12g,党参12g,茯苓12g,白扁豆15g,薏苡仁12g,山药12g,莲子12g,砂仁6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3]。痊愈: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大便频率及大便形状正常。每天大便1~2次,大便成形,大便中无黏液;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明显缓解,每日大便1~3次,大便基本成形,便中黏液明显减少;好转:症状好转,每日大便少于3次,大便溏烂不成形,黏液减少;无效:腹痛及大便异常等主要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治疗结果:对照组痊愈5例(15.6%),显效10例(31.3%),好转7例(21.9%),无效10例(31.3%),总有效率68.8%;治疗组痊愈10例(31.3%),显效12例(37.5%),好转8例(25.0%),无效2例(6.3%),总有效率93.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显效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效时间比较 例(%)
讨论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属于多因素导致的生理心理性疾病。该病病理生理基础被认为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的异常,但是造成这些病理改变的机制并未被完全阐明。由于心理社会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有密切关联,西医学多针对这一点,在治疗时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对症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是止泻、解痉止痛、抗抑郁,然而疗效并不理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腹痛或明显的腹部不适感,大多患者病程比较持久。属中医学“腹泻”、“腹痛”、“腹胀”等范畴。虽然此病除腹泻之外兼症很多、病机多样,笔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病机主要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导致肝、脾、肾、肠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疏,横逆及脾,脾气失和,可形成肝脾不调证。根据临床观察,一些明显的精神变化均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运动功能和内分泌失调。中医“脾藏意”、“肝主疏泄”、“思虑伤脾”、“木郁克土”的传统理论,表明已十分重视神经活动在该病病因学中的地位。因此治疗以疏肝健脾、调理气机为主要治则,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最为符合这一治疗原则,其中痛泻要方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白芍敛肝缓急止痛,共为君药。陈皮理气醒脾,可助白术健脾燥湿;防风辛散,可疏肝理脾祛湿,和白芍相伍,一敛一散,能恢复肝之疏泄功能,为辅助药。四药合用可调肝脾、和肠胃、止痛泻,为治痛泻之要方。参苓白术散既可平补脾胃之气,又可燥湿健脾止泻,与痛泻要方合用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运用。
[1]熊理守,陈旻湖,陈惠新,等.社区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学特征[J].胃肠病学,2004,9(5):277-279.
[2]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J].Gastroenterology,2006,130 (5):1480-1491.
[3]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45-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