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梗阻性直乙状结肠癌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2013-09-19邓殿忠
邓殿忠
梗阻性直乙状结肠癌患者由于肠管扩张水肿、粪便存在等因素,导致肠壁血供减少,结肠肠管在实施Ⅰ期缝合后,术后吻合口瘘、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研究表明,术后吻合口瘘不但会引起粪性腹膜炎等,还可以提高术后肿瘤局部的复发率,严重影响到患者长期生存。本文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在老年梗阻性直乙状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直乙状结肠癌患者共60例,上述患者均表现为肠腔完全梗阻,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为(67.4±6.0)岁;其中直肠癌患者共19例,乙状结肠癌患者11例,术前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共5例,合并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共6例。对照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80岁,平均年龄为(68.4±7.1)岁;其中直肠癌患者共2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10例,术前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例,合并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共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回肠袢式造口术,根据直肠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对肿瘤实施切除,同时行全结肠灌洗,实施降结肠直肠端吻合,并行回肠袢式造口术,3个月后行Ⅱ期回肠造口闭合术。对照组患者实施Hartmann术,Ⅰ期行肿瘤切除,关闭远端结肠或者直肠,近端结肠在左下腹行单腔造口术,3个月后行Ⅱ期回肠造口闭合术。两组患者均在Ⅰ期手术后给予禁食、补液及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处理,根据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进食流质食物,术后3个月无禁忌证情况下行肠造口闭合术。
1.3 观察指标 记录Ⅰ期手术手术时间,观察Ⅰ期手术肠造口坏死、肠造口回缩、肠造口脱垂、肠造口水肿情况,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记录Ⅱ期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切口感染、切口疝、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对两组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Ⅰ期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Ⅰ期手术时间、手术肠造口坏死、肠造口回缩、肠造口脱垂、肠造口水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期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Ⅰ期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Ⅱ期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Ⅱ期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期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切开疝、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Ⅱ期手术情况比较
3 讨论
结肠癌发病过程中可并发肠梗阻,此时治疗时除了除了肠梗阻症状外,同时要对肿瘤实施切除。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多为慢性过程,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加重,肿瘤近端结肠肠管扩张并水肿,肠腔内有粪便积存,肠腔内细菌繁殖及毒素等导致肠段容易污染,病情较为严重。所以在手术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分期手术[1,2]。在分期手术方式选择中,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选择术式。预防性造口是在吻合口近端的肠袢上建立造口,转流粪便,防止肠内容物到达远端而引起污染,目的是保护吻合口。其中袢式造口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容易还纳,被广泛采用[3]。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回肠袢式造口术,观察组Ⅰ期手术时间、手术肠造口坏死、肠造口回缩、肠造口脱垂、肠造口水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Ⅰ期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在Ⅱ期手术中,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切开疝、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Ⅱ期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提示回肠袢式造口术用于老年梗阻性直乙状结肠癌中的治疗效果显著,手术安全,值得借鉴。
[1] 王越,葛春林,沈春健,等.结肠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6):2508-2510.
[2] 徐福祥,陈文军,胡海涛.乙状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42例治疗体会.江苏医药,2010,(20):2474.
[3] 徐开盛,程建华.梗阻性结肠癌的术式选择(附24例报告).贵州医药,2003,27(6):5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