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曹镜沂跟随方志纯开发江西大茅山
2013-09-18范学贵上海市吴中东路500弄83号104室上海200233
范学贵(上海市吴中东路500弄83号104室,上海,200233)
2008年8 月,江西南昌骄阳似火。一位我早就盼望拜访的新四军老兵、江西省农林垦殖厅副厅长﹙正厅级﹚、离休干部曹镜沂,永远离开我们了。亲属按照他生前交代,骨灰撒在上饶地区清澈见底的信江河。他魂牵梦绕着大茅山,他眷恋着上饶大地,他不会离开德兴。
2009年8月24日,正当曹镜沂去世一周年时,我到达南昌。在原中共上饶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50年代中共金坛县委办公室主任、曹镜沂的胞弟曹泰伦引荐下,我见到了曹镜沂长子曹永诚。曹永诚约了金坛老乡、另一位新四军老兵周东庚之子周芝怡,两人热情接待了我。
(一)
曹镜沂,原名曹泰儒,改名的目的是一生要把“明如镜,清如沂﹙水﹚”作为座右铭。他是金坛县指前镇社头刘庄人,1916年12月生。1942年3月参加新四军,1944年7月入党,历任指前区粮管员,西沉榨油合作社、裕源耕牛合作社、金山合作社总经理。
新四军北撤后,他历任干部队分队长,山东淄博特区专署实业科科员,鲁中铁工厂业务股长,淮河南下大队副分队长,先遣队九支队财粮主任,赣东北行署工商处科员,上饶专署建设科副科长、农林科科长、秘书室主任,上饶市市长,中共上饶地委副秘书长,中共上饶地委副书记等职。
他所任职位不算显赫,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抗日战争时他管粮食,办企业。抗战胜利后他管金库,随军北撤。内战三年他抓实业,办铁工厂。1949年4月渡江南下,江西解放后他留在赣东北老区,从事农业、商业,与上饶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西是革命老区,江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1933年,江西全省人口是2600万,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仅剩下1300万,锐减50%。全国解放后,江西人民的生活仍十分艰苦。1955年,被称为红色首都的瑞金,人均年收入只有42元;1956年县城还没有装上电灯。这一切,让年青时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曾向人民承诺“等革命成功了,我们成了国家主人,就有饭吃,有衣穿,过社会主义好日子”的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焦虑不安,承受了无比的压力。他与省委其他领导同志认为开发山区迫不及待。
1956年7 月,中共江西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根据地工作的决议》,决定举办五个农林牧渔综合垦区和七个林牧农垦区。
大茅山位于赣东北的浙赣两省交界处,怀玉山脉中部,德兴县境内,距上饶市很近。方志纯决定在这创建一个综合性的垦殖场。该场应当成为全省各场的中心,必须将其办成其他垦区的样板。他身先士卒,带领工人们上山打翻身仗。方志纯选调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曾经是上饶市市长的曹镜沂任大茅山垦殖场场长,兼上饶地委副书记、德兴县委书记。省人委副秘书长阙由熹任场党委书记。他们的任务是:全面开发山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多种生产,并负责扶持和指导周边农业、林业合作社的生产,以点带面,带红一片。省委号召全省干部转变作风,上山下乡,组织五万干部到山区安家落户,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发大茅山。
1957年11月30日,为勘查大茅山地形和森林资源,选择下放干部的生产点,曹镜沂、阙由熹跟随方志纯来到德兴县大茅山脚下的花桥村。第二天早饭后,他们在德兴县委副书记冷树范的陪同下,冒着蒙蒙细雨,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在穿过多年没有人走的小茅山猴子洞附近时,他们用茅刀和双手拔开芭茅草和荆棘。历经三天艰苦跋涉,由北岸村爬上了乌风岭,来到了国有林区乌风洞。方志纯对他们说,红军闹革命时期,乌风洞天棚、楼明塔、黄家、曾家等村有50多户人家,现已无一人一屋,在国民党“围剿”红军时,他们房屋被烧,人头被杀,人们纷纷被赶下了山。第四天,他们从乌风洞出发,经过排前、塘湾、绕二墩、新营、渔塘返回花桥。在四天的长途跋涉中,年过半百的方志纯,脚上血泡破了就用热水洗,棉袄、棉裤被雨和汗水浸湿了就用火烤干,寒冷天气里与大家一道睡地铺。他这种不畏艰难、不顾疲劳、以身作则的艰苦奋斗精神,铭记在曹镜沂和其他同志们的心坎里。当地老百姓说:“红军又回来了。”“小老方﹙他们称方志敏为大老方,称方志纯为小老方﹚回来了”。经实地考察,方志纯决定德兴与大茅山两个垦殖场合并。
12月23日,方志纯率省直机关第一批下放干部527人(其中老红军15名)和德兴当地下放干部41人到达大茅山。12月26日,他宣布大茅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成立,在花桥、暖水、绕二、乌风洞办四个分场。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80名退伍官兵来到大茅山,参加山区建设。此后,全省5万干部先后从四面八方奔赴山区,安营扎寨,办起了150个垦殖场。
在开荒垦殖的艰苦岁月里,干部、工人住的是茅棚,吃的是咸菜和干萝卜丝。方志纯和大家一起开垦荒地,谈笑风生。他平易近人,细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毫不厌烦地让同志们畅所欲言,并且兴致勃勃地向同志们讲红军在大茅山英勇斗争的故事,讲开发和建设大茅山今后发展的美好前景。方志纯走到哪里,哪里的下放干部心里都是热乎乎的,普遍感到苦中有乐,劳动光荣,前途光明。
(二)
曹镜沂被方志纯这种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他暗暗下了决心,好好向方志纯学习,当好方志纯的得力助手,担当起开发大茅山的历史重任。
从1957年至1966年的9年中,方志纯7上大茅山,都见到曹镜沂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既有远景规划,又有大干当前的决心,每次来都看到大茅山垦殖场面貌为之一新。
在江西省委的领导下,他们注重不断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
1.解决了生产点和住房问题。
生产点大都选择在当地群众无力经营的山林荒地之上。没有现成的房屋,他们先搭茅棚,后盖房屋,砖瓦也由自己动手烧制。上山之初,垦殖场就成立了大茅山基建队,各分场和生产点也都有了自己的基建队伍,为解决生产、生活住房,尽了最大努力,并且很快取得了成效:1950年代住茅棚,1960年代就住上了瓦房。
2.逐步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
1957年,德兴县仅有一条公路通乐平县,与外界沟通。1958年大茅山筑路队成立后,首先修建了龙头山和乌风洞两条公路。各个林场培养炮工,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有计划地开山炸石,把炸下来的石块用于公路、房屋基建材料。日积月累,林道一条一条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平板车道发展为达标公路。用3年多时间,筑路200多公里,使总场与分场、林区与林区相连,林间通道和砂石公路四通八达。大茅山汽车队的汽车也逐年增多,为促进垦殖场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解决了山区工业用电和职工生活用电问题。
干部上山一年后,垦殖场生产采取以短养长,经费收支做到了自给有余。场里虽然买了几台小型发电机,但是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他们土法上马,以退伍官兵为主力,开始瑞港水电站建设。筑坝,装机,架线,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获得了成功。后来这个电站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大家称它为大茅山的“夜明珠”。
方志纯(1909—1993)
曹镜沂(1916—2008)
生活基本安定下来以后,曹镜沂干脆把一家6口全部由南昌迁到了大茅山。这一干就是15年。他带领同志们大搞科研活动,提出“叫野果乱石翻身解放,让荒草枯木大放光芒”,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野果,指的是利用大量野生杨梅,研制杨梅酒获得成功,并取名“香美酒”。轻工业部酿酒专家朱梅工程师对“香美酒”写了16个字的评语:“红而发光,甜而发香,微酸爽口,常饮寿长。”乱石,指的是利用大量的石煤和石灰石烧成石灰,改进了酸性土壤,促进了粮食增产。荒草,指的是研究芭茅草造纸成功。枯木,指的是乌风洞国有林山上,有上百年的大量死松树需要清理。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将死松树的松明子进行干馏,成功蒸馏出松油产品。利用废弃的樟树进行蒸馏,生产出医药上需要的芳樟油。
当年大茅山有林业用地34万亩,活立木积蓄量143万立方米。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他们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办起了以自用林为原料的木工厂,以等外材、枝桠材为原料的造纸厂,以木屑为原料的活性碳厂,以中草药为原料的制药厂,以冬笋、春笋为原料的罐头厂。还创办了年产3200两的金矿冶炼厂、年产2000吨的铜矿冶炼厂等工厂18家。
他们大搞林粮、林油间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从他们入场时的单产百来斤,到1962年单产364斤,“文革”前已上升到719斤。若不是“文革”的干扰和破坏,大茅山定能按时于1967年达到或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每亩单产800斤。“文革”中,方志纯作为江西省最大“走资派”被批斗,曹镜沂作为方志纯在大茅山的代理人被斗靠边。1969年曹镜沂被结合进场领导班子,1972年他离场时粮食才达到单产800斤。此时,1958年植的杉木林已经成材,最高的已达8米多,最粗的胸径已有12公分。
4.解决了劳动力问题。
德兴县和大茅山垦殖场建制上已构成县场合一后,在山多人少态势下,开发大茅山迫切需要解决劳动力问题。1958年初,浙江一些地方受灾,大批人口流入德兴。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曹镜沂和阙由熹商量,请示方志纯同意,决定实行以工代赈,采取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相结合的办法,安排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很好地维护了德兴县境内的社会治安,同时体现了党对灾民的关怀。尔后逐步从以工代赈到确定生产单位,对于不愿回去、要求留在垦殖场的,进行外调,建立户口和档案,然后报请省劳动局批准为垦殖场正式职工。从而使这些浙江籍工人,成为开发建设大茅山区的一支骨干力量,为垦殖场的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下又引来了福建、上海、江苏、安徽、湖南……好多省的农村青年,有的甚至携家带口流入江西,奔赴大茅山。
19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大茅山垦殖场对自己的产品有了销售权。每年可供开发林6000亩,上市木材达9万立方米。家乡金坛的农资公司、木材公司等单位常去找曹镜沂求援。他每年都力所能及地发回一批批木排、竹排,大大缓解了家乡的供需矛盾。
当时江西省在全国叫得响的是两面旗帜:一个是开发山区、大办综合垦殖场,一个是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干部下放来了,外地人口来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文化的不会种田,会种田的没文化。他们办起了文化技术学校,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晴天劳动,雨天学习;农忙劳动,农闲学习。人们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形成生产、学习、科研三结合的雏形。
1958年3 月,汪东兴由中央下放到江西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将这一新鲜事物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非常赞赏,要汪带话给省长邵式平,说这种半耕半读,勤工俭学,让上不起学校的孩子都有学上,值得提倡。邵式平听了以后,联想起当年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的情景,决定以垦殖场为基点,创办江西劳动大学,不久又改名叫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不久全省办起了百来所“共大”。总校设在南昌市郊梅岭,各垦殖场办分校,对外公开招生,不要文化考试,只要有公社以上政府证明就录取。由于办学成绩显著,1960年江西省授予总校和大茅山分校为全省百面红旗先进单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到大茅山拍摄纪录片《大茅山的春天》。毛泽东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给中央领导传阅。1961年,全国教育现场会在江西召开。
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减产,饿死人的现象到处发生。而大茅山却是另一番天地,简直是天下奇迹。作者当时在金坛县常听到说,有人“外流”去了江西,在那里上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还供饭。我当时对此将信将疑,可事后证明全是事实。不仅金坛,后来全国各地有上万人“外流”至江西大茅山。
1962年3 月,朱德视察大茅山,与当地干群交谈,还走进教室听课。他说这是个大熔炉。他不仅提笔为大茅山分校写了校牌,还把侄儿朱俊书送到这里来上学。
(三)
1993年7月31日方志纯逝世后,曹镜沂与家人对他十分怀念。曹镜沂说,方志纯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一个人能做到实事求是极难,要有马列主义水平,有准备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也就是毛泽东讲的: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接着他讲了方志纯的两件事。
1959年,全省进入大炼钢铁高潮。正在秋收季节,强调集中力量把钢铁搞上去,男女老少齐上阵,已经成熟的粮食作物无人收割,群众意见很大。曹镜沂立即赶往省委向方志纯汇报,方风趣地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你将何所取?”曹回答:“我要粮食。”方说:“对!应有缓急之分。”曹随即赶回德兴,将已经出发的劳力调回搞秋收。几天之后,省委召开先搞秋收的电话会议。在那个大刮“钢铁元帅升帐”之风时,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对干部群众的教育是非常深的。
1961年,江西在全国“以粮为纲”和“粮食元帅升帐”的压力下,要求全省每个垦殖场都力争粮食自给有余,并且以粮、钱自给有余作为评比先进的主要依据。那时大茅山有50万亩山林,农田只有7000亩,如果一定要达到粮食自给有余,就必须采取毁林开垦等办法扩大耕地面积,就必然要把领导的主要精力和人力、物力、财力用到粮食自给方面去,这样就不能发挥大茅山林业生产优势。方志纯指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意确定“以粮为纲,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1962年7月,大茅山垦殖场在乌风洞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具体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16个农牧场以粮为主,24个林场以林为主,7个工矿单位以工为主,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大茅山垦殖场生产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4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大茅山垦殖场建设山区的经验,并发表了《创百年大业》的社论加以赞扬。在这个生产经营方针指导下,大茅山垦殖场的生产建设到处呈现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大茅山从此成为全国先进单位,成为对外开放,接待外宾的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的春风愈吹愈劲,大茅山垦殖场日新月异。德兴已成为江西省开发区,大茅山垦殖场已成为大型企业集团。2007年建场50周年时,人们没忘记当年开发大茅山的先驱者曹镜沂,向他发出邀请,希望老场长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可惜,此时此刻曹镜沂已被晚期肺癌折磨得起不了床。他接到请柬后,便吩咐家人发出贺电,祝大茅山垦殖场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