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老兵曹镜沂跟随方志纯开发江西大茅山

2013-09-18范学贵上海市吴中东路500弄83号104室上海200233

档案与建设 2013年11期
关键词:德兴茅山方志

范学贵(上海市吴中东路500弄83号104室,上海,200233)

2008年8 月,江西南昌骄阳似火。一位我早就盼望拜访的新四军老兵、江西省农林垦殖厅副厅长﹙正厅级﹚、离休干部曹镜沂,永远离开我们了。亲属按照他生前交代,骨灰撒在上饶地区清澈见底的信江河。他魂牵梦绕着大茅山,他眷恋着上饶大地,他不会离开德兴。

2009年8月24日,正当曹镜沂去世一周年时,我到达南昌。在原中共上饶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50年代中共金坛县委办公室主任、曹镜沂的胞弟曹泰伦引荐下,我见到了曹镜沂长子曹永诚。曹永诚约了金坛老乡、另一位新四军老兵周东庚之子周芝怡,两人热情接待了我。

(一)

曹镜沂,原名曹泰儒,改名的目的是一生要把“明如镜,清如沂﹙水﹚”作为座右铭。他是金坛县指前镇社头刘庄人,1916年12月生。1942年3月参加新四军,1944年7月入党,历任指前区粮管员,西沉榨油合作社、裕源耕牛合作社、金山合作社总经理。

新四军北撤后,他历任干部队分队长,山东淄博特区专署实业科科员,鲁中铁工厂业务股长,淮河南下大队副分队长,先遣队九支队财粮主任,赣东北行署工商处科员,上饶专署建设科副科长、农林科科长、秘书室主任,上饶市市长,中共上饶地委副秘书长,中共上饶地委副书记等职。

他所任职位不算显赫,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抗日战争时他管粮食,办企业。抗战胜利后他管金库,随军北撤。内战三年他抓实业,办铁工厂。1949年4月渡江南下,江西解放后他留在赣东北老区,从事农业、商业,与上饶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西是革命老区,江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1933年,江西全省人口是2600万,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仅剩下1300万,锐减50%。全国解放后,江西人民的生活仍十分艰苦。1955年,被称为红色首都的瑞金,人均年收入只有42元;1956年县城还没有装上电灯。这一切,让年青时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曾向人民承诺“等革命成功了,我们成了国家主人,就有饭吃,有衣穿,过社会主义好日子”的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焦虑不安,承受了无比的压力。他与省委其他领导同志认为开发山区迫不及待。

1956年7 月,中共江西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根据地工作的决议》,决定举办五个农林牧渔综合垦区和七个林牧农垦区。

大茅山位于赣东北的浙赣两省交界处,怀玉山脉中部,德兴县境内,距上饶市很近。方志纯决定在这创建一个综合性的垦殖场。该场应当成为全省各场的中心,必须将其办成其他垦区的样板。他身先士卒,带领工人们上山打翻身仗。方志纯选调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曾经是上饶市市长的曹镜沂任大茅山垦殖场场长,兼上饶地委副书记、德兴县委书记。省人委副秘书长阙由熹任场党委书记。他们的任务是:全面开发山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多种生产,并负责扶持和指导周边农业、林业合作社的生产,以点带面,带红一片。省委号召全省干部转变作风,上山下乡,组织五万干部到山区安家落户,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发大茅山。

1957年11月30日,为勘查大茅山地形和森林资源,选择下放干部的生产点,曹镜沂、阙由熹跟随方志纯来到德兴县大茅山脚下的花桥村。第二天早饭后,他们在德兴县委副书记冷树范的陪同下,冒着蒙蒙细雨,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在穿过多年没有人走的小茅山猴子洞附近时,他们用茅刀和双手拔开芭茅草和荆棘。历经三天艰苦跋涉,由北岸村爬上了乌风岭,来到了国有林区乌风洞。方志纯对他们说,红军闹革命时期,乌风洞天棚、楼明塔、黄家、曾家等村有50多户人家,现已无一人一屋,在国民党“围剿”红军时,他们房屋被烧,人头被杀,人们纷纷被赶下了山。第四天,他们从乌风洞出发,经过排前、塘湾、绕二墩、新营、渔塘返回花桥。在四天的长途跋涉中,年过半百的方志纯,脚上血泡破了就用热水洗,棉袄、棉裤被雨和汗水浸湿了就用火烤干,寒冷天气里与大家一道睡地铺。他这种不畏艰难、不顾疲劳、以身作则的艰苦奋斗精神,铭记在曹镜沂和其他同志们的心坎里。当地老百姓说:“红军又回来了。”“小老方﹙他们称方志敏为大老方,称方志纯为小老方﹚回来了”。经实地考察,方志纯决定德兴与大茅山两个垦殖场合并。

12月23日,方志纯率省直机关第一批下放干部527人(其中老红军15名)和德兴当地下放干部41人到达大茅山。12月26日,他宣布大茅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成立,在花桥、暖水、绕二、乌风洞办四个分场。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80名退伍官兵来到大茅山,参加山区建设。此后,全省5万干部先后从四面八方奔赴山区,安营扎寨,办起了150个垦殖场。

在开荒垦殖的艰苦岁月里,干部、工人住的是茅棚,吃的是咸菜和干萝卜丝。方志纯和大家一起开垦荒地,谈笑风生。他平易近人,细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毫不厌烦地让同志们畅所欲言,并且兴致勃勃地向同志们讲红军在大茅山英勇斗争的故事,讲开发和建设大茅山今后发展的美好前景。方志纯走到哪里,哪里的下放干部心里都是热乎乎的,普遍感到苦中有乐,劳动光荣,前途光明。

(二)

曹镜沂被方志纯这种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他暗暗下了决心,好好向方志纯学习,当好方志纯的得力助手,担当起开发大茅山的历史重任。

从1957年至1966年的9年中,方志纯7上大茅山,都见到曹镜沂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既有远景规划,又有大干当前的决心,每次来都看到大茅山垦殖场面貌为之一新。

在江西省委的领导下,他们注重不断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

1.解决了生产点和住房问题。

生产点大都选择在当地群众无力经营的山林荒地之上。没有现成的房屋,他们先搭茅棚,后盖房屋,砖瓦也由自己动手烧制。上山之初,垦殖场就成立了大茅山基建队,各分场和生产点也都有了自己的基建队伍,为解决生产、生活住房,尽了最大努力,并且很快取得了成效:1950年代住茅棚,1960年代就住上了瓦房。

2.逐步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

1957年,德兴县仅有一条公路通乐平县,与外界沟通。1958年大茅山筑路队成立后,首先修建了龙头山和乌风洞两条公路。各个林场培养炮工,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有计划地开山炸石,把炸下来的石块用于公路、房屋基建材料。日积月累,林道一条一条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平板车道发展为达标公路。用3年多时间,筑路200多公里,使总场与分场、林区与林区相连,林间通道和砂石公路四通八达。大茅山汽车队的汽车也逐年增多,为促进垦殖场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解决了山区工业用电和职工生活用电问题。

干部上山一年后,垦殖场生产采取以短养长,经费收支做到了自给有余。场里虽然买了几台小型发电机,但是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他们土法上马,以退伍官兵为主力,开始瑞港水电站建设。筑坝,装机,架线,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获得了成功。后来这个电站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大家称它为大茅山的“夜明珠”。

方志纯(1909—1993)

曹镜沂(1916—2008)

生活基本安定下来以后,曹镜沂干脆把一家6口全部由南昌迁到了大茅山。这一干就是15年。他带领同志们大搞科研活动,提出“叫野果乱石翻身解放,让荒草枯木大放光芒”,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野果,指的是利用大量野生杨梅,研制杨梅酒获得成功,并取名“香美酒”。轻工业部酿酒专家朱梅工程师对“香美酒”写了16个字的评语:“红而发光,甜而发香,微酸爽口,常饮寿长。”乱石,指的是利用大量的石煤和石灰石烧成石灰,改进了酸性土壤,促进了粮食增产。荒草,指的是研究芭茅草造纸成功。枯木,指的是乌风洞国有林山上,有上百年的大量死松树需要清理。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将死松树的松明子进行干馏,成功蒸馏出松油产品。利用废弃的樟树进行蒸馏,生产出医药上需要的芳樟油。

当年大茅山有林业用地34万亩,活立木积蓄量143万立方米。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他们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办起了以自用林为原料的木工厂,以等外材、枝桠材为原料的造纸厂,以木屑为原料的活性碳厂,以中草药为原料的制药厂,以冬笋、春笋为原料的罐头厂。还创办了年产3200两的金矿冶炼厂、年产2000吨的铜矿冶炼厂等工厂18家。

他们大搞林粮、林油间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从他们入场时的单产百来斤,到1962年单产364斤,“文革”前已上升到719斤。若不是“文革”的干扰和破坏,大茅山定能按时于1967年达到或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每亩单产800斤。“文革”中,方志纯作为江西省最大“走资派”被批斗,曹镜沂作为方志纯在大茅山的代理人被斗靠边。1969年曹镜沂被结合进场领导班子,1972年他离场时粮食才达到单产800斤。此时,1958年植的杉木林已经成材,最高的已达8米多,最粗的胸径已有12公分。

4.解决了劳动力问题。

德兴县和大茅山垦殖场建制上已构成县场合一后,在山多人少态势下,开发大茅山迫切需要解决劳动力问题。1958年初,浙江一些地方受灾,大批人口流入德兴。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曹镜沂和阙由熹商量,请示方志纯同意,决定实行以工代赈,采取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相结合的办法,安排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很好地维护了德兴县境内的社会治安,同时体现了党对灾民的关怀。尔后逐步从以工代赈到确定生产单位,对于不愿回去、要求留在垦殖场的,进行外调,建立户口和档案,然后报请省劳动局批准为垦殖场正式职工。从而使这些浙江籍工人,成为开发建设大茅山区的一支骨干力量,为垦殖场的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下又引来了福建、上海、江苏、安徽、湖南……好多省的农村青年,有的甚至携家带口流入江西,奔赴大茅山。

19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大茅山垦殖场对自己的产品有了销售权。每年可供开发林6000亩,上市木材达9万立方米。家乡金坛的农资公司、木材公司等单位常去找曹镜沂求援。他每年都力所能及地发回一批批木排、竹排,大大缓解了家乡的供需矛盾。

当时江西省在全国叫得响的是两面旗帜:一个是开发山区、大办综合垦殖场,一个是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干部下放来了,外地人口来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文化的不会种田,会种田的没文化。他们办起了文化技术学校,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晴天劳动,雨天学习;农忙劳动,农闲学习。人们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形成生产、学习、科研三结合的雏形。

1958年3 月,汪东兴由中央下放到江西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将这一新鲜事物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非常赞赏,要汪带话给省长邵式平,说这种半耕半读,勤工俭学,让上不起学校的孩子都有学上,值得提倡。邵式平听了以后,联想起当年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的情景,决定以垦殖场为基点,创办江西劳动大学,不久又改名叫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不久全省办起了百来所“共大”。总校设在南昌市郊梅岭,各垦殖场办分校,对外公开招生,不要文化考试,只要有公社以上政府证明就录取。由于办学成绩显著,1960年江西省授予总校和大茅山分校为全省百面红旗先进单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到大茅山拍摄纪录片《大茅山的春天》。毛泽东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给中央领导传阅。1961年,全国教育现场会在江西召开。

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减产,饿死人的现象到处发生。而大茅山却是另一番天地,简直是天下奇迹。作者当时在金坛县常听到说,有人“外流”去了江西,在那里上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还供饭。我当时对此将信将疑,可事后证明全是事实。不仅金坛,后来全国各地有上万人“外流”至江西大茅山。

1962年3 月,朱德视察大茅山,与当地干群交谈,还走进教室听课。他说这是个大熔炉。他不仅提笔为大茅山分校写了校牌,还把侄儿朱俊书送到这里来上学。

(三)

1993年7月31日方志纯逝世后,曹镜沂与家人对他十分怀念。曹镜沂说,方志纯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一个人能做到实事求是极难,要有马列主义水平,有准备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也就是毛泽东讲的: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接着他讲了方志纯的两件事。

1959年,全省进入大炼钢铁高潮。正在秋收季节,强调集中力量把钢铁搞上去,男女老少齐上阵,已经成熟的粮食作物无人收割,群众意见很大。曹镜沂立即赶往省委向方志纯汇报,方风趣地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你将何所取?”曹回答:“我要粮食。”方说:“对!应有缓急之分。”曹随即赶回德兴,将已经出发的劳力调回搞秋收。几天之后,省委召开先搞秋收的电话会议。在那个大刮“钢铁元帅升帐”之风时,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对干部群众的教育是非常深的。

1961年,江西在全国“以粮为纲”和“粮食元帅升帐”的压力下,要求全省每个垦殖场都力争粮食自给有余,并且以粮、钱自给有余作为评比先进的主要依据。那时大茅山有50万亩山林,农田只有7000亩,如果一定要达到粮食自给有余,就必须采取毁林开垦等办法扩大耕地面积,就必然要把领导的主要精力和人力、物力、财力用到粮食自给方面去,这样就不能发挥大茅山林业生产优势。方志纯指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意确定“以粮为纲,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1962年7月,大茅山垦殖场在乌风洞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具体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16个农牧场以粮为主,24个林场以林为主,7个工矿单位以工为主,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大茅山垦殖场生产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4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大茅山垦殖场建设山区的经验,并发表了《创百年大业》的社论加以赞扬。在这个生产经营方针指导下,大茅山垦殖场的生产建设到处呈现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大茅山从此成为全国先进单位,成为对外开放,接待外宾的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的春风愈吹愈劲,大茅山垦殖场日新月异。德兴已成为江西省开发区,大茅山垦殖场已成为大型企业集团。2007年建场50周年时,人们没忘记当年开发大茅山的先驱者曹镜沂,向他发出邀请,希望老场长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可惜,此时此刻曹镜沂已被晚期肺癌折磨得起不了床。他接到请柬后,便吩咐家人发出贺电,祝大茅山垦殖场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德兴茅山方志
From decoupled integrable models tocoupled ones via a deformation algorithm*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麦香——一『厅级农民』赵德兴
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铸造有限公司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GLOBAL EXISTENCE OF CLASSICAL SOLUTIONS TO THE HYPERBOLIC GEOMETRY FLOW WITH TIME-DEPENDENT DISSIPATION∗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