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待扬鞭自奋蹄 原创园里满目春:记北京化工研究院聚烯烃新产品研发创新团队

2013-09-18

中国石化 2013年10期
关键词:测试产品

□ 刘 涛 张 薇

“以前独立开展项目,工作成绩出得慢,申请新项目也不容易。现在团队作战,工作效率高,申请科研项目也更顺利了。”院副总工程师张师军对团队合作后“速度”的提升感受深刻。

□ 三个部门的领导和骨干定期召开碰头会,讨论科研项目的进展及出现的问题。梁晓云 摄

北京化工研究院聚烯烃新产品研发创新团队已成立十多年了,如今这个团队凭借建立理论与实践间的快速响应,利用与挖掘学科交叉的优势,快速跟进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工艺技术和加工应用理论的“多重创新”,在聚烯烃新产品研发及推广应用等多个领域,阔步挺进“原创时代”。

“三驾马车”的由来

1999年,北化院提出“以材料研究为先导,提高合成材料附加值,进而提升中国石化下游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如何“快速提升”材料附加值?如何“加速提高”竞争力?如何“迅速扩大”盈利能力?一系列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

一次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线索。1999年,国际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高速BOPP专用料,其中拉膜速度最大可超过380m/s,然而国内开发生产的国产BOPP专用料的拉膜速度仅为200m/s左右,提高拉膜速度时,破膜、断膜情况非常严重。国内一大批科研人员反复比对两种专用料物理性能等均未发现明显差别。“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大家对此一筹莫展,伤透了脑筋。

那一年,由北京化工研究院、复旦大学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973”项目组,开始对BOPP项目进行攻关。后来,北京化工研究院、长春应化所通过多手段的表征分析,复旦大学通过模拟计算,均发现了两种专用料结构上的几个细微区别。正是这些“小差别”,决定了材料间的“大不同”。原来在以往的表征中,大家普遍将目光锁定平均数据上,对于数据的多分散性及各部分表征的意义关注较少,更少分析其成因。经过三年多的研究,高速BOPP薄膜专用料终于成功工业化,该薄膜的拉膜速度可超过400m/s。第一批国产高速BOPP薄膜专用料在中国石化企业得到生产,很快,国内薄膜应用厂家开始大举应用该薄膜。该院副院长乔金总结到:“产学研合作帮我们认清了打开原创开发之门的金钥匙——高分子物理及表征。只有将聚合物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研究透彻了,才能解决‘为什么’,才能决定‘要怎样’”。自此,以高分子物理及表征为先导,小试、中试、工业生产及应用等多元素互动的新产品研发模式基本确立。掌握了这个模式,材料的研发可以由被动仿制逐渐变为主动设计。

一样的团队,不一样的团队精神

表面看来,这个团队没什么特殊,老中青结合、从上到下各层次人员结合。但仔细打量就会发现,该团队有着某些不一样的团队精神。

与几位管理人员的谈话常常被电话打断。“嗯。出现了**问题?咱们的表征结果是这样,会不会是**的问题?我再问一下张总。”摁下结束键,郭主任迅速拨通了另外一个电话:“张总,刚才宋主任来电话说了一个**问题,我们这边表征结果是**,我觉得是**问题,您再给诊断诊断?我等您电话。”没有寒暄和客套,有一说一已经成了大家打电话时的主要模式。他们习惯把各自部门的测试数据开诚布公地摆在桌面上,查找问题,寻觅灵感;习惯于分享各自追踪到的信息,挖掘潜在机遇,延伸信息触角;习惯于毫无保留地表达个人意见,接受推敲和评判,坦诚和信任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这个团队,勤勉敬业精神尤为突出。新产品开发工作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下厂多。新产品开发室的魏文骏作为该团队的“资深”参与者之一,平均每个月出差两三次;最频繁的一回是连续一周之内下厂三次。每次下厂不是要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就是要交流沟通、大力推广产品,精力消耗非常大。但即使这样,每每接到出差任务,他还是稍作准备,便扬鞭出发。

在每个项目,为了保证下厂服务的连贯性,团队成员很默契地结成了服务对子,比如材料所的施红伟与加工中心的高达利;加工中心的邹浩与新产品室的杨志超;新产品室的魏文骏和加工中心的徐凯以及材料所新员工刘宣伯和加工中心新员工徐萌,等等。

在马背上感受速度与力量

“以前独立开展项目,工作成绩出得慢,申请新项目也不容易。现在团队作战,工作效率高,申请科研项目也更顺利了。”院副总工程师张师军对团队合作后“速度”的提升感受深刻。在这里,出现问题时,每个人都会认真地查阅相关领域内的资料,并以本专业的眼光加以选择和判断;讨论中悉心倾听他人见解并积极提出个人意见。久而久之,团队中的对话平台越来越平坦开阔,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向根源靠近。

回顾这些年团队合作时项目研究中的变化,新产品室副主任宋文波对“创新”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解读。他谈到,最初开发新产品多是替代进口,随着技术战愈演愈烈,研发新产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理论和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市场的开拓。理论和技术创新中包括聚合物结构的创新和工艺技术的创新。例如非对称加外给电子体技术的提出,原本是为特定牌号而开发的,后经过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以及工艺技术的深入研究,最终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牌号,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成套技术。对开拓新产品的应用市场而言,更需要原创思维。研发一种市场没有或少有的、人们概念里没有或不清晰的产品,再将其推向市场,必须具有原创思维,例如正在开发的丙丁共聚物和直接聚合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汇集了三方人马后,这个团队在高分子物理及表征、加工领域、新产品的工业化等方面,有了更坚实的基础,距离原创越来越近。

“传统的表征、测试、评价工作多是独立地测试、出数据,发送报告,团队作战后,我们的工作内容开始向两端扩展,向前扩展到样品的背景、来源,向后扩展到数据的使用。大家习惯了多问‘为什么’。”材料科学研究所副主任郭梅芳这样说。测试前期,多问一个“为什么”,工艺研发人员和表征人员就可以在测试内容上达成共识;测试中问一个“为什么”,测试人员会更加关注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同时主动评判测试方法与待表征性能的适用性,并深入到高分子结构的层次挖掘表征数据的成因。测试后,大家将工作延伸到工艺人员对测试结果的反馈,不断询问“怎么样”。整个团队的工作内容都在不断扩展,这也使得三家的工作衔接更紧密。这些“扩展”正在填充着团队合作间的“灰色地带”,正在为团队走入原创性研发的“金色时代”铺平道路。

研发人员在这个团队中有了更广阔的科研视野、更高层次的对话平台、更深入探究材料研发全过程的可能,因此团队人员业务水平提升既快又全,开发创新能力提升很快。

猜你喜欢

测试产品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幽默大测试
幽默大测试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