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汉服运动

2013-09-17黄多阳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31

江苏丝绸 2013年4期
关键词:汉服无锡社员

黄多阳(江苏省天一中学 江苏无锡 214131)

1 无锡汉服运动的起源

“汉服”就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汉服运动”是指近些年由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服的爱好者、学者发起的汉服复兴运动,倡导者们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宣传和推广汉服,并提议将汉服定为国服、中式学位礼服或者汉族人礼服,[1]让汉服重新出现在现代日常生活中。2003年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了郑州的王乐天先生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上班,这一标致性事件拉开了汉服复兴运动的序幕。[2]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一批关于汉服的网站、论坛、贴吧、QQ群,将喜爱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年轻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掀起了汉服复兴运动。他们自称“同袍”,在特定的时间穿着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并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向社会公众推广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

与全国的汉服运动一样,无锡的汉服爱好者也主要通过网络聚集到了一起。2006年,一个名叫惠建(现汉新社社长)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发贴寻找汉服知音,通过“无锡汉服论坛”将本地汉服爱好者陆续聚集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复兴汉服的民间组织,2009年10月更名为汉新社。汉新社是无锡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汉服复兴社团。到目前为止,汉新社的QQ群内已有近500名成员。

汉新社宗旨是“传承华夏文明,振兴民族精神”。社团以宣传和恢复汉族传统服饰为基本任务,使汉服重新成为公认的汉民族的民族服饰,让“衣冠之美、礼仪之大”的华夏理念重回现实生活,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谐相融。汉新社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与汉服和传统文化习俗有关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结合了无锡本地的传统文化遗产和特色,得到了地方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图1 汉新社成员身着汉服农庄踏青

汉新社社员大多通过网络结识,社员以25-35岁者居多,普遍具有高等教育学历,不乏古琴、二胡、围棋、刺绣、中国书画等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社员中有较多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教师、电影制片人、记者、摄影师等专业人才,为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员们平日里在群里会经常讨论与汉服、传统文化、传统礼仪、影视剧中服饰的鉴赏等相关的话题。社团活动通常由社长与骨干社员策划组织,社员自愿报名参加,每次活动的参加人数通常在20-30人左右,费用自理。

2 无锡汉服运动的主要形式

无锡汉服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传统之感,又能很好地贴近现代生活。汉服活动可以分为面向社会公众和面向社员两大类,以前者为主。面向社员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社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增强社团的凝聚力,比如每年的年会、中国泥人博物馆体验泥人制作、参观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汉服活动经梳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传统岁时节日的风俗展示。每逢重要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活动,例如清明湿地公园踏青、中秋蠡湖船上赏月、七夕乞巧节活动、元宵节制作兔子灯、端午点朱砂射五毒等。在这些传统节日,社员们穿着别具一格的汉服进入公众的视野,不仅能满足自己对汉服的喜爱,重温传统习俗,而且能很自然地吸引公众的眼球,起到宣传汉服,复兴传统节日的效果。

传统礼乐文明的复兴再现。中国自古即是礼仪之邦,所以传统礼乐文明的复兴与传承也是汉服运动的内容之一。汉新社策划了开笔礼、传统成人礼和汉服婚礼等文化活动。开笔礼俗称“破蒙”,“开笔破蒙,人生始立——东林书院开笔礼”由汉新社与东林书院、东林经典诵读班联合推出,主要内容包括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明智、启蒙描红、树下许愿、经典诵读。开笔礼活动极具文化蕴含,得到了中新社的报道。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3]汉新社在无锡薛家花园(即薛福成故居)为社员举办了隆重而又传统的笄礼,再现了我国古代女子的成人仪式。汉新社为社员举办汉式婚礼,也通过无锡婚博会展示唐制婚礼和汉制婚礼,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无锡汉服运动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传递社会正能量。汉新社成立了“汉文化进社区”公益项目,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义务进行传统文化讲座。参加各种大型公益活动,如“蠡湖低碳环保行”、“南长街开街仪式”、“万达广场爱心义卖”以及各种慈善募捐晚会等;承办了 “东林书院端午风俗展”、“无锡市图书馆汉服文化展”等文化活动。本人也曾策划了“2013天一中学国际部音乐晚会”中的“汉服秀”节目,让华美的汉服走进了中学。这些活动将汉服与公益相结合,赋予了汉服与时俱进的时代感,能让无锡市民了解汉服,并对汉服产生好感,培育更多的汉服爱好者。

图2 南长街开街仪式

图3 壬辰年东林书院端午风俗展示

电视节目和微电影的拍摄。汉新社配合无锡电视台拍摄了介绍无锡汉服运动的纪录片《汉服记》以及廉政宣传片《杨震拒金》;协助无锡教育电视台拍摄介绍春节习俗的节目《春节是怎么来的》、《鞭炮那些事》、《元宵故事多》、《春联的兴起》等;参与无锡市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拍摄,如滨湖区形象宣传片巡塘老街景点的拍摄。汉新社社员作为纪录片的主角,或者担任习俗介绍类节目的演员,或者为节目的拍摄提供专业知识和素材。社团通过这些电视节目弘扬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汉新社也依靠自己的力量拍摄微电影,例如社员们自娱自乐的汉服故事短片《纤云记》,故事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微电影的演员、服装道具、拍摄、制作等都由社员担任,拍完后上传至网络。

图4 无锡市滨湖区城市形象片的拍摄(左三为本文作者)

3 无锡汉服运动的成功经验

无锡汉服活动多姿多彩,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与无锡汉服爱好者们的努力分不开。经过几年的运作,无锡汉服运动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以供参考。

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席卷全国。无锡市政府大力打造旅游产业,开发了古运河、南禅寺、鸿山遗址、吴文化公园、惠山古镇、巡塘老街等一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十分重视城市形象的宣传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汉服运动契合了这一城市需求,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汉新社顺应这一趋势,发掘自身特点,积极参与城市文化活动,打造拥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文化品牌,极大地推动了无锡汉服运动。

获得大众传媒的关注。汉新社组织的很多活动具有新闻和娱乐价值,引起了各大传统媒体的兴趣。汉新社QQ群内就有不少媒体记者,每逢重大活动便会随行报道。无锡电视台《发现》栏目制作并播出的无锡汉服运动纪录片《汉服记》,对汉服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汉新社成立近七年来,全国性媒体以及本地各大媒体对汉新社及其活动的报道有近百条之多。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汉服爱好者充分利用QQ群、论坛、博客、网络电视台、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来推广汉服运动。社员们将汉服活动拍摄的照片、录像上传到论坛;或将活动的内容和感受写进自己的博客里;或将社团的各种影像资料发布到爱西柚和优酷视频上。通过百度搜索“汉新社”或“无锡汉服”将能查看到大量有关无锡汉服运动的资料和视频。

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无锡汉服运动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汉新社与东林书院、中国泥人博物馆、无锡市图书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薛福成故居、欢乐义工和一些社区也都共同开展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汉新社的活动从最初的传统节日穿汉服、走进社区,发展到与重点文化单位合作,走向社会。最近,汉新社又与泥人博物馆合作了一个汉服泥人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负责该项目的泥人大师也对汉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王芙蓉.“汉服运动”研究[J].服饰导刊,2012(12下).

[2]付丽娜.汉服运动形式及意义研究 [J].江苏丝绸,2012(2).

[3]百度百科:笄礼,http://baike.baidu.com/view/89937.htm.

猜你喜欢

汉服无锡社员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无锡一棉
汉服新“江湖”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上台说汉服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