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阳城M4 4墓主身份及焦国相关问题考

2013-09-17王治国刘社刚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金文铭文墓葬

王治国 刘社刚

(虢国博物馆,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位于虢国墓地东南2公里处的李家窑村,文化层厚约3米。1995年,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虢国文化层下边清理了100多座墓葬,其中有一座考古编号为M44的墓葬因出土带铭文的青铜器[1],从而成为学者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M44是李家窑遗址目前发掘的形制最大的西周墓,随葬品较多。该墓为口小底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长3.10米,宽1.56米;墓底长3.42米,宽1.80米;墓口距地表深3.2米,墓内填以五花土,略经夯打。葬具为单棺单椁,仰身直肢。棺椁表面髹朱漆黑彩。墓主头朝西。该墓共随葬器物23件,其中陶器16件,仿铜陶礼器以鬲、豆、盂、罐为组合,共出土了四套;石器3件;铜器4件,其中铜戈1件,铜鼎1件,铜簋2件。青铜簋上铸有铭文,但没有提到追夷的国属。因此,关于这座墓墓主人的身份,学术界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姜姓焦国,有的认为是姬姓焦国,还有的认为是姬姓虢国。笔者就此谈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追夷”簋铭文释读

M44出土的2件铜簋,大小、形制、纹饰及铭文都相同。铜簋底、盖同铭:唯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 (昧)先人之 ,对扬氒(厥) 且(祖)之遗宝,用乍(作)朕皇且(祖) 中(仲)尊簋。追尸(夷)用祈易(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图 1,图 2)。

图1 追夷簋

图2 追尸簋铭文

这篇铭文共计52个字,交代了铸造此簋的时间、作器原由、祭祀对象以及常用的祈福祝愿之辞。铭文中需要解释的并不多,只有几个字需要强调一下。“尸”字,甲骨文、金文均像人躬身屈膝之形,为夷之初文。在甲骨文及西周早中期金文中夷字均作此形。到了西周晚期始见夷字,变侧面为正面,并添加表示弯曲的符号。实际上尸和夷是同源字,来自古代的屈肢葬,尸像侧面的屈肢葬形,夷像正面的屈肢葬形,夷上的弯曲画表示用绳子把尸体捆扎起来。因此,追尸,就是追夷,是作器者。 字,从未从心,读若昧,意即昧了良心,违背了天命,未表昧心之义,加心旁会意。 字金文罕见,《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仅收班簋一例,班簋铭文中有“彝 (昧)天令(命),故亡”。意思是说他们不听上天的命令,所以要灭亡。“ ”字,在虢季子白盘、作册麦方尊、史墙盘、史颂鼎、 簋、 钟、追簋等铜器铭文中都曾出现,但对其意义众说纷纭,尚无确释。“ ”字,徐中舒读“耿”,方睿益则读“顯”,李零认为“ ”字,疑是“炯”字,张亚初在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释作“景”。王甲金先生通过分析字形认为:“ ”字要么用于先祖,要么用于周王,要么用于祈福,都是非同小可的人与事。而既然“ 扬”可以并举连用,那两字即使不是同义起码也是相合相和的[2]。“ ”在簋铭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放在先人之后,应该做名词,有美德、成就、功德的意思。第二次放在祖先之前,应该做形容词,有伟大、英明、显赫的意思。“ ”字金文中常见,《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收录数十例,但写法稍有不同。有的写作“ ”,有的写作 ,有的写作 ,其意思也各不相同,有的释作“宫”,如杨树达先生云:音宫,即宫字的繁体。有的读作“宄”,但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认为宄字的初文是“ ”而非“ ”,意为驱除宅内疫鬼的一种礼仪祭祀。《说文》云:“宄,姦也,外为盗,内为宄”,宄的本义为从内部作乱或窃夺。《国语》云“窃宝者为宄,用宄之财者为奸”,都是贬义,没有一点尊隆意义。“ 中(仲)”为追夷的祖父的谥号,不可能如此大不敬,因此,“ ”字的真正含义还需深入考证。这篇铭文的大意是:正月初吉丁亥日,追夷不敢隐瞒先人的功绩,感谢祖先留下来珍宝,用来制作祭祀我的祖父 仲的簋,追夷真诚地祈祷祖先赐予长寿,命运长久,子子孙孙万年宝藏享用。

二、“追夷”身份考辨

第一种观点认为墓主人“追夷”来自姜姓焦国,笔者不敢苟同。王龙正先生在《焦国略考》一文中,就墓主“追夷”的身份及姜姓焦国,指出:1.追字与焦字相通,追夷即焦夷,是姜姓焦国的后裔,追夷簋应为焦国铜器;2.姜姓焦国的始封地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由于西周中晚期周王朝连年征伐东夷、南淮夷,这些被俘获的大批夷人迁到陕县(即三门峡)一带,从而,有了“焦”这一地名;3.李家窑的这批墓葬并不属于姜姓焦国,仍然属于姬姓焦国,追夷只是姬姓焦国的外族臣民之一[4]。

追字在金文中常见。《说文》云:“追,逐也。”本义是追赶,后又引申为追求、追取、追随、追寻、追念、回溯、送别等意思。在这里,仅仅是人名用字,无他意。焦字的金文字形,上面是鸟,下面是“火”。其本义是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说文》云:焦,火所伤也。《玉篇》云:焦,火烧黑也。《广雅》云:焦,臭也。二者读音不同,字形上也不相近,意义上更相距甚远。因此,将追夷读作焦夷,笔者难以理解。

焦国受封山东,后迁陕地的观点既不准确,也无根据。焦国因焦水得名,而焦水在陕地,史书有载。《水经注》引《山海经》说:“河水又东,合潐水,水导源常烝之山。这个潐水,就是焦水,亦今苍龙涧河,位于陕州城西南,向北注入黄河。《淮南子·本经训》:“于是汤乃以革车三百乘,伐桀于南巢。”同书《主术训》又云:“汤革车三百乘,困(桀)之鸣条,擒之焦门。”高诱注:“焦或作巢。”庄逵吉疏:“按:焦与巢,古字通。”郑杰祥也认为,南巢也就是南焦,又称作焦门,此地当距鸣条不远,它应当就是古焦国所在地[4]。

姜姓焦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史记·周本纪》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注》(卷四)也有“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的记载。《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秦嘉谟辑补《世本氏姓》说:“姜姓,炎帝神农之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于秦函谷关故地设置弘农郡,治所就在今灵宝市南20公里处,亦即今天的陕县灵宝一带。“弘农”二字本指发扬光大神农氏的功绩而言,当源于周初封焦国之事。由此看来,在三门峡一带确实存在一个姜姓诸侯国——焦国。

山东的焦国应该是焦人东迁后所建。何光岳先生认为姜姓焦国就分封在灵宝焦村一代,后被迫东迁,从灵宝迁至河南中牟,东周初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亳州。此二地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嘉祥县东北的焦城,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5]。张应桥先生认为,姜姓焦国周初武王时受封,初封地在西汉弘农郡,即今河南陕县灵宝一带,山东嘉祥县之焦乃是后迁[6]。此说可从。

关于姜姓焦国都城,张怀银[7]、马世之[8]认为焦城在陕县西七里铺。七里铺遗址位于今张家湾乡七里铺村北苍龙涧河(古焦水)西岸,面积约7.5万平方米。但是经考古发掘证实,七里铺遗址实际包含着二里头文化三期遗存和二里冈下层商代中期文化遗存[9],目前还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更别说城池遗迹了。或许当时发掘面积太小,因此,都城的具体位置还需新的考古发现来确定。

关于姜姓焦国墓地,张应桥先生依据考古资料研究,认为姜姓焦国贵族墓地在灵宝西坡遗址一带[6]。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了7座土坑竖穴墓和1座瓮棺葬,时代为西周早中期,与姜姓焦国存亡时代一致。但由于墓葬数量太少,也未发现高等级的贵族墓葬,有待于今后更多发现来证实。

第二种意见认为墓主人来自虢国,但这种观点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由于李家窑是虢国的都城上阳城遗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以M44为首的这批墓葬应该是虢国的贵族墓葬。张怀通先生指出:墓主名叫“追夷”,以“宫”为氏,子男一级贵族。结合其他铜器铭文可知,宫氏为姬姓,是西虢小宗。追夷大约在西周末年随其宗子由西虢迁居今三门峡一带。平王东迁,西虢随之东来,便以“宫”氏居地为基础建立了虢国[10]。董来运[11]、梁宁森[12]两位先生也认为:“ 仲与西虢虢季 公同族,追尸鼎和追尸簋的出土,证明这里是虢人的墓葬区。”原来,他们把追夷簋与1974年陕西扶风强家村出土的窖藏青铜器[13]联系起来。当时出土的师承钟铭文中有“ 公”这个人物,所以,他就将“追夷”的父亲“ 仲”和西虢的“ 公”看作一个家族,从而得出从宝鸡迁移过来的结论。

这种“人名系联法”是早期人们研究铜器断代的一种方法,曾一度对研究古代历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几位学者先后指出,金文中的人名称谓经常重复出现,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同一称谓认定为同一人,而应具体分析[14][15]。比如以前有专家认为传世青铜器师望鼎铭文中师望的先父“ 公”与师承钟铭文中的“ 公”是同一人。但是彭裕商先生据师望鼎的器铭及语气风格,认为该器不早于厉王,器主师望不属于虢季家族[16],自然这两个“ 公”也就没有任何关系。韩巍博士也持这种观点,更提出该器最早能到宣王时期,甚至更晚,并认为师承钟铭中的“虢季 公”不可分读,应为一人[17]。这些专家们的见解都很有见地,值得重视(图3,图4)。

图3 师承钟

图4 师承钟铭文

另外,“ ”用于人名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除上述师承钟、师望鼎外,如西周晚期器师酉簋铭文“用作朕文考乙伯 姬尊簋”。铭文中的“ 姬”当为师酉的母亲。还有西周孝王时的元年曶鼎铭“曶用兹金作朕文考 伯 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永宝”。这是曶为其父作器,其父谥号 伯。西周早期的剌艮鼎铭文云:剌艮肇作宝尊,其用盟 (肆) 媯日辛。琱生鬲铭云:“琱生乍文考 仲尊鬲,琱生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亯。”这里的 仲是琱生的父亲(图5,图6)。难道“ 姬”、“ 媯”、“ 伯”、“ 仲”、“ 叔”都与追夷的皇祖“ 中”有一定关系。如此联系和理解,显然是大错特错了。

图5 琱生鬲

图6 琱生鬲铭文

有许多学者认为追夷墓葬不属于虢国。参加M44发掘工作的宁会振先生说:“由地层的叠压关系可知,该墓在年代上必然早于遗址中的虢国文化层和虢国墓地。在其国别问题上,首先要肯定的是墓M44非虢人之葬,因为该墓处于李家窑遗址区域内,并被遗址文化层叠压,不可能是虢国遗存。”[18]参加李家窑遗址发掘工作的王龙正先生说:“城内发现一批数量可观的西周晚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座车马坑及马坑,年代早于上村岭虢国墓地。有些墓葬就在上阳城宫殿区内或宫殿区附近,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早期的墓地上[3]。”笔者也赞同他们的观点,认为这批墓葬不会是虢人留下来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墓主人来自姬姓焦国,但说是召公之后所建则证据不足。

张应桥先生认为追夷不是姜姓焦国后裔,而是姬姓焦国的后裔,再具体地说是姬姓召公之后裔[6]。原来他是将追夷的皇族“ 仲”与上述琱生鬲铭文中琱生的父亲“ 仲”联系起来,从而得出的结论。作器者“琱生”又见于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铭中有“用乍朕烈祖召公尝簋”之语,而知琱生又为召公之后,与召伯虎是同宗。张应桥认为:既然追夷簋与琱生鬲同为西周晚期器,又同为“ 中”所作,铭文用语也相同。所以,二器铭中的 中为同一人。 中为琱生之父、追夷之祖,琱生与追夷为父子辈关系,追夷应生活在共和或宣王之世。周书灿先生也认为“姬姓焦国当为召公之子谯侯的封国,其地望在今河南陕县一带,其受封时间当在周初成、康之际”。[21]

但实际上“ ”为溢美之词,多用于谥号。西周金文中常见,如 公、 伯、 仲、 姬等均是谥称。金文中的谥称都是由具有尊隆意义的字与 “王”、“公”或伯仲叔季等行第字组成,所以有许多人名是相同的,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异人同名”现象在西周非常普遍,不能把它作为解读墓主人身份的唯一的密码和钥匙。正如韩巍先生所说“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使用‘人名系联法’应该更加慎重。若要将几件与同一名、字有关的青铜器归为同一组,必须尽可能综合考虑其他各项因素,避免仅根据人名的一致来下判断”。[22]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是滑稽可笑的。

虽然笔者不同意追夷属于召公家族,但是以他为首的这批墓葬极有可能属于姬姓焦国的贵族墓葬。王龙正先生认为“根据古人尊崇宗庙和祖坟的习俗和观念,推断这批墓葬不会是虢国人自己的祖坟,因而只能是被虢国人毁了宗庙社稷的焦国人的墓葬”。[3]张应桥先生认为“居该遗址的最下部,有的遗迹被上阳城叠压或打破,文化遗物又同第二、三期及虢国墓地出土者有异的李家窑遗址第一期遗存,就有可能是姬姓焦国的物质文化遗存”。[24]

姬姓焦国的封地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焦在陕县。”这个焦国显然是姬姓焦国。《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条下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关于姬姓焦国的受封时间,可能在姜姓焦国东迁不久,即西周中期晚段。其灭亡的年代为西周末年,今本《竹书纪年》谓“幽王七年,虢人灭焦”。即公元前775年。

关于姬姓焦国都城位置,文献有明确记载,而且与虢城、陕州城密切相关。《汉书·地理志》云:“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水经注》卷四:“陕城……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史记·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古虢城中东北隅。”这就是说虢城的东北隅即是焦城,焦城是虢城的一部分,在虢城中,而焦城、虢城又都在陕城中,为陕城的东城。由此可知,虢国灭了焦国后,在焦城基础上营建虢城,使焦城成为新虢城的一部分,即虢城的“东北隅”。据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史智民所长告知,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内已经发现一座西周城池遗址,极有可能是焦国都城,其位置与史书记载完全相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M44为首的这批墓葬应该是姬姓焦国的墓葬,不是姜姓焦国的墓葬,更不是虢国贵族的墓葬。三门峡的焦国确实存在,先是分封了姜姓焦国,后来又分封给姬姓焦国,姜姓焦国被迫东迁。这个姬姓焦国是召公后人所建的证据不足,但他是姬姓焦国的后裔当没有问题,身份为大夫级别的贵族。

[1]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2000(3).

[2]王甲金.釋金文“巂”、“見”、“ ”字[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网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941.html.

[3]王龙正,乔斌.焦国略考——追夷簋铭文的启示[C]//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4]郑杰祥.商汤伐桀路线新探[J].中原文物,2007(2).

[5]何光岳.炎黄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501.

[6]张应桥.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06.

[7]张怀银.三门峡史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8]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

[9]李经汉.河南陕县七里铺遗址内涵的再分析[J]考古,1982(2).

[10]张怀通.试论李家窑M44墓主身份及西虢东迁问题[J].齐鲁学刊,2004(4).

[11]董来运.虢都上阳遗址考[C]//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梁宁森.虢城、焦城与陕城考[J].华夏考古,2008(2).

[13]吴镇烽,雒忠如.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J].文物,1975(8).

[14]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C]//文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吴镇烽.金文人名研究[C]//考古文选.科学出版社,2002.

[16]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425.

[17]韩巍.周原强家西周铜器群世系问题辨析[J].中国历史文物,2007(3).

[18]宁会振.上村岭虢国墓地年代刍议[J].华夏考古,2000(3).

[19]周书灿.姬姓焦国始封考证[J].中州今古,1993(6).

[20]韩巍.西周金文中的“异人同名”现象及其对断代研究的影响[J].东南文化,2009(6).

猜你喜欢

金文铭文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墓葬中的女人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