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2013-09-17刘钰华徐志伟梁健钦
刘钰华 徐志伟 蒋 莉 梁健钦
1.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梧州 543000;2.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南宁 530023;3.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糖尿病是由于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和超重比例增加,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显著增加,并且患者具有年轻化趋势。皮下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后,可获得长达24 h、稳定的持续降糖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血糖控制来说,重组甘精胰岛素的出现无疑带来了曙光[2]。为考察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效果,本文选取Ⅱ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设中效胰岛素为对照组,应用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进行治疗,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入梧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并且经过磺脲类药物单独治疗后效果不佳,或者磺脲类药物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3个月以上血糖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在7.0~13.0 mmol/L之间波动,血酮在0.3 mmol/L以下,尿酮检查结果为阴性;且排除相关不良影响因素,诸如急性创伤、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多发性感染等[3-4]。其中男 54例,女 46例;年龄 54~74岁,平均(56.3±6.2)岁;病程 0.7~13 年,平均(5.8±1.5)年。将 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①糖尿病典型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合并血糖升高,空腹血糖(FBG)≥7.0 mmol/L(126 mg/dL),任何时候血糖≥11.1 mmol/L(200 mg/dL);②FBG≥7.0 mmol/L(126 mg/dL);③FBG为临界值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即服糖后 2 h 内血糖≥11.1 mmol/L(200 mg/dL)。
1.3 纳入标准
①联合使用包括磺脲类和其他口服降糖药在内的口服降糖药至少2个月,但血糖控制不佳,以前使用的磺脲类药剂量至少等于优降糖7.5 mg;②年龄:35~75岁;③体重指数(BMI):19~30 kg/m2;④FBG:7~13 mmol/L。
1.4 排除标准
①肾功能损害,血清肌酐>177 μmol/L;②胰腺炎病情严重且胰腺被切除;③全身性疾病严重,致使本研究难以完成,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④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谷丙转氨酶高于或等于正常值上限的2.5倍;⑤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⑥有妊娠可能的育龄妇女:随机化前尿检、血清妊娠结果为阳性者,哺乳期或有计划妊娠患者,在试验前或试验过程中未采取足够避孕措施的患者[5]。
1.5 治疗方法[6]
纳入研究患者在治疗前均先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全面讲解,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和锻炼计划,确保患者熟练掌握自我血糖的监测方法,并且每天早餐前空腹服用格列吡嗪缓释片5 mg。2周后,将入选者随机分入对照组[患者应用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剂量为 0.2 U/(kg·d)]和治疗组[患者每日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每日 1 次,剂量为 0.15 U/(kg·d)],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 h指尖血糖的动态变化 (采取患者指端血,用便携式血糖仪测定血糖值),并根据其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剂量,确保患者血糖控制在6.7 mmol/L以下。
1.6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糖变化情况,分别为餐前、餐后2 h与凌晨2∶00时血糖情况,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和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频率[7],治疗结束后检查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情况、血脂情况,统计其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段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餐前、餐后2 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11.58±1.37)、(18.74±1.69)、(7.11±0.73)mmol/L,对照组餐前、餐后 2 h 和凌晨 2∶00 血糖分别为(11.59±1.49)、(17.95±1.55)、(7.68±0.54)mmol/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餐前、餐后2 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5.44±0.75)、(6.21±0.77)、(4.45±0.51)m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餐前、 餐后2 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 (6.74±0.69)、(8.12±0.49)、(5.87±0.69)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2.2 两组具体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尿常规检查和肝肾功能、血脂检查中均未发现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血糖达标天数远远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也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能有效控制血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具体治疗情况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中血糖过高以及长期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患者往往出现糖尿、多饮、多食、多尿、烦渴、消瘦等症状,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不仅治疗难度大,并难以痊愈,在血糖控制方面也经常难以达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检测和控制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的是,药物治疗法(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适用于经过严格的饮食控制以及运动治疗后,血糖仍然未能获得良好控制的患者,但是使用不甚方便,患者依从性较差。
通常认为,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原因为:①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②老龄化逐年增加: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2000年为10%,到2006年增加到13%。据不完全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岁的人患病率高10倍,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③生活方式改变: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城市,人们每天的运动/活动量明显减少,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劳动强度已大幅减少,但城市和农村中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并没有减少,并且脂肪摄入占总能量摄入的比例显著增加。与此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④肥胖和超重群体的比例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肥胖是糖尿病密切相关的。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血糖变化情况比较(mmol/L,±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血糖变化情况比较(mmol/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餐前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505011.58±1.3711.59±1.495.44±0.75*#6.74±0.69*餐后2 h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凌晨 2∶00 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18.74±1.6917.95±1.556.21±0.77*#8.12±0.49*7.11±0.737.68±0.544.45±0.51*#5.87±0.69*
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以血糖的控制为关键,但是多次注射胰岛素不仅较为麻烦,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无法持续进行注射,在用量上患者也无法做到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科学调整,致使低血糖发生频率较高[8-9]。Ⅱ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尽早预防可有效减缓疾病的发展。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要及时检测血糖,及早发现,及早采取饮食加运动或服用药治疗,干预血糖异常升高,减缓疾病的发展进程。及时检查血糖,必要时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值(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准确且精确的指标,不受急性血糖波动的影响,测定较方便,受试者既不需空腹,也不需做糖耐量检测)。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作用机制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和超强抗氧化剂(如注射用硫辛酸、口服虾青素等)有望出现较长时间的蜜月期。根据外源性胰岛素的研发进程,可分为3代产品:第1代外源性胰岛素为动物源胰岛素,从猪和牛等动物胰脏提取,在我国为医保甲类药品,由于其异源性,患者容易产生过敏反应,该类产品疗效较差,逐步被第2、3代产品替代;第2代外源性胰岛素为基因工程重组产品,为医保乙类药品;第3代产品外源性胰岛素是通过对人胰岛素基因进行改构获得的胰岛素类似物,具有起效更快、作用更持久的特点,可以完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将是未来胰岛素市场的主导产品。
重组甘精胰岛素是一种使用重组DNA技术,又称为遗传工程,在人胰岛素A链羧基末端A21位置的天冬酰胺替换成甘氨酸,B链羧基末端增加了2个精氨酸,得到一种人胰岛素类似物。重组甘精胰岛素可在酸性溶液(如调整注射剂溶液的pH值为4)中完全溶解,在中性溶液(注射部位组织液)中溶解度很低,因此,重组甘精胰岛素是一种能够在皮下被缓慢吸收的长效胰岛素类似药物,不仅能够实现长时间平稳控制患者血糖,减少患者血糖波动,还能够有效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与中效低糖蛋白锌人胰岛素(NPH)这种时间短、应用剂量大、低血糖发生频率高的药物有着巨大差别,对于确保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0-11]。有报道表明[12-15],坚持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的功能,降低其体内胰岛素抵抗情况,对于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有着积极意义。
硒缺乏将会引起胰岛的β细胞分泌功能改变,胰岛素分泌储备减少。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硒均明显低于健康人。人体内的硒元素是不可缺乏的。硒能让胰岛不受到损害,补硒可保护胰岛,对糖尿病有帮助。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自由基的升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尤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增高,而补硒可改善上述状态,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硒具有生理胰岛素作用,能促进靶组织利用葡萄糖,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不增加血中胰岛素水平,这为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机遇。硒除了产生胰岛素样作用以外,还有与胰岛素协同的作用,这使得硒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为引人注目[17-18]。以上提示,重组甘精胰岛素联用硒剂能否更为有效控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研究发现,使用重组甘精胰岛素患者的临床血糖控制效果较好,达标时间短,低血糖发生频率低,且安全性高,患者无不良反应,可以说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33.
[2]叶玲军,潘均兵,陈巧红.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1,18(1):19-20.
[3]祝方,纪立农.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随访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4):261-263.
[4]杨文英.如何选择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以提高胰岛素治疗[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9,26(3):196-197.
[5]徐琳.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生活质量比较[D].南京:东南大学,2010.
[6]潘长毛.关注糖尿病血糖治疗达标的安全性隐患[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3(11):289.
[7]林忆阳,李春梅,徐向进.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1912-1913.
[8]段庆梅.重组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6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24(33):105.
[9]魏爱生,王甫能,陈苹,等.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糖变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2(7):325-326.
[10]杨文英.胰岛素治疗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13,23(3):168-171.
[11]郭明仁.长秀森联合口服秦苏治疗2型糖尿病55例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5):85-86.
[12]曲建昌,祝开思,王彤,等.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442-443.
[13]张晖,陈小燕,黄晓淳,等.硒缺乏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J].现代医院,2012,12(7):19-21.
[14]贾亚非.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25-26.
[15]杜琳,艾隽.预混胰岛素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28(28):49-50.
[16]董宝宁,乔培超,李立阳,等.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95-96,101.
[17]庄秀怡,谢英才.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3-64.
[18]洪兵,徐晓文,俞伟男,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甘精胰岛素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