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下传媒对教育报道的缺失

2013-09-17吴泽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0期
关键词:政策改革教育

□吴泽华

(泉州商报,福建 泉州 362000)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一股变革社会和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现代传媒通过自己所形成的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社会公共政策的走向,这其中教育政策是最为重要、最为广泛的公共政策。

现代传媒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一些严肃的现代大报把公共利益的维护视为自己不可推辞的责任,它一方面报道解释政府的公共政策,一方面反映各种社会问题,从而发出警示。诚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传媒必须面对市场,有些报纸走上了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道路;有些报纸甚至为某些经济利益集团所左右,丧失了其社会公器的本质。但是,只有代表广泛的公共利益的报纸最终才可能进入主流的话语空间,从而赢得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舆论影响力。教育作为一个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公共利益领域,自然而然地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现代传媒不仅仅公布政府的教育政策,解释某个教育政策实施的背景、原因及影响,而且为公众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场所,从而沟通上下,调动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围绕着问题展开对话、协商与联系。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现代传媒还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对各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进行揭露报道,维护公众的利益。

当前,改革中的中国教育,更为需要的是媒体理性的、建设性的批判声音,同时把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地展示出来,以促成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推动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然而,纵观当下媒体对教育的各种报道,媒体很少发出自己理性的、建设性的批判声音。对于教育领域内各种不合理和不合法的现象,媒体往往未能及时地给予暴露,总是等到矛盾积累到超出社会各界的承受力的时候才开始给予报道,这很可能造成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良好时机的丧失。比如教育公平问题早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诸如城乡教育差距、地区差距、教育腐败、通过交纳赞助费或择校费进入“优质学校”、学校差距等问题早已经存在,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媒体本来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性的报道,揭示这些问题存在的现状、原因,利用大众传媒的平台引导公众探讨对策,然而在权威媒体上关于这些问题的调查性报道几乎都看不到。媒体对教育公平的大力倡导也是在新一届中央政府上台后,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注意社会公平的施政理念的日趋清晰才开始的。面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传媒理性批判的力度远远不够,关于教育的深度调查性报道少,更多的教育新闻报道仅仅被动地反映党和政府的声音,整个传媒似乎丧失了理性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现在正处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必定是各种问题暴露的时期,今天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面对和解决就是我们国家的发展走向规范和成熟的过程,我们现在选择的方向决定着未来中华民族是否能真正的振兴,决定着中华民族能否继续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中国梦。因而,对于新闻界而言,这一社会转型期十分需要新闻界代表公众的利益,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性报道,监督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监督社会的相关既得经济利益集团,防止这些既得经济利益集团为了维持私人和团体的利益阻碍改革,掩盖矛盾和问题,维护教育领域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继续存在。不幸的是,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大众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缺乏及时、持续、系统、深入的关照,报道呈现无序化、碎片化的特点;传媒对教育的报道思路模糊,仅仅停留在政策解读的层面。可以说教育新闻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最为重要的“民生新闻”,在这个充满着问题和矛盾的地方,传媒那些能深入反映问题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很少见。比如,对教育产业化的报道,传媒缺乏独立、深入地探究,教育产业化对教育事业所造成的各种危害,大众传媒未能给予及时报道,从而发出“警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大众传媒对教育工作中行政管理机构庞杂繁琐的弊端,以及官本位和文牍主义、形式主义的泛滥视而不见,不敢进行深入的调查,大胆的揭露。在这个教育领域最需要调查性新闻的时代,它却缺席了。

我们的教育新闻报道理念上还是拘泥于过去那种“报喜不报忧”的刻板思维,从概念出发用新闻来图解和印证政策的正确性;报道内容重上不重下,把教育新闻制作成领导讲话或者工作报告的翻版,对高层、专家的声音反映多,普通老百姓很少在教育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报道风格上还是承袭过去那种生硬、枯燥的官样文章,内容依赖形式。我国权威媒体版面上教育新闻最多的是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及时详尽地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二是及时详尽地报道教育部的重要工作会议,传达教育部的决策和声音。不可否认,政策性强、会议报道多是教育报道的一大特征,但在信息的发布上却有很大的创新余地。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出台都属于万众瞩目的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矛盾较多、是非难辨、涉及面广、透明度高、敏感性强等特点。可是我们对这些教育政策出台的报道都相当的简单化,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公布上面。传媒的教育报道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教育政策是什么?”的层面上,而应该对教育政策的实施背景(为什么?)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怎么样?)进行深度的关照。同时,把报道的焦点对准政策实施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和问题,监督教育政策的实施。

在我国的党报新闻体制下,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党报体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受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控制,这本来是一个优点,然而在现实中,决策层担心媒体暴露各种矛盾和问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党和政府的形象,片面地强调正面宣传,报纸成了政府的假想敌,决策层的观念中潜意识里把媒体当成一种“敌手”关系。因此,新闻报道形成许许多多的禁区,这就是中国教育新闻报道中权威媒体对一些群众反响很大的焦点问题保持沉默的根本原因。西方新闻界与政府的这种有规则的对手关系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媒体作为各种社会平衡力量中的一极,独立的报道新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代社会转型中教育领域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一个独立而又负责任的新闻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改革是如何的重要。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未来民族的振兴,这场改革中新闻界不能缺失,改革需要它发出理性的批判的声音,也需要它提供各种建设性的意见。■

猜你喜欢

政策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政策
政策
题解教育『三问』
助企政策
政策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