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下的显性与隐性研究综述

2013-09-16刘佳田庆武

关键词:注意显性知识

刘佳 田庆武

【摘 要】自显性/隐性概念产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实验和研究。笔者在对四十多年来显性/隐性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显性/隐性注意、知识、学习和教学四方面入手,对其概念、特征和相关性等进行了比较和整理,为以后显性/隐性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显性 隐性 注意 知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A. S. Reber进行了人工语法实验,首次提出了隐性学习的概念。在此后四十多年中,国内外学者们对显性/隐性两种认知方式进行了诸多研究,笔者在梳理后发现,研究焦点多集中于显性/隐性注意、知识、学习和教学四方面,本文针对四个研究焦点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整理和阐述。

一 显性和隐性注意

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有着很长的研究历史。国内研究者史正永和陈开顺(2007)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定义:显性注意是注意对象占用心理资源较多、处于焦点或显性状态的心理现象;隐性注意是注意对象占用心理资源较少、处于边缘或隐性状态的心理现象。

两者的区别可从各自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隐性/显性注意可用于指不同刺激或活动得到的注意量的不同,也可指某个活动中不同组成部分获得的不同注意量。在意图方面,意图包括自我意图和他人强加的意图,这是显性注意具备隐性注意不具备的特性。此外,显性与隐性注意存在转化关系,一个刺激或活动受到的注意量会随着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二 显性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的知识,即学习者知其所知,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学习者知道自己所具备的相关知识。隐性知识是完全默会的知识,可被描述为学习者不知其所知。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分析,我们可将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特征做如下总结:显性知识常涉及元语言知识,有可能用语言进行描述(Ellis,1993),知识的习得不受年龄或环境的制约,一般用口报告法进行测量。相比之下,隐性知识多为程式化知识,不能进行分析反省或是语言描述,这种知识的习得受到始学年龄的影响,多用即兴语言输出和理解性任务进行测量。

对于显性和隐性知识能否相互转化的问题,学术界存在四种接口假说。无接口说认为,显性和隐性知识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强接口说和弱接口说的观点相似,都认为两个知识层面相互交叉,但弱接口说进一步说明显性知识只有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向隐性知识转化;交互论的观点认为,显性和隐性知识无法转化但存在复杂多面的交互。

三 显性和隐性学习

显性和隐性学习是任何学习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显性和隐性学习进行了定义。Reber(1976)认为,显性学习是通过各种记忆术、启发方式、策略而产生一个表征系统的更显性的过程,隐性学习则是通过注意到频率线索而理解结构的过程。DeKeyser(2003)认为,显性学习是意识到正在学什么的学习,隐性学习是未意识到正在学什么的学习。

从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对象三方面入手,我们可概括出显性和隐性学习的如下特征。首先,显性学习具有目的性和控制性,是有意识的、需意志力努力的学习,而隐性学习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学习。其次,显性学习是易变的,容易受到年龄、智力和个性等变量的影响;隐性学习稳定独立,不易被外界因素影响。最后,显性学习是浅层的、具体的,而隐性学习则是深层的、抽象的。

四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显性教学是指以形式为主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明确要注意的学习对象,如概念和结构等内容。隐性教学是指以意义为导向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明确学习对象,而是让学习者在意义交流活动中无意识地学习到相关技能。

显性和隐性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内近几年对于显性和隐性教学的实验日益增多,多集中于语法、阅读和听力教学,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诸多启示。我们应注意的是,教学的一个关键原则是“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在研究显性和隐性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学习者的自身情况,这样才能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五 结束语

显性和隐性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显性和隐性四个角度的阐述各有特色,为二语学习和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任何理论都有其侧重点,教育工作者要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不断深入二语习得研究。

参考文献

[1]Bialystok, E. Representation and ways of knowing: Three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In N. C. Ellis (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C].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4

[2]Ellis, R. The Structural Syllabu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ESOL Quarterly, 1993(27)

[3]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Syntactic Language: The Role of Structional Se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1976(1)

[4]史正永、陈开顺.隐性/显性注意区分及语言学意义[J].外语研究,2007(3)

猜你喜欢

注意显性知识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